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愈喝口味愈高,买茶叶的钱数也渐渐增加;听戏愈听戏瘾愈大,愈听好戏,戏价愈贵。惟有听评书是不论好歹都是一样花钱,无分贵贱。说评书的艺人挣钱多少,是由上座多少而论。说好书的艺人多叫书座,收入便多;艺业平庸的,没有叫座的魔力,每逢开书的时候,座客稀少,收入也多不了啊。故开书茶馆的主人都争着请有叫座能力的演员。凡是能叫座的说书的艺人,都争着约请,有一人为数家所约的。据我调查得来,每一个评书演员在一个书馆只说两个月,名为“一转(zhuǎn)儿”。有一种书馆只能白天搁书,按着两个月一转(zhuǎn)儿计算,应请六个演员演说六转儿,才能够一年的全年转儿,开书馆的主人按着规矩每年应请六个演员,在未曾请人之先,得找请事家
(即代邀角[
jué
]儿的)
,由请事家替开书馆人下帖请六个评书演员,在饭庄定酒席一桌,定日聚餐,名为“请支”。请的演员角色优劣,须视请事家邀角儿能力如何。如若六个演员俱有叫座魔力,开书馆的主人都有一个请事家为他奔走,四出约角儿。有些个地势好的书馆,请事家都巴结书馆的主人为其邀角儿。有些个书馆地势不好,评书演员都不愿进他的馆子,书馆主人便巴结请事家为其邀角儿。评书界的请事家与开书馆的主人也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据评书界中的老人所言,在早年北平这个地方,说评书的演员都是上明地
(即是街头、庙会、拉场子、露天讲演)
,并没有书茶馆,至清末同治年间,书茶馆才发芽儿。开书馆的主人请支,系光绪年间所兴的,首倡此举的是宣外大街路西胜友轩
(今该馆已更名,另换主人也不搁书了)
,主人刘某是开书馆请支的第一人。据评书界人所谈,他请的演员是潘诚立《精忠》、陈士和《聊斋》、袁傑亭《施公案》、王傑魁《包公案》、金傑华《小五义》、群福庆《于公案》、阎伯涛《清烈传》,在那时候这些演员还是二等角儿。头路角儿是双厚坪、田岚云、王致廉、胡连城等,这头路角儿皆在如云轩演讲,如云轩在菜市口北路西,胜友轩在宣外大街路西,两个书馆相隔不到百步。南头书馆以头路角儿号召书座,北边书馆以二路角儿后起之秀号召书座,与如云轩打擂台,每日均上满座儿,胜友如云,满棚满座,盛极一时。自从胜友轩的主人刘某提倡请支之后,各书馆主人也都纷纷请支。北平的书馆请支,在春秋两季为多,大教的饭庄天寿堂、同兴堂,清真教的饭庄、饭馆元兴堂、两益轩,每年都做些请支的酒席。自从近二三年来,社会的经济状况不好,书馆的主人请支的事儿也是寥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