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遇见自己,在雪域中(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4、大昭寺活佛

    大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中心,西元647年兴建,距今超过一千三百年,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历代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都在这举行。它也是西藏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融合汉、藏、尼泊尔、印度的风格。大昭寺带给我的震撼超过布达拉宫,不是因为它的建筑辉煌壮丽,而是顺时针绕着大昭寺磕长头的虔诚藏民。

    立正,口诵六字真言,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向前一步;双手保持合十移至额头前,再走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胸前,跨出第三步。膝盖着地后全身伏地,掌心向下双手伸直向前划地,额头轻扣地面。起身后,周而复始。

    这些虔诚的藏民,双手和膝盖戴着护具,藏袍衣角沾满晨露与尘土。身子匍匐于地、掌心向前划地时,发出沙沙的声响。他们虽然满脸风霜,表情却总是肃穆。靠着坚强信念,用身体丈量土地,三步一拜,缓缓绕行。即使只是顺时针绕着大昭寺走一圈,也得花几个小时吧。如果是远在各地的藏民要到大昭寺来朝圣呢?

    他们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磕长头,完全不靠任何交通工具。

    遇到要涉水时,也会在河岸边磕满河宽的距离,再设法过河。

    全程保持磕长头的姿势,得花上数年才能抵达心中的圣地。

    而在大昭寺旁边,也有一群在原地磕长头的藏民。虽然他们并不需要步行,但每个人都认为最少要磕满一万次头,才能表达虔诚。

    我在大昭寺外被这些磕长头的藏民深深打动,呆立许久。终于醒过来后,买了票,走进大昭寺。沿顺时针方向参观寺庙,从画满彩绘佛像的千佛廊,穿过夜叉殿、龙王殿,绕过数百盏酥油灯,来到觉康殿。

    觉康殿最著名的,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等身像。这尊金身佛像由印度送给中国,再由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地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或是艺术价值,最重要的是,这尊佛像跟二千五百多年前真实的释迦牟尼一模一样。等身像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所建造和真身一样的佛像。据说参照了佛祖母亲的回忆,并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

    藏人深信,在等身佛像前祈祷,就等于直接向佛祖祈祷。而且只要够虔诚,愿望就会实现。我很庆幸这时的游客非常稀少,只有我独自站在这尊等身佛像前。不知不觉间,学习大昭寺外磕长头的藏民,在佛像前原地磕长头。我祈求佛祖保佑这世界祥和安康,也请保佑我这次西藏之行顺利。一次又一次,不知道磕了多少次头,直到听见有人说:“你是从台湾来的?”

    我停止磕头,站起身,回过头看见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喇嘛。“你怎么知道?”我很纳闷,莫非我长着一副番薯脸,所以一看便知从台湾来的?“你的台胞证掉了。”他手里拿着浅绿色的台胞证向我晃了晃。我摸摸外套口袋,台胞证确实不见,可能是刚刚磕长头时掉了。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台胞证,说了声谢谢。瞥见夹在台胞证内的A4照片,我鼓起勇气说:“请问……”“有事吗?”他闻声回头。我将照片摊开,递给他,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看了照片一眼,似乎吓了一跳。

    “想见活佛吗?”他突然问。

    “可以吗?”我有些不敢置信,“真的可以吗?”

    “应该可以。”

    “那我该怎么做?”我很紧张。

    “献哈达就行。”他微微一笑。

    我赶紧到大昭寺外面八廓街上买了条白色哈达,再回到大昭寺。喇嘛引领我在寺内前进,沿途慎重交代一些禁忌,如不可碰触活佛身体和佩戴的佛珠,也不可要求拍照等。走到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房间时,他要我在门外候着,然后他走进。当他探身出来朝我点个头后,我带着紧张与恭敬的心走进房。

    活佛坐在铺了藏毯的矮床上,床边脚下摆了盆木炭火炉,炭火正旺。我双膝跪地,双手捧着哈达高举过头,身体弯腰前倾,双手平伸将哈达捧到活佛足下。活佛用手接过,将哈达挂在我后颈上,然后用两端打了个结。

    眼角瞥见活佛右手拿了本经书,将经书轻放在我头顶。

    活佛口中喃喃出声,似乎念着经文。

    我闭目聆听,直到诵经声停止。

    “你可以起身了。”身后的喇嘛低声说。

    我缓缓站起身,弯着腰低下头,退后两步至喇嘛旁,再直起身。

    “扎西德勒。”活佛双手合十。

    “扎西德勒。”我赶紧又弯腰低头,双手合十。

    活佛微微一笑,看起来年纪虽超过七十,笑容却像纯真的孩子。

    本想开口询问照片上的光圈,又担心这样很不礼貌。正不知该如何是好时,身旁的喇嘛开了口:“每个光圈代表一尊佛菩萨。”“啊?”我吃了一惊,转头看着喇嘛。

    “活佛刚跟我说,这表示你与佛有缘。”喇嘛又说,“他提醒你,要随时随地记得心存善念。”“嗯。”我双手合十,朝活佛点了点头。活佛又对着我微微一笑,口中说了几句话。

    活佛说的应该是藏语,我听不懂,不知该如何应对。

    “蓝天刺白矛,枯柳披金衣。”喇嘛说。

    “什么?”

    “活佛的话翻成汉语,大致是这意思。”

    我心里默念这两句话,但完全不懂涵义。

    喇嘛提醒我该离开了,我便跟着他走出房门。“那是金刚结,可以避邪。”喇嘛指着我胸前哈达上的结,“记得别解开。”

    “我知道了。”

    我跟喇嘛互道了声扎西德勒,他将照片还我,便走了。

    我登上大昭寺顶层绚丽的金顶,俯视大昭寺广场,又遥望远处山顶上壮观的布达拉宫。沉思了许久,才离开大昭寺。经过一排排圆柱形的转经筒,我开始顺时针转动所有的转经筒。转经筒外壁刻上六字真言,转经筒内部也装着经咒。藏民相信每转动一次转经筒,便等于诵了一遍转经筒内的经咒。

    转完了转经筒,便在八廓街上随意漫步,走着走着来到玛吉阿米。

    我上了二楼,走进店内,刚好遇见石康。

    石康拉着我在靠窗的桌子坐下,然后拿了壶酥油茶过来。

    “见到活佛了吗?”

    “见着了。”我说。

    石康很惊讶,问起活佛的种种,我告诉他活佛说的那两句话。

    “蓝天刺白矛?”石康猛搔头,“枯柳披金衣?”

    我摇摇头,表示我也不懂。

    “蓝天刺白矛这意思太简单了。”

    我和石康同时转过头,一位穿黑衣黑裤戴黑帽的年轻男子站在桌旁。“你们看。”黑衣人右手指向窗外,“那就是蓝天。”我和石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再拿根白矛刺刺看就知道了。”黑衣人又说。“混蛋!你说啥!”石康站起身。

    黑衣人一溜烟跑到楼梯口,说:“我不是混蛋,我是神秘人蔡骏。”说完后,便跑下楼。

    石康说西藏这地方虽然圣洁,但还是有疯子。

    “不过枯柳这句倒让我想起一样东西。”石康突然说。

    “什么东西?”我问。

    “公主柳。”

    石康带我走到大昭寺前的小广场,在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旁,有一座围墙,围墙内种了株柳树。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所以当地人称“公主柳”。石康说公主柳夏天时仍有茂密翠绿的叶,但冬天叶子掉光了,或许可视之为枯柳。

    我们在公主柳旁待了许久,也研究了半天,始终猜不透“枯柳披金衣”的意思。天色暗了,卖藏饰品的小贩也开始收摊,我们便离开。

    “难得来西藏一趟,你多出去走走。”石康说,“边走边琢磨,或许可以得到解答。”我想想也是,便点点头,再跟石康告别。

    回到饭店房间,简单洗个脸后,打算下楼吃晚饭。走进电梯,看着电梯门上发亮的数字:4、3、2、1。发亮的“1”突然变暗,电梯内的灯光也瞬间熄灭。

    啊?又停电了!

    5、蓝天刺白矛

    电梯内的紧急呼叫铃似乎失去了作用,按了几次也没回音。试着在电梯里喊:“来人啊!救命啊!”外面也没回应。

    打开手机,带来一点光亮,而且手机还有讯号。想了一下,只能拨电话给饶雪漫。“我被困在电梯内了。”我说。“那是你的因果。”她淡淡地回答。“喂!”

    饶雪漫拨了通电话到饭店柜台,柜台来了人到电梯门口。“里面有人吗?”外面的人轻轻敲着电梯门。“现在有。”我说,“但过不了多久,可能会变成鬼。”“您再忍耐一下,我们正紧急发电。”

    二十分钟后,电梯门开了。我走出电梯,柜台的藏族姑娘给了我一个歉意的笑。活佛提醒我要随时随地心存善念,因此我也没抱怨。我只说:“嘛呢叭咪。”又拨了通电话给饶雪漫,感谢她的帮忙。“我们明天会到林芝。”她说,“车上还有空位,一起去吧。”我回了声好,然后到外面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吃完晚餐回饭店,不敢再搭电梯,只好爬楼梯回房。

    隔天一早,拉着行李在饭店门口等着雪漫团的旅行小巴来接我。“早上好。”柜台的藏族姑娘脸上挂着笑。“    嘛呢叭咪 。”我说。“那是六字真言,不是问候语。”她说。“你执著了。”我笑了笑。

    “要去哪玩?”她问。

    “林芝。”我说。

    “那是西藏气候最好的地方。”

    “那里不会停电吧?”

    她笑了笑,表情有些不好意思。

    “我是开玩笑的。”我也笑了笑。

    “那是金刚结吗?”她突然指着我胸前问。

    “嗯。”我说,“大昭寺活佛打的。”

    “那么你一定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她说。

    正想问南迦巴瓦峰是什么时,车子刚好到了。

    冬季的西藏,入夜后温度迅速降至零度以下,太阳出来后还是很冷。

    直到下午两点过后,才会稍稍觉得温暖。

    我刚上车便发现遗留在车上三分之一满的矿泉水已结成冰。

    而沿路上到处可见的冰洼也见证了夜晚的冷。

    拉萨到林芝约四百公里,走的是风景最美、路况却最险的川藏公路。沿途经过达孜、松赞干布的故居--墨竹工卡、工布江达等。车子总在群山间盘绕,山的外貌都不一样,有时像白发老者;有时像身上穿着灰绿色藏袍的朝圣者;有时像傲骨嶙峋的侠客。

    车子在海拔超过五千米的米拉山口略事休息。

    依旧是深邃且清澈的蓝天,附近的山头上满是积雪。

    整个山口被蓝、白、红、绿、黄的五彩经幡覆盖,一片幡海旗林。

    经幡迎风飘扬,据说每飘动一下便意味诵经一次。

    在这风势猛烈的米拉山口,我可能已经听了上万次诵经声。

    长途跋涉的车,为了降低抛锚风险,车内并未开空调。因此即使坐在车内,身上仍是全副武装,围巾、手套都没卸下。中午下车吃午饭时,仍然戴着手套拿筷子,感觉有些笨拙,像外国人刚学着拿筷子吃饭的样子。

    走了十个小时才到林芝地区首府所在地--八一镇,晚上在此过夜。这是一座新兴现代化城市,市容跟拉萨明显不同,气候也温暖多了。我吃过晚饭后在街头漫步一会,渐渐感到舟车劳顿的疲累,便回饭店钻入被窝睡觉。

    隔天起了个早,吃完早餐后走出饭店,四周的山上飘了些白云。这是我进藏第五天,第一次看见蓝天里有白云。林芝果然不愧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气候湿润多了,平均海拔也“只有”三千米。饭店外面停了辆Jeep四轮驱动越野车,一个年轻男子站在车旁。我听见他叹了一口气,嘴里嘟哝说着:“零下一度啊。”“《零下一度》是本好书。”我说。他微微一愣,然后笑了笑,说:“没错。”

    我和他在车边聊了起来,他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年轻而帅气。他说他叫韩寒,是个赛车手,从成都沿川藏公路开到这里。待在林芝三天了,一直没看清楚南迦巴瓦峰的样子。“南迦巴瓦峰?”这是我第二次听到这名字。

    南迦巴瓦峰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被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选结果,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难见性。南迦巴瓦峰所在地空气湿润度大,以致云层偏低,所以能见度很低。人们常说珠穆朗玛峰一年只有二十九天接受世人的瞻仰,但能清楚看见南迦巴瓦峰全貌的天数,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少。

    “前两天我只看见南迦巴瓦峰的朦胧身影。”韩寒叹口气说,“刚刚听说色季拉山上是零下一度,空气又湿润,恐怕会下雪。那就更难见着南迦巴瓦峰了。”

    我想起昨天离开拉萨时那位藏族姑娘的话,便说:“别担心。今天一定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为什么?”韩寒很疑惑。

    我指了指胸前的金刚结,告诉他拜见大昭寺活佛的事。“你可以跟我一道去看南迦巴瓦峰吗?”韩寒问。“有何不可。”我说。

    韩寒很高兴,请我上了车,我们便出发。车子开始爬上色季拉山,翻越色季拉山的途中可以远眺南迦巴瓦峰。

    一开始山上还是云雾袅绕,爬了一会云层似乎散去一些。

    我们边欣赏四周的美景边聊天,心情很愉悦。

    突然间,韩寒大叫一声,然后将车子停在路旁,打开车门跑出去。

    我也跟着离开车子,只见一座雪白的山峰突然矗立在眼前。

    那就是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与我所站的地方,垂直落差超过四千米。对仰观者而言,这种视觉震撼是非常强烈的,也因此更能感受所谓山峰之高与峻。此时约早上十一点,蓝天只是单纯的蓝,没有半点白云,空气清净。南迦巴瓦峰的全貌一览无遗,毫无掩饰。

    “值了!值了!”韩寒很兴奋,“摔车都值。”韩寒又叫又跳,从车上拿出脚架,拼命拍照。我静静体会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身子某部分好像已飘向南迦巴瓦峰。我突然想起“蓝天刺白矛”这句话。

    不远处有个朝圣者正三步一拜,沿路磕长头,从山上往下。这种绕着心中的神山沿途磕长头的方式,应该是所谓的“转山”。他经过我面前时,我看了一眼,他的外貌看来像是汉人。当他不知道第几千或几万次从匍匐于地到爬起身时,动作突然停了。

    “那是金刚结吗?”他的脸朝向我。

    我点了点头。

    韩寒似乎也对这位朝圣者好奇,便走过来询问。这位朝圣者叫路金波,是内地的出版商。一年前到西藏后,深深被磕长头的藏民所打动,也开始磕长头。这一年来绕着神山转山、绕着圣湖转水,为土地与世界祈福。

    路金波对金刚结很感兴趣,我也简单告诉他大昭寺活佛说过的话。

    “你们知道南迦巴瓦在藏语中的意思吗?”路金波问。

    “不知道。”我和韩寒同时摇头。

    “南迦巴瓦的意思,就是直刺蓝天的长矛。”

    “啊?”我很惊讶,不禁又转头看了一眼南迦巴瓦峰。

    我恍然大悟,这应该就是“蓝天刺白矛”。

    “那么枯柳披金衣呢?”我问。“我也不知道。”路金波摇摇头,又说,“不过半年前我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时,倒是对寺庙外的高原柳印象深刻。”

    我默记扎什伦布寺这名字,打算前去。

    “可以请你为我祝福吗?”路金波说。“扎西德勒。”我双手合十。“谢谢。”路金波点个头后,转身继续三步一拜,往山下磕长头。“要记得按时给作者版税啊!”韩寒朝他的背影大喊。

    韩寒了却观赏南迦巴瓦峰的心愿,想往西到拉萨,邀我同行。

    我心想饶雪漫她们会待在林芝玩三天,便决定与韩寒回拉萨。沿途偶见沿公路磕长头的藏民,在绵延的山路中,他们的身影看似寂寞,在我眼里却很巨大。我和韩寒都觉得,这是我们在西藏所见,最令人感动的景象。

    韩寒毕竟是赛车手,回拉萨的旅途快多了。

    当我闭目休息时,南迦巴瓦峰的景象便浮上脑海。

    车子突然剧烈颠簸,我便睁开双眼。

    “这里在修路。”韩寒说。

    看了看四周,发现是水资源局的工程,像是兴建电厂。

    原本不以为意,又闭上眼,但脑中的白矛突然刺破蓝天。

    我明白了。

    西藏河川上游的水量常来自融雪,冬天天气冷,融雪量少。而且西藏冬天的降雨量远比夏天少,因此冬天河川水位很低。西藏主要依赖水力发电,冬天水位低、水量少,发电量自然更小;

    但因为冬天必须常开暖气的关系,用电量却比夏天大。这说明了西藏冬天的发电量根本不够,所以得赶紧兴建电厂,也说明了为何这次我在拉萨天天遇到停电。

    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开始担心起什么。不过水力发电是干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可以放心。但心里还是隐隐觉得不安。

    晚上八点半回到拉萨,布达拉宫的夜景非常灿烂夺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