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中的四维是指长度、数量、温度、时间。前三维由牛顿总结,长度包括:长、宽、高、容积等;数量包括:质量、个数、次数等;温度包括:热量、电能、电阻率等。时间是由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基础上补充的,包括:比热容、速度、功率等。
[2]参见鲍梅斯特等著,《实验性量子电运》,《自然》杂志,1997年12月11日。
[3]关于“黑洞中和”的说法是患者假设,但是有些黑洞的确在逐渐消失。参考资料:《黑洞蒸发》——史蒂芬·霍金著。
[4]质量极大或密度极高的物体可以使时空结构延长——《广义相对论》。文中的意思是:在几个大型重力场的扭曲平衡点,时空是被造成扭曲后达成的平衡,所以那个星球所处的时空本身就是被几个重力所延长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几个重的物体已经把薄膜压陷、绷紧了,这时候在那个平衡点放一个质量相对很小的物体,那个物体则很难造成薄膜的凹陷,即便有也是很小很小,仅仅维持自身的停留。推荐读物:《广义相对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
[5]理查德·费曼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解释量子物理时说:“谁也不理解量子理论。”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ips Feynman),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18年5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曾对量子聚变(核)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和低温超导做出过杰出贡献。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2月1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9岁。
[6]参见《量子物理学:是幻想还是现实》——阿拉斯泰尔·雷著;参见《自然规律的特点》——理查德·费因曼著。
[7]约翰·阿齐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生于1911年7月9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和物理学教育家。惠勒生前是美国自然科学院院士和文理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1937年惠勒提出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概念。1939年提出了原子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惠勒在广义相对论大体上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的时期,把它引进物理学。196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1969年惠勒首先使用“黑洞”一词,从此传播世界。1968年获原子能委员会恩利克·费米奖,1982年获玻尔国际金质奖章。1983年他提出了参与宇宙观点。1993年获马泰乌奇奖章。2008年4月13日,因患肺炎医治无效,在新泽西的家中逝世,享年97岁。
[8]参见第三篇《四维虫子》。
[9]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最先在1801年得到两列相干的光波,并且以明确的形式确立了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这个实验。实验要注意两点:1.最好在黑暗环境下,同时保障光源是比较稳定的强光;2.缝隙如果开得很宽会得不到光栅效果。
[10]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在1900年提出。
[11]“多宇宙理论”最早是由物理学家休·埃费里特在1957年提出的。
[12]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探测器;同年9月5日,发射了旅行者1号探测器。两个旅行者探测器沿着两条不同轨道,担负太阳系外围行星探测任务,飞向外太空。这三十多年来,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距离太阳超过150亿公里,成为了迄今为止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而旅行者2号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超过约114亿公里。这两颗探测器至今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地球发送着它们“看”到的一切。而到2020年,两位旅行者将先后耗尽所有能量。此后,它们将彻底告别人类,在宇宙中默默漂流,直到永远。
[13]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个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14]现今玛雅文树皮书世上仅存四本。其中两本保存在欧洲,而德国德雷斯顿皇家图书馆的手稿是目前最完整并且最为清晰的版本。
[15]目前已知的玛雅文基础符号约800多个,由英国人J.埃瑞·汤普森整理分类。同时他在深入研究后也成为了玛雅文化的忠实崇拜者。
[16]门萨(Mensa),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贝里尔(律师)和韦尔(科学家)。入会的唯一标准是:智商(IQ)高于148(另一说为IQ高于140)。更具体的我记不清,有兴趣的朋友在网上应该能查到。Mensa拉丁语原意为:桌子,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