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孟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鲁国邹人(今山东省邹县东南郊)。关于他的先世,东汉的赵岐在《孟子题辞》中介绍了一种说法,说他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1]另外,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他幼年丧父,他母亲为教育他长大成人,曾经“三迁”和“断机”。[2]这些记载大约是可信的。孟子出身贵族,但是到了他出生的时候,早已沦落为贫寒的普通百姓了。

    孟子出生时,孔子已死去将近百年。不过此时的儒学已成显学,所以孟子接受了儒家的教育。《史记》孟子本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3],说明他是孔门的嫡传。

    孟子学成以后,便周游列国,向诸侯宣传儒家的思想和政治学说。当时,各国社会变动不居,政治改革的声浪日益高涨。为适应现实的政治形势,孟子也大谈为国之道。然而,当时受到欢迎的是申不害、商鞅的法家理论和吴起的兵家理论,而孟子所倡导的那套“仁政”根本不合乎各国君主的需要。他们表面尊重他,心里却认为他的那一套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情”。无论在大国齐国、鲁国,还是在小国宋国、滕国,他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待遇。到了七十多岁时,他仍然看不到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于是就结束了出外游说的生涯,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了。

    第二节 《孟子》的篇目与作者

    传世的《孟子》共有七篇,每篇各分上、下;标题也同《论语》一样,系从每篇首句摘出几个字而形成的。其目次是:

    1.《梁惠王(上、下)》

    2.《公孙丑(上、下)》

    3.《滕文公(上、下)》

    4.《离娄(上、下)》

    5.《万章(上、下)》

    6.《告子(上、下)》

    7.《尽心(上、下)》

    然而,关于《孟子》的篇目问题,古代却有所谓“内外篇”的争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孟子》时说:“《孟子》,凡十一篇。”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义·穷通》篇中进一步说:“孟子著书十一篇,七篇为中,四篇为外。”与应劭同时的赵岐认为,《孟子》的外书四篇文字肤浅,与七篇内书不相类似,因而怀疑这四篇外书是后世的伪托之作。[4]因此,他作《孟子章句》时,只给七篇内书作注,而没有理会四篇外书。后来,由他作注的七篇《孟子》流传下来,而另外四篇则逐渐亡佚了。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出于孟轲之手。《史记》孟子本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此说比较详细。据此,孟轲周游列国不得其志,于是回到故乡和几位学生一起撰写了《孟子》一书。赵岐的《孟子题辞》、应劭的《风俗通义·穷通》篇、傅玄的《傅子》都赞成此说。

    2.认为出于门弟子之手。东吴姚信的《士纬》说:“孟子之书,将门人所记,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见,非惟教辞而已。”[5]韩愈遵从此说。[6]

    3.认为孟轲所自作,后经过门弟子叙定。清人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说:“孟子,……道不行,归而作书七篇,卒,当赧王之世。卒后,书为门人所序定,故诸侯王皆加谥焉。”[7]

    4.认为由孟轲的门弟子所作,并且有再传的门弟子的记录。宋人林之奇的《孟子讲义序》说:“《论语》、《孟子》皆先圣既没之后,门弟子所录;不惟门弟子所录,亦有出门弟子人者。……如孟子之书,乃公孙丑、万章诸人之所录。其称‘万子曰’者,则又万章门人之所录。盖集众人之闻见而后成也。”[8]清人周广业赞成此说,并在所著《孟子四考》进一步申述其意说:“此书(按:指《孟子》)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万章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其后编次遗文,又遗乐正子及公都子、层庐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9]

    上述四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到底哪种意见更合适,今人的看法也不一致。周予同先生认为四说当中,“第四说为较优”[10],而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史记·孟荀列传》的话,即第一种说法,“是大体可信的”[11]。这其实重申了朱熹的观点。朱熹说:“《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12]

    第三节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名文《原道》中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3]在韩愈所建构的自尧舜以来儒家道统的谱系中,孟子是其中的一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的思想基本上与孔子相同,但由于时移世易,他又有所发展和创新。[14]《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具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既是宗教性的东西,又是道德性的东西。“天”虽然是具有神性的最高主宰,但其赏善罚恶的作用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和道德。如果人的行为、道德合于天意,那么同样具有赏罚的力量。在此,人道与天道合二为一,天道的作用不过是人道的需求而已。只要人们能够反求诸己,就可以实现天人合一,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从这里自然地引出了“万物皆备于我”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论题。

    孟子也讲“气”和“道”。他反对构造世界万物是“气”、世界万物的总规律是“道”这一唯心主义认识,而认为“气”是人的“浩然之气”,“道”是天道。浩然之气既充塞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他主张“养气”。他又认为“气”是“心”的道德体现,只有“养心”,才能达到更高的道德修养。以此为基础,他阐发了自己的认识论。他认为人们的认识根本不必依靠感官对外界进行考察,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只有靠“心”才可能得到知识,因为百事万物俱在心中,养心的工夫,即是求知的最好途径。认识论方面的看法,典型地表现了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他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三个问题:一是人性的生成问题,他认为人性与生俱来,难以改变;二是人性的内容问题,他认为人性是善的,而这正是人和禽兽的区别所在;三是道德的标准及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既然是善的,那么只要顺着人性发展,就合乎道德,逆着人性发展就违背道德。善存在于人心之中,道德修养的功夫仅仅在于反求诸己。他的人性论把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第一次系统化,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有系统的社会历史观念。他强调义利之辨,主张用仁义反对好利,认为仁义是社会安定、上下有序的根本保证,而好利则是一切争夺之源。他企图用社会分工来论证阶级剥削的合理性,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是,他并不主张对老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著名主张,把古代的民本思想推上一个新的高峰。他认为社会兴衰取决于圣人的隐现,而圣人的出现上应天意,下合人心,有定数,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后来,邹衍接受了这一理论,建立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五德终始”说。

    总而言之,孟子的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节 《孟子》学源流

    《孟子》在先秦时代的流传情况不详。不过,据《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势力最大的是孟(子)、荀(子)两派。孟子的后学与阴阳五行家合流,在周秦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范文澜先生认为,“秦始皇时博士儒生,大都是孟派”[15]。从孟派的兴盛可以间接地说明,《孟子》在当时不仅流传甚广,而且影响也不小。

    汉代初年,孟派仍然得势。赵岐的《孟子题辞》说:“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16]这几种书相对于“五经”来说,属于“传记”。赵岐又说汉武帝时设置“五经博士”,便把这些“传记博士”废去了。此事《汉书》不载,后人颇多怀疑,王国维则倾向于承认此事的真实性。[17]汉代治《孟子》的,始于扬雄。据《中兴艺文志》载,扬雄曾注《孟子》。东汉,诸子学复兴,研究《孟子》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程曾、高诱、郑玄、刘熙、赵岐都曾为《孟子》作注。赵岐的《孟子章句》,不同于汉代专明训诂的释经著作,它的重点是解释句意。每章的末尾,用韵语总结该章大指,称为“章指”。此书在后世享有很高的地位,宋代孙奭据此作《孟子注疏》,列入“十三经”。现在除赵岐的注本存世外,汉人的其他注释都亡佚了。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孟子下过很深的功夫,收于《论衡》中的《刺孟》篇,具有重要的价值。

    魏晋隋唐时代,比较重要的《孟子》学著作是晋人綦母邃的《孟子注》、唐人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公著的《孟子手音》,可惜这些书都未能流传到今天。

    宋代,《孟子》一书正式由“子”入“经”,《孟子》学也呈现出崭新的气象,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成果。孙奭的《孟子注疏》是继赵岐《孟子章句》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新疏。此书博采宋以前注《孟》之作的长处,加以融会,既注重义理的发明,也注重文字的训诂,是汉学向宋学转变时期一部比较好的撰作。朱熹的《孟子集注》与孙奭的“注疏”宗旨不同,它继承“二程”的传统,重点在于阐释孟子的思想。此书是宋学《孟子》学的中心。宋代除通注《孟子》的撰作外,还有不少以阐发孟子思想内容为主的作品。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在尊崇孟子的同时,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反对孟子的著作。重要的有冯休的《删孟子》、李觏的《常语》、郑厚的《艺圃折中》、司马光的《疑孟》。

    元明二代,《孟子》学无多称述。清代《孟子》学的重心是攻击宋学,复兴汉学。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周广业的《孟子四考》,一反宋明以来空言性理的旧习,以扎实的考证工夫见长。阮元重刻“三十经”,开始比较彻底地恢复了被宋人删弃的赵岐“章旨”的面貌。焦循的《孟子正义》以赵岐注为本,荟萃清儒顾炎武以下六十余家的成果加以疏证,被推为清代注《孟》水平最高的作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借孟子学说立论,比较详尽地阐发了他自己的进步的哲学思想,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的反动性,因而此书从一般的考证之作上升为重要的理论著作。清末的康有为著有《孟子微》,竭力发挥儒家托古改制的思想,是康梁一派宣传政治改良的重要著作。

    解放以后,《孟子》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发表了许许多多的论著。在整理旧文方面,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影响最大。此书注释准确,译文流畅,既专精又通俗,与《论语译注》一起广为流布,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

    注释:

    [1]见《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61页。

    [2]刘向《列女传》卷一《邹孟轲母》说:“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游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史记·孟荀列传》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司马贞《索隐》引王劭说,以为“人”字为衍文。如此,则孟子系直接受业于子思。《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为“子思弟子”。受班固影响,应劭、赵岐也都说孟子曾师事子思。

    [4]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见前揭《十三经注疏·下》所载的《孟子注疏》。

    [5]转引自周予同《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页。

    [6]见韩愈《答张籍书》说:“轲之书非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韩愈集》卷十四《杂著书》,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93页。

    [7]转引自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9页。

    [8]同上。

    [9]转引自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9页。

    [10]同上。

    [11]见杨伯峻《孟子》,载《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5页。

    [1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十九《论语一 语孟纲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3页。

    [13]韩愈:《韩愈集》卷十一《杂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47页。

    [14]孟子在孔子基础上的创新,程颐曾经加以极简要的概括,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转引自朱熹《孟子集注·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5]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6页。

    [16]见前揭《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下》。

    [17]在前揭《汉魏博士考》一文中,王国维曾对此有所讨论,载《观堂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7—178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