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评书界艺人曹卓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评书界艺人曹卓如

    说评书的艺人所说的书,是分为大枪杆儿、短打两路儿。使大枪杆儿的所说的书是《东西汉》、《三国志》、《水浒传》、《隋唐传》、《精忠传》、《盗马金枪传》、《明英烈》,使短打的所说的书是《济公传》、《彭公案》、《善恶图》、《于公案》、《施公案》、《包公案》、《小五义》等等。

    说《聊斋》的是另一派,也不算短打,也不算大枪杆儿。在早年还没兴《聊斋》,有说《聊斋》的也是铺红毡子

    (评书界人管说子弟书不要钱调[

    diào

    ]侃儿称为铺红毡子)

    。东城有位说子弟书的刘逢元,专说《聊斋》,颇有些人欢迎。他虽是个票友,与挣钱的评书艺人较比起来是有过之无不及。张智兰老先生下了海之后,说《聊斋》的才大兴其道。

    曹卓如是西城人,他从前是在某衙门当差,家道小康,博闻强记,嗜好评书,专爱《聊斋》。拜任俊山

    (任俊山系某教教友,专说《忠义西巡》享名)

    为师,艺名曹聚锐。自从登台献艺,总未得志。后来他说书报子上不写曹聚锐,写曹卓如。他是念单招

    (江湖人管一只眼的人调侃儿叫念单招)

    ,一条夯

    (

    hāng

    )(江湖人管一种嗓子,似哑不哑,不能变嗓音说话,调侃儿叫一条夯)

    ,没有发托卖像

    (即是没有生、旦、净、末、丑,喜、乐、悲、欢的形容)

    ,坐在凳儿上不动地方,坐谈今古,凭嘴一说,要享大名,实在不容易。他前边有个说《聊斋》的名角儿陈士和,如同一面影壁似的挡着他,愈发得不易成名。幸而他有百折不回之志,说了七八年渐渐有名,很有些个主儿爱听他那《聊斋》。费了好几年的光景,才成为二路角儿。可是他的书是四九城儿都能叫座儿。西安市场春华轩、增桂轩、长顺轩,后门外义溜胡同广庆轩,天汇大院开明轩,东四牌楼宴新茶社,五条胡同华友轩,齐化门(

    今天的朝阳门

    )外义和轩,西直门外庆平轩,宣武门内森瑞轩,花市三友轩,天桥福海居,菜市口如云轩,彰仪门内文雅轩,报国寺前得胜轩,全都说过,哪个馆子都能叫多半堂座儿。凡是好听评书的都知道有个曹卓如。他的师兄魏聚宽、师弟德聚明,都未享名。聚字的评书艺人,就数着他曹卓如了。他又收了两个徒弟,大的叫魏英信,二的叫赵英颇,魏是近视眼,赵也有眼疾。他们师傅徒弟招儿(

    眼睛

    )都有点念(

    不好

    ),魏说《水浒》,未到成名即死在石家庄了;赵英颇承其师之衣钵,专说《聊斋》。现在市面不景气,赵英颇赶上这个时候,成名也难了。

    曹卓如在评书界是个老实说书的,对于捧踹术(

    说人好,说人坏

    )是不会,论其收入颇可糊口,不料在这二年来,各书馆不见有他的报子。我老云向该界人打听,据说他因老来丧子,得了瘫痪病了。我老云日前在菜市口如云轩去听评书,遇老友杨敬斋先生,谈及曹卓如之事,杨老先生素敬卓如,虽然年近古稀,为了探望他,不辞劳苦,由西南园寓所往西直门中秀才胡同五号,去看曹卓如。杨敬斋先生归时访我老云说,曹卓如对他诉苦,因遇有重病缠绵,不能说评书,无法挣钱,只有十几亩地,靠人去种,每年分些粮米,勉强支持,实可叹也。并且说,和我老云已有二年多没见了,想念异常。敝人每日埋头书案,度笔杆的生活,如笔债缠身,竟不能往看曹卓如,也觉郁闷。曹先生的口债已然还清,我老云的笔债尚无了期。都说人情如纸薄,曹卓如病了二年多无人探望,今有书友杨敬斋去慰问一次,也可称为知音者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