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阔如说的《东汉》,纯粹是道活
(辈辈相传的)
,不是墨刻。阅者若问什么是道活?什么叫墨刻?关于这两个意思我得向阅者述明。说评书的人们所说的书,虽有《施公案》、《济公传》、《彭公案》、《精忠传》、《包公案》、《明英烈》、《隋唐》、《东汉》,可是大有分别。就以《三国志》说吧,从前,评书界很有几个人说的,可是所说的书中人物、段子,都与各书局所售的书本中一样,不过加上身段表情和刀枪架儿,用白话评讲而已。评书界的人管他们说的书与书局所售的本儿一样叫做“使墨刻儿”
(书局里的书,都是笔墨写出原稿刻版印行的,故叫那些书为墨刻儿)
,可是评书界的人都不愿意使墨刻儿。话又说回来了,他们说的书和本儿上要是一样,听书的主儿如若心急,就不用天天到书馆去听,花几角钱在书局里买一本书,几天能够看完,又解气又不用着急,谁还去天天听书,听两个月呀?评书界的演员所说的评书,最贵重的书叫做道活。据我所调查的,评书界纯粹道活的书,有《施公案》、《大宋八义》、《济公传》、《永庆升平》、《彭公案》、《包公案》。这原是评书界的道活秘本,已在早年有人售与书局,书局得了版权,印行售卖,已非道活,由道活又变为墨刻儿了,故不算道活。《精忠传》、《隋唐》、《东汉》、《明英烈》、《盗马金枪传》、《五代残唐》、《善恶图》、《于公案》等等的说部,这些个道活书都是古今名人与评书界老前辈攥弄的
(江湖人管编书编戏编曲调[
diào
]侃儿叫攥弄[
zuàn nong
]活儿)
。
先以《东汉》说吧,各书局售卖的《东汉》,都是东西汉两部书合在一处卖,《西汉》如何,不必论它,只说《东汉》吧。共是两本,由王莽篡位,立孺子婴为帝,王莽摄政,至永平皇帝逢云台止,书中的穿插不严,段段的岔头儿都接不上,也不紧凑,看着当然无味,不能引起兴趣,那墨刻的《东汉》是不能看的。道活《东汉》是由王莽篡位,刘秀走国、马武大闹武考场说起,直到上天台,马武打金砖,二十八宿归位止。其中的节目有刘秀赶考,箭射王莽,窦融救驾,岑彭出世,马武大闹武考场,会英楼题反诗,刘秀遁潼关,路遇姚期,凡百余段。与书铺的墨刻儿不惟不同,并且穿插紧凑,枝叶搭得最严,毫不懈松;使人听了能够“入扣儿”
(江湖人管好听书的人听得上了瘾,非接连不断往下听,说行话叫入扣儿)
。江湖艺人常说:“唱戏的要想叫座儿,得有好轴儿;说书的要想叫座儿,得有好扣儿。”什么叫好轴儿哪?比如某戏园子要唱一台,贴出海报儿,头出《大赐福》,二出《善宝庄》,三出《四杰村》,四出《朱砂痣》,五出《坐宫盗令》,六出大轴儿是杨小楼、梅兰芳唱《霸王别姬》,这几出戏合在一处,能卖一元多钱一个座儿,能共卖一千多元,上的这些个座儿能卖这些钱,力量都在那出《霸王别姬》哪!如若将《霸王别姬》去掉,就那几出戏,卖三毛钱一个座也许没人听,那《霸王别姬》就算好轴,能叫座就能挣大钱。说评书的演员要想叫座挣大钱,都得有好扣儿。这书扣儿又与戏的大轴不同,有小扣儿,有碎扣儿,有连环扣儿,有大扣儿,最大的扣儿叫大柁子。他们说评书的,每天到了书场或是书馆,等着书座儿来了,到了开书时间张嘴说书,先用小扣儿,次用碎扣儿,再用大扣儿,才能吸得住座儿,挣大钱。比如说《东汉》吧!开书先说刘秀拜马援为帅,姚期不服,与马援赌头争帅印,如若姚期用三千兵打破潼关,马援将帅印输给姚期;如若姚期打不开潼关败了仗,姚期将人头输给马援。听书的人最喜爱忠臣,都替姚期担心,怕他打不破潼关,将人头输了,都坐在凳上不动,要听姚期胜负。这样便算书座儿入了扣儿,这就是说书的演员使小扣儿。听书的人不动了,说书的人往下说,姚期还没到潼关,离城三十里就被王莽的兵将打败了,岑彭给姚期打接应,掉到陷马坑里,岑彭被王莽兵将生擒活捉入潼关。听书的座儿听到这里,又替姚期骇怕,怕回去脑袋没了,又怕岑彭死在潼关,这样就不走了,非听个水落石出不止,这就叫碎扣儿,将座儿扣住了。这样说,就是说书的演员用步步连环紧的法子,将书座儿吸住了,直听到临散场的时候,听出两个岑彭来,书座儿更纳闷了,怎么会多出一个岑彭呢?真叫人纳闷。离了书馆,回到家中,吃饭、睡觉还是纳闷,无法解决,只好明天早早去书场,接着再听下去。这样便是评书演员使用大扣儿。使用大扣儿为的是吸住听书的座儿明天再来听书。听到明天散书时,又听到马援巧使连环计,书座儿又纳闷了,不知马援使的是什么计能得潼关,明天再接着去往下听。即使四五天才说完潼关,那潼关这段书就是四五天的大柁子(
最大的扣儿
)。说评书的没有小扣儿,吸不住座儿;没有碎扣儿,拉不住座儿;没有大扣儿,不能吸住回头再听的座儿;没有大柁子,就不能吸住听五六天的座儿。看起来,说书的扣儿、柁子,较比戏场的大轴儿还有吸引力。
这评书的道活儿
(辈辈相传的)
是艺人艺术化说,如若艺人学会了就能叫座儿,评书界人常说“书说险地才能挣钱”。我问过他们,什么叫书说险地?据他们解释说,不论是袍带书,公案书,凡是听书的人,都是一样的心理喜爱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侠义英雄,都恨奸臣佞党、贪官污吏、土豪恶霸、绿林的采花淫贼。就以《施公案》说吧,施清官往苏州上任,就有一枝兰万永拦轿行刺、府衙行刺、错杀舅老爷这三段书,叫听主儿听着净替清官施大人担惊受怕,坐着不走,要听到清官没有危险了才肯走,这样的事便算书说险地;如果叫听书的主儿知道施大人没了危险,那就不听了。评书里的情书,段段书都是这样的。
连阔如在民国十二三年是个做八岔子的金点
(江湖人管算卦的调[
diào
]侃儿叫八岔子,算卦的总称曰金点)
,自从民国十六七年时改入评书界,拜李傑恩为师,讲演《西汉》,在各书馆也颇有叫座的魔力,但未大转(zhuàn
,发达
)。未几,又学说《东汉》。我老云问过他,为什么改说《东汉》呢?据连阔如说:“《西汉》那部书是墨刻的,与各书局所售者相同,听这部书的座儿很少,不懂历史的人不能听,懂得历史的人花两角买部《西汉》,几天就能看完,较比听书又短少时间,又少花钱。好在他们说书的所说的段子,与买的书内一样,何必去听评书?评书界的艺人说墨刻书的都不能挣大钱,就是那书拉不住座儿。”他有了这种觉悟,便弃了《西汉》不说,改学《东汉》,牺牲了半年的光阴,耗费了许多的金钱,才学会了一部地道的道活
(辈辈相传的)
。自从会说《东汉》,北平的大书馆儿才纷纷地约请。听书的座儿都知道评书界有个说《东汉》的连阔如。有年夏天,连阔如因书馆都不凉爽,在天桥赁了个场子,高高的天棚,宽宽的板凳,又凉爽,书又说得好,天天高朋满座。连阔如叫座儿的力量就仗着那道活的《东汉》。
陈荣启(1904—1972)在
陈荣启为人憨直,系评书界说《施公案》陈福庆之子,拜群福庆为师,先说《施公案》,后说《精忠传》。在民国十年前后,评书界人才济济,本领弱者受挤,无法挣钱,纷纷出外另谋生路;后起之人,有老前辈挡着,不易发展,也都出外另谋生路。陈荣启乃评书界后起之秀,能说袍带书《精忠传》,短打书《施公案》,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民国十年前后,往大连、烟台、营口、天津、东三省等地献艺,到处受人欢迎。在北平虽没立住脚儿,在外穴(xué)大转(zhuàn
)(即在外地挣了大钱了
)了。自民国十八九年始归北平,愿侍高堂,不愿远行,又赶上评书界的前辈名角潘诚立、张智兰、田岚云等都去了世,后起无人,缺乏人才之际,在北平献艺,四九城各书馆,都能叫满堂座儿,足见北平人士欢迎他了。他为人怪癖,不愿在各书馆说书,专喜爱在天桥。前几天,我老云往天桥去了一趟,见他在爽心园前占了个场儿,与他师兄许荣田说前后场书哪,前场许荣田说“丑官”(
《施公案》
),后场陈荣启说“丘山”(
《精忠传》
),还真叫座儿,有爱听评书的,快去听吧。
在天桥城南商场的南边,有个评书场儿,说书的艺人叫郭品尧,他是一年四季不挪地方,长期的上那场儿,无论春夏秋冬,总上满堂座儿。他所说的书有《粉妆楼》、《五代残唐》、《飞龙传》、《施公案》等。我老云听过他多少次玩艺儿,听他说的几部书都不是北平的评书界道活,也不是书局里卖的墨刻儿(
书
),我向评书界的人探讨过几次,才知道他说的那些书是竹板书改的。据某江湖人说,郭品尧是北平人,曾在清末拜冯昆治为师,学说相声,起名郭伯全。他在外省改唱竹板书,改名郭鑫德。后又在天津拜福坪安为师,改说评书,更名为郭鹤鸣。按着北平评书界传流的支派,与说《水浒》的蒋坪芳、徐坪钰、刘鹤云等是同门人。不料,郭到北平时,评书界的南北两派正起内讧争持不决之时,他投南未入北,几与本门人决裂;便在天桥上地(
说书
),概不联络,独树一帜,不进书馆。他所说的虽不是道活
(辈辈相传的)
,系竹板改造,也有些人欢迎。外江派的评书演员,能在北平久占的,只有郭品尧一人。老云曰:郭亦人杰矣哉。
苗阔泉是梨园行人,自少年嗜好评书,专喜爱听大小黑脸儿
(评书界管《三侠五义》即《包公案》那部书调[
diào
]侃儿叫大黑脸儿,管《小五义》那部书调侃儿叫小黑脸儿,大小黑脸儿乃指包文正的黑面也)
,拜金傑华为师,学说大小黑脸儿,进了评书界。虽没登峰造极,也成了二路角色,久在彰仪门、报国寺、山涧口、西安市场上馆子,能叫七八成座儿,颇为不弱。他除了这几处之外,受同业人们排挤,就没有馆子可上。苗阔泉也有志气,他除了这几处馆子他上,别处约他还不去,没有馆子便上天桥打个场儿,露天讲演。别看他上明地(
露天演出
),较比在书馆还多挣钱。故此我老云常说,有真本领的人是不怕排挤的。
近几年来,闲散阶级的人日日见少,听评书必须有闲工夫,闲人少了,说书的座儿也受影响。那位说,北平的闲人有的是。我说那不是闲人,是失业的人,他们虽闲着,吃饭还困难哪,哪有钱去听评书?听评书的闲人,是有资格的闲散人物,不是没有钱的闲人。如今我调查了几处,各评书馆的座儿全都减少,开馆子的维持不住的已有数家,其余的都是扎挣劲儿,勉强支持。评书演员有许多的都往天桥找地,据我预料,今年夏天天桥的评书场儿要比往年多得很哪!有些说书的艺人还想不开,认为在天桥上地(
说书
)是寒碜,还不肯去上明地。其实,早年的评书演员都是在大街的路旁拉场子,露天讲演,在天桥上明地何足为辱?挣钱养家便算好手,何分彼此?我很希望说书的艺人迎合听主,往天桥上地,来个说书的大比赛,倒是热闹。好听书的人们乘此机会,又逛天桥,又听评书,不可错过这个好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