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夏天悄悄过去】
立秋已经过去好多天了,气温一点一点降了下来,床头那个摇头晃脑的小电扇也连续好多天都没有开过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甚至要盖上一条薄薄的毛巾被。即使我再怎样不愿承认,这些小细节的重复出现就像是一个唠叨的老妇,日复一日地在我耳边耀武扬威地宣示着:你看吧,这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记忆中度过的最炎热的夏天应该是二○一○年的暑假,关于那年夏天的具体温度早就无法感知,也许只是跟痛苦、快乐,或者其他的很多事情一样,回忆主动放大了最深刻的那部分感觉。时过境迁后,我们忘记了真相,只记得当时的感触,还总是误把回忆当真相。我还能够模糊记得那年夏天的蝉鸣鸟叫,小电扇不堪重负地吱吱呀呀,笔记本滚烫到根本不敢开启,晚上被热醒后恍惚间听到室友挂完电话后压抑的哭泣。以至于之后的每一年,夏天还未到来之前我就开始害怕那种燥热,仅仅是那种害怕都会让我感到无力跟不安。然而一年一年,似乎每一年的夏天都没有当年的燥热,我对夏天也渐渐没有那样恐惧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被我们习惯或遗忘。就像我有种特别出奇的本事,一路上跟那么多人闹掰,有的是大吵大闹后老死不相往来的,有的是默默地就冷掉了淡掉了见面也视若无睹的。可是再看到那个人,我想不起来我们曾经有多契合,后来又有多陌生,却还是记得我们曾经的情谊炽热得那样顺其自然,后来的陌生也习惯得那样理所应当。
有相识多年的姐姐在这个夏天成功嫁掉了,男方是认识了十几年却一直不太熟络的初中同学,工程师,木讷且可爱,虽然我一直以为她会找个摇滚男青年之类的什么人,恋爱却并不终老。有时候会想起,身边这些投契的朋友,似乎都有永远发泄不完、满足不了的欲望。大多数时间他们平静如水,那么淡然,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有些时候他们的欲望会突然如洪流爆发一般倾泻而至,覆盖他们所有的生活。这欲望可能是权力、名次、食物、金钱、爱情,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他们的生活因这欲望而失控。他们总是有本事竭尽全力地去满足这源自内心深处无逻辑却原始的欲望。然后看到他们,晚睡早起超负荷工作二十个小时只是为了完成那部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的小说;踩单车穿过大半个城市只是为了买到传说中最正宗的那碗碗仔翅;闪电恋爱又闪电分手。
一次次地,他们经历各种高潮迭起跟欲望平息。然后有一天,他们突然放弃了折腾,生活也终于回归父母眼中的正轨,而那些欲望,也不知道是随着年岁渐长而主动消失了,还是因为年岁渐长他们学会克制了。唯一得知的是,他们确实平静了,也慢慢老了。我会特别感谢身边有这些人,在我跟内心各种杂念搏斗的那些年里,在我在纵欲和禁欲之间摇摆不定的那些年里,他们就像指明灯一样立在前方,我那样希望他们的纠结能够有个好结果,因为这样会让我又多一分希望。
前些天看见一条微博,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说夏天是烈日下的狂躁,让一切无病呻吟、优柔寡断、矫揉造作都赤裸裸地暴露。可是我这样拒绝夏天离开,它也还是悄悄过去了不是吗?
【不必去所有地方】
十岁那年我迷上一种纯白色纱质连衣裙,发了疯地想要,不停地跟母亲撒娇、哭闹,活活折腾了一个多月,直到有天醒来看到裙子摆在床头,于是兴冲冲地穿去学校,却发现裙子漂亮但累赘。蓬蓬的裙摆经过走道时不小心蹭到前排课桌上突起的一枚钉子,刺啦就被剐破掉一块;写字时钢笔没拿稳掉在裙摆上,一下又多了个刺眼的墨点。自此对纱质蓬裙再也无好感。
十五岁那年学校分文理科,老师都劝说成绩好的同学去学理科,说是理科比较有前途。一时间文科仿佛就是天资愚笨跟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是让优等生不屑一顾的,让差生迫不得已的选择。于是明明物理死磕都磕不明白,化学死熬都熬不出来,而历史根本不用看书就能从三皇五帝一直侃到光绪溥仪,地理闭着眼就能画出麦哲伦环球航线,却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就为了老师那句“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适合呢”。后来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十岁那年本来想学广告,但是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于是彻底放弃了本专业的学习,很早就开始在外面找广告相关的工作实习。从电视台到影视单位到平媒到4A公司,几乎涉及整个行业然后突然发现过去的向往其实仅仅是停留于自己的美好幻想,而热爱的东西一旦变成谋生工具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纠结与矛盾。所以最后还是从事了本专业的工作,只是偶尔接点私活给人写写专栏画画图。
三十岁那年事业日趋稳定,身边有交往了三四年的男友,自然被家人催婚,却总觉得二十多岁的时候忙着打拼,似乎都没怎么好好看过这个世界,于是打着体验生活的旗号拒绝了男友的求婚。之后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身边却还是空无一人,甚至逢年过节都不敢面对家人只好借着工作的由头逃避回家。只是一晃又是六七年。
上面这些有我的故事,也有我听过的身边人的故事。小时候我们都被人教导,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事情,到过足够多的地方,见过足够多的人,才知道哪里有最美丽的风景。而这世界这样大,风景这样多,哪里又去得完看得尽呢?Skins第一季里,Sid喜欢了整整八年,每晚都会梦见两次的Michelle主动对他投怀送抱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对她早已没什么感觉。所以你看,你曾经心心念念以为最棒的风景可能到头来也不过如此,而真正最适合的风景早就被你遗落在追逐的旅途中。
我们这个年代,大家都热衷于征服,一定要在五大洲都留下足迹,一定要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一定要把那个条件最好的女孩追到手。于是各种“大学毕业之前一定要做的事”“不要给青春留下遗憾”的言论甚嚣尘上。可惜遗憾本就是必然的,又哪有什么一定要到达的远方。你可以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世界各地,也可以如集邮一般交往十二个星座的女友,只是最后也仍旧选不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人,而那时除了那本盖满印戳的护照和一圈圈增长的年轮外又还剩下些什么。有些时候,得不到或许真的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只是确实不适合。
【总有一天】
我小时候第一次看金庸剧,是马教主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在那之前我唯一有印象的电视剧只有《新白娘子传奇》跟《西游记》。当年的周海媚还唇红齿白,明眸皓齿,嫩嫩的皮肤一捏仿佛都能溢出水来。她一个眼神就彻底地把我给秒杀了,也把我从此带入了武侠的世界。之后才开始看原著,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依旧偏爱周芷若。再后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里便只剩下《白马啸西风》跟《鸳鸯刀》没有看过,也慢慢看了一些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和黄易的书。记得有年生日娘亲见我太喜欢还送了一套古龙全集给我,只是断断续续地,依旧没有兑现当初一时豪气许下有朝一日要看完全套的誓言。
那个时候家里习惯把我的房间当书房,整整一面墙全部都是书柜,里面大多是我爹早年间的藏书。我爹年轻时算得上是半个文艺青年,蓄着长发跟络腮胡,写着故作忧伤的诗歌。所以那堆书里除了电气水利方面的专业书,更多的是《封神榜》《儿女英雄传》这一类的小说,有的还是线装本。我常常在爹妈都入睡之后才敢躲在被窝里就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偷偷摸摸地翻看。万幸的是我爹除了给我一墙书还传给我了一双好眼睛,即使在数百个日日夜夜这样的摧残之下,我很多年都仍然能够保持着1.0这样的视力。只是有时候看得太入神,忘记将门反锁又忘记用报纸塞住门缝来阻挡房间里的光,有那么几次都被半夜起床喝水的娘亲抓包。
上初中之后市里突然开始兴起一家叫作“华中希望读书社”的书屋,有会员卡就可以租书,看小说就更加方便了。恰好那时少女情怀正是萌芽,刚刚开始看席绢、琼瑶、张小娴的书,便常常背着我爹偷偷借用他的卡去租书,在课上偷偷看完然后在放学的时候还回去。有时候运气不好被老师抓到了,书自然就被没收,只好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赔给书屋。那个时候也刚刚开始买正版的卡带,此两项上开支太大,零用钱基本上都所剩无几,还时常要拿早餐费来填补,日子过得有些清苦,却乐此不疲。只是后来我爹偶然想起去查租书记录,看到我租的那些武侠言情的小说顿时火冒三丈,加上老师家访说我的成绩起伏不定,于是我被狠狠揍了一顿之后资金来源也自然而然地断掉了。
后来我也没有再那样长时间大规模地看书了,不会再像那个时候一样,吸毒般地对各种书都狂热地渴求。那个时候的状态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当时正值叛逆期,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满意,太迫切从书中找到一丝解答跟安慰,于是不论古今中外、正史野史,全部来者不拒。看书的时候,我活在作者的故事里;不看书的时候,我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在我的故事里,也有江湖,也有礼崩乐坏,也有那个拯救苍生、力挽狂澜的大侠,也许大侠的身后还背负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时候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关头,我的脑海里总浮现一些类似于华山论剑那样的场景:某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突然间成为横扫千军的大侠,一举改变之前尴尬的局面,在一切即将崩塌前霸气地扭转乾坤。只是在现实里,哪有什么反败为胜,往往只有一败涂地。
我时常会肆意窜改故事的开头跟结局,有时候它甚至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片段,而那些场景也许不过是某本书里的某个段落在脑海中的突然重现而已。但是在每次被欺骗被背叛被希望高高抛起又被失望狠狠摔落的时候,我都会自我劝慰:没关系,我总会成为那个大侠,就像曾阿牛总有一天会变成张无忌一样,现在不过是在最后变身那一刻之前的那段时间而已。这个信念在曾经的很多年里都那样莫名其妙地被我深信不疑。
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们都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跟才气,只不过可能有的人会煮饭,有的人会插花,有的人歌唱得很好听,有的人碗洗得很干净,就像有的人善于使打狗棒,有的人长于用倚天剑一样。虽然我也不知道我们拥有的这些独门秘籍究竟会有什么作用,或者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发挥作用,就像我不知道我们看到过的、幻想过的那些故事会有什么用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我们故事里的那种大侠。
【亲爱的,别害怕跟时代脱节】
我弟弟在一所医科学校里念中医,所就读的班级是从全校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实验班,但是每学期都会有一次考试来进行排名从而把最后的几名刷下去。进入大三之后课业愈加繁重,而随着班级人数的减少,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说前两年他还可以时常游走于各个社团活动,偶尔骑单车环行海南岛的话,现在的他必须得推掉好多聚餐约会来应付这些,即使这样也还是力不从心。前两天他给我发来这样一条短信:“在我习惯性推掉太多的邀约之后,已经没有人会想要问我是否感兴趣了,而我也发现我似乎已经融入不了曾经的朋友圈了。再见面的时候,我不知道网络上最近的流行词,不知道朋友们的远足计划,甚至不知道iPhone 5有了哪些新特性,我就好像和这个世界脱节了一样。”
我是这样回复他的:“不要让别人的节奏打乱你的步伐,更不要害怕跟这个时代脱节。”
前阵子去听陈忠实、王全安跟林兆华的《白鹿原》论坛,整场讲座一直精彩纷呈,而坐在下面的听众里,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都一直盯着手机不停地在刷微博聊微信,他们不舍得错过一条朋友的新鲜事、一则明星的新八卦,或是某个社会议题的最新进展,就好像这一秒错过了,下一秒就将与这个时代脱节。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场景下都频繁地重演吧:朋友间难得约出来吃个饭,明明就面对面坐着,却各自刷着微博关心的是遥不可及的那些人和事;瞥见实时热点榜一定要戳进去了解一下,生怕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会无话可说;晚上回到家里,即使是已经很累了却还是强迫症一样去浏览各大论坛和网页。
几年前在新东方的托福强化班上课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很喜欢的老师,他在大四那年萌生了自己独立写作一本词汇书的想法,于是大四那整整一年,他一直待在自己的出租屋里,傍晚时起床洗澡吃饭,然后开始查资料看文献伏案疾书,到清晨时再上床睡觉。那一年里,他主动切断了跟熟人的联系,拒绝了各种社交活动,胡子拉碴也懒得去打理,完全彻底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年之后他毕业了,那本书也最终完成了,他才发现他的同学们读研的读研,工作的工作,都有了很好的去向,而只有他,除了那本还不知是否能出版的书,几乎一无所有。我不知道这个故事里有多少他刻意的煽情成分,也许每个和孤寂对抗的故事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主角的英雄情结,但在听到这个故事的当下我扎扎实实地被打动了,我敬佩这种纯粹的梦想跟不顾一切的勇气。我还记得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个炎夏,我一整晚单曲循环了孙燕姿的《逃亡》,他说这也是他当时循环听了一整年的歌:
我想是偶尔难免沮丧
想离开想躲起来
心里的期待总是填不满
我看着山下千万的窗
谁不曾感到失望
就算会彷徨也还要去闯
关于未来只有自己明白
不想让心情被现实打败
一路开往最高那一座山
有朋友毕业后参加“美丽中国计划”去了云南一所乡村小学教书,现在很少上网,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和备课,关心学生的成绩、教学的质量远甚过旧时同学又升了职加了薪、爱看的美剧又更新了一季、国外哪里又爆发了游行。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与时代脱节吧,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比起追逐周遭世界的变幻莫测,有更愿意关注和更值得专心的小事要好。朋友说,当你沉迷于自己的事情之中,而且这件事情带给你的是正面效应的时候,偶尔的负面情绪波动根本就不可怕。这种状态可能带给你的跟时代脱节、与人群格格不入的影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为害怕这种脱节,因为急于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