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美感的歧义
“五四”以来的新诗,像《断章》这样以极短的诗行而又受到众口交誉的篇章,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在于它的文本提供了多种的解读方式。它首先引入注目源于一场争论。著名的批评家刘西渭说此诗的好处在于读出“装饰”二字中“人生的悲哀”,而卞之琳却撰文反驳,认为自己写的是一种“相对性”。由于这场争论涉及诗歌原作者和解读者的分歧,而且又都各自言之成理,所以就成为诗坛一件趣事和逸闻。
其实对诗的不同解读古已有之,所谓“诗无达诂”嘛。应该说,这种对诗的“歧义”的理解,其实是诗的一种幸运。陈寅恪甚至说过,一首不能读出两种以上含义的诗,不能算是好诗。
《断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提供的那种表面上看来是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一旦进入了诗境,读者完全可以从中体验并品味出各自的“意指”。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而诗人自己解释的“相对性存在”,也自有他的道理。因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这一部分人同那一部分人之间,的确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他们之间看起来互不相关,却又互为依托。看风景者同时被人作为风景来看,这正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风景。诗人这种对于生活的整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互为关联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谓不深刻。
那么,还有没有另外的解读方法呢?有。有人从此诗中读出它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原来,他们把桥上的人和楼上的人理解成了一男一女,于是,前者的“你”在看风景的同时,后一个“你”却在把他当成风景在看了。这样一解读,诗就显出了另外一种意味。特别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因为许多的爱情描写的场景,都是同明月、美梦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
从以上各种对《断章》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所谓“诗无达诂”的说法,正是一种非常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观点。由此我们也应当获得启示,在读一首诗时,切切不要把它“读死了”。诗歌语言之所以不同于通常的“交流语”,是因为它是一种有内涵的丰润的语言。言外之意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考验,同时读者自身感情和思绪的投入,也会赋予诗以特定的理解方式。这是一个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会被赋予更加丰富复杂的色彩的话题。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