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燕昭王为什么如此厚待乐毅呢?这是有原因的。当初齐国吞并燕国时,引起赵国等邻国的担忧。乐毅向赵武灵王献上妙计,以赵国“河东之地”交换齐国“河北之地”,造成齐国欲向中原扩张的假象,以促成诸侯联合起来反对齐国。乐毅这样做,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可间接帮了燕国一个大忙。正因为诸侯们联合反齐,才有燕国的复国。从这点说,燕昭王对乐毅有感激之心。另外还有一点,燕昭王早年曾以国家人质的身份待在赵国,对乐毅“贤能且好兵”的名声应该略有耳闻。燕国最缺的人才,便是一个能统兵打仗的大将了,如今乐毅自送上门,燕昭王能不挽留吗?

    燕昭王的诚恳终于打动了乐毅,他选择了留在燕国,帮助燕昭王打点军事上的事务,而这正是燕国军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剧辛是燕昭王收罗的另一名军事人才,关于他的生平,史料很简略。他与乐毅一样,同样来自赵国。当时燕昭王贴出招贤榜,广揽天下英雄,剧辛遂前往投奔。此时剧辛的年龄应该不大,因为他在公元前242伐赵时战败身亡,距燕昭王去世已经过了三十七年。剧辛是燕国重要的将领之一,后来作为乐毅的副手参与指挥伐齐之战。

    邹衍是著名学者、一代哲人,战国时代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原是齐国人,在齐宣王时代,就学于稷下学宫,并以“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名闻天下。邹衍入燕时,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开路。一个国君能以如此谦卑之心礼待贤人,在古代君王中,恐怕只有燕昭王一人了。对比一下燕昭王的谦卑与齐湣王的傲慢,我们就不难知道为什么燕国能反弱为强,而齐国却转强为弱。燕昭王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邹衍讲学之用,并尊他为师,亲自到碣石宫听他讲学论道。

    与乐毅、剧辛不同,邹衍对燕国的贡献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经济上。燕国虽然号称“万乘之国”,可是国力并不强,此中的原因,是燕国的经济基础差。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地处北方,纬度最高,气候严寒,尽管土壤肥沃,可是易形成冻土,不易种植庄稼。邹衍对农学颇有造诣,我们也搞不清他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可能是引进良种,或是改进耕作法,使许多荒地也可以种植黍,这样就大大缓解燕国的粮食问题。

    燕昭王励精图治,燕国的国力稳步上升。可是仅仅凭借燕国的力量,要打败齐国谈何容易。从春秋时代开始,齐国始终是一等一的强国,又加上齐威王与齐宣王两代明君打下的坚实基础,家底十分雄厚。但是,强与弱之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尽管齐国在灭宋之后如日中天,但种种迹象表明,貌似强大的齐国已经要走下坡路了。

    民心向背是政府统治是否坚若磐石的一个风向标。齐湣王的目光瞄准天边,可是他却没发现,他越来越脱离民众了,越往高走,他越成孤家寡人。

    狐援之死,令齐湣王大失民心。狐援,有些史书记为狐爰或狐咺,是齐国的臣民。他看到齐湣王的野心急剧膨胀,深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便前往劝谏道:“大王应该要以殷商的灭亡为鉴啊,殷商灭亡后,象征国家权力的大鼎被陈列在周的朝廷之上。大王一定要勤勉自己啊,可不要让齐国的大吕钟陈列在他国的朝廷之上。”你想想,齐湣王都开始作起天子的美梦,可是狐援却给他沷冷水,这个人也太不识时务了吧。他不耐烦地把狐援赶出宫廷。可是狐援却在宫外哭了三天三夜,嘴里还念叨着:“先离开齐国的,还可求得温饱;后离开齐国的,恐怕要受牢狱之灾了。我预见到了齐国百姓茫茫然地向东逃,却不知要到哪儿落脚。”

    齐湣王听到后,怒火中烧,他召来狱官问道:“没事为国家哭丧,该当何罪?”狱官答说:“当斩。”齐湣王便说:“把狐援抓起来,处以死刑。”狱官诺诺而去。可是谁都知道狐援是一片忠心,不忍心杀了他。狱官没有先去抓人,而是在东门处搭了一个行刑台,放了一把大斧子,希望狐援听到风声后赶紧逃跑。可是狐援不仅没逃,反倒送上门来。这真是大出狱官的意料,他不由脱口而道:“齐王要杀你,你不逃跑却前来送死,你脑子糊涂了吧。”

    狐援面不改色地答道:“我怎么糊涂了呢?以前殷商有个忠臣比干,吴国有个忠臣伍子胥,现在齐国有个忠臣狐援。齐国不采纳我的劝告,还要杀掉我,这是要让我成为像比干、伍子胥这样的人吧。”说罢,他从容引颈就戮。

    不久后,齐国宗室陈举(陈氏即田氏)也担忧齐湣王的倒行逆施将令国家陷入危险之中,便直言进谏。恼羞成怒的齐湣王也将他绑赴东门,斩首示众。

    自此后,百姓不附,九族寒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齐国灭宋国,并淮北之地,但充其量只是虚胖而已,并非真正无敌于天下。

    齐湣王的统治,已经开始向暴政倾斜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动摇了,他还能走多远呢?

    反观燕昭王,在得到大批贤士辅佐后,国家渐渐富强,政府得到民众的拥护。每一天,燕昭王都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国家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洗刷耻辱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打败齐国。那么,伐齐的时机成熟了吗?乐毅对燕昭王说:“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仅凭燕国之力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赵国、秦国、楚国、魏国,共同伐齐。”

    以乐毅、苏代为代表的燕国谋士群,把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燕国要复仇,必须借诸侯之力,最关键的国家,则是赵国。赵国是燕的邻国,燕欲伐齐,必定得联合赵国,否则燕军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岂不让赵国得以长驱直入?为了联合赵国,燕国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首先,由潜伏于齐国的苏代在齐湣王面前,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要离间齐、赵的关系,一点也不难。不要忘了,在齐国伐宋之前,赵国曾经连续四年攻打齐国。光凭这一点,只要在齐湣王面前再煽风点火一下,就足以让这位目空一切的君主对赵国更增厌恶感。与此同时,乐毅作为燕国特使出使赵国。要说服赵惠文王并不是难事,赵国夹在秦、齐两个强国之间,东西两面都不安全,要是能先把齐国打垮,就可以避免两面被夹击的尴尬。

    搞定了赵国之后,秦国加入反齐联盟就不成问题了。秦国一直视齐国为最强的对手,当初秦昭王就想干涉齐国伐宋,只是由于东方五国结盟,令秦国鞭长莫及。乐毅通过赵国,向秦国承诺,只要秦国出兵,就可以分到相应的利益。不消说,秦昭王对这个反齐大联合十分有兴趣。事实上,他有点迫不及待呢。

    在乐毅访赵的这一年(前285年),秦昭王先在宛城会晤楚顷襄王,紧接着又在中阳会晤赵惠文王。这两次高峰会议,旨在联合赵、楚两国进攻齐国。赵国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而楚国的态度则比较暧昧。按道理说,齐国伐宋后,强行占领楚国的淮北之地,对此楚国应该是相当恼怒,可为什么楚国并不想加入燕、秦、赵这个反齐联盟呢?楚顷襄王有自己的算盘,这个等后文再说。

    与此同时,燕昭王派出说客游说魏、韩两国。这两个国家在与秦国的多年交锋中损失惨重,在外交政策上总是选择随大流,这是保全国家的原则。既然燕、秦、赵都要攻打齐国,魏、韩两国也就举手赞同,象征性地派出点部队参战。

    燕昭王的外交活动大获成功。除了齐国之外的六雄,只有楚国没参加反齐联盟,其余五个国家达成协议,一致对付齐国。

    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此时,苏代从齐国给燕昭王发出一封密信。在密信中,苏代写道:“齐国现在已经孤立了,大王赶紧出兵进攻,我会作为内应,帮助大王削弱齐国的力量。”燕昭王得到苏代的密信后,立即动员全国武装,并拜乐毅为上将军。赵国马上响应,赵惠文王把赵国相印交给乐毅,这是合纵运动中的惯例,为表示对合纵主谋人的尊重,诸侯国常会献上相印,相当于是“名誉宰相”。

    燕国大军倾巢而出,攻入齐国,抵达一个名为“晋”的地方时,便停止不前了。乐毅停止进军的原因,乃是要等待苏代的消息。自从苏代从燕国出访齐国后,齐湣王便把他留在齐国,并视为心腹重臣。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苏代就是燕昭王插在他身边的间谍。你想想,有这么一名间谍存在,对燕国来说,齐国还有秘密可言吗?

    苏代的任务,就是作为内应,配合燕军攻齐。他别有用心地指使别人怂恿齐湣王说:“燕国之所以进攻齐国,乃是想要收复以前失去的领土。可是燕军行进到了晋地就裹足不前,这是因为兵力弱小而迟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任命苏代为大将去对付燕军呢?苏代的才能,大王您最清楚不过了,由他来指挥军队去攻打弱小的燕军,一定可以攻破燕国。只要攻破燕国,赵国就不敢不听命了。这么一来,大王既攻破燕国,又制服赵国,可谓是一箭双雕。”齐湣王本来就不把燕国人放在眼里,听此人一说,便点点头说:“好,就这么办。”于是齐湣王传苏代上殿,对他说:“燕师已经到了晋地,寡人要发兵前去应战,打算任命先生您为大将。”

    苏代听后心里偷笑了,可是表面上他还得故作谦虚:“臣对行军打仗的事,一窍不通,怎么能指挥军队去抗击敌寇呢?大王还是改用他人吧。大王让我担此重任,那岂不是要让军队吃败仗,让微臣成为燕国的俘虏吗?要是我打不赢,就不能振大王的声威了。”

    听到这里,齐湣王有点不高兴了,摆摆手说:“你不要推托,寡人说你行,你就行,寡人最了解你了。”与其说齐湣王了解苏代,不如说苏代了解齐湣王。齐湣王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苏代有言在先,他不会打仗,如果非要用他,到时吃了败仗,到时可不能怪罪哦。齐湣王哪里晓得,苏代的目的,就是要让齐军吃败仗。

    就这样,燕国的间谍苏代成了齐军的总司令。战斗的结果,一定不会出乎意料之外。果不其然,苏代把齐军开到前线后,与燕军交战。这些可怜的齐国士兵哪里晓得他们的统帅居然与敌人是一伙的,一战下来,齐师大败,被燕军斩首两万。

    苏代率着残兵败将,退守阳城。他给齐湣王发出快报,报告战斗的失利,然后又自责说:“大王用错人了,派我指挥军队抵抗燕军。我不能胜任,如今一战下来,阵亡两万人。臣下自知罪孽深重,应该处以极刑,还是让我自己回到狱官那儿引颈待戮吧。”

    齐湣王看到快报后,两眼发愣了。想怪罪于苏代吧,人家明明早就说过不会打仗的,是自己硬要把总司令的头衔加强于人。这就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齐湣王只得悻悻地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你没有什么可怪罪的。”

    可是苏代这个人太狡猾了,他暗地里又指使人对齐湣王说:“前几天,齐师在晋之战中吃了败仗,这不是用兵失误,只是运气欠佳罢了。燕师并不强大,只不过是侥幸取胜。如今他们又要攻打阳城与狸邑,这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大王如果留用苏代为总司令,他在打了败仗之后,一定会竭尽全力用胜利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又是苏代利用齐湣王的心理弱点大做文章,因为这位高傲的君王是不愿承认自己用人失误,他一定会给苏代第二次机会。

    不出苏代所料,齐湣王果然继续留用苏代为前线总指挥。苏代仍然一再推辞,可齐湣王不听。这样苏代又有打败仗的理由了。他在阳城又一次大败,损失比上次更大,三万名将士阵亡。

    齐湣王不得不再咽苦果,他终于确信苏代真的是“不会打仗”了,解除了他的兵权。可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只不过是苏代手中任意摆布的玩偶罢了。齐湣王再也不信任苏代了,同时,他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于是乎“君臣不亲,百姓离心”,齐国的败象已露。

    乐毅率领燕师入齐,在苏代做内应的情况下,两战两胜,歼敌五万人,重创齐国的军事力量。如此辉煌的战果,令反齐同盟十分兴奋,大家都跃跃欲试。秦昭王派大将斯离、蒙齐率领一支远征军,与赵、魏、韩三晋部队会师后,杀入齐国,攻城略地,夺取齐国河东九城。

    苏代被解职后,齐湣王提拔触子(又称向子)为齐军总司令,抵御五国联军的进攻。触子见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且连战连胜,兵威正盛,诚不可与之争锋,便采取保守的战术。他沿着济水河构筑了一道防线,坚壁清野,凭恃天险固守。可以说,触子是颇懂军事的,只要齐军能坚守,待以时日,五国联军内部必然要出矛盾,到时齐军就可以利用反齐同盟内部的不和,各个击破。

    可是齐湣王并不这么想。自从灭宋以后,他的自信心极度膨胀,目空一切。不料在燕国伐齐后,齐师却屡遭败绩,这怎么不令他颜面扫地呢?他急于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可是触子偏偏只守不攻,不进攻哪来的胜仗呢?齐湣王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派使者到前线,用极为严厉的话羞辱这位总司令,并恐吓道:“你要是不积极进攻,就灭了你的家族,挖了你的祖坟。”

    这些话,深深刺激了触子的自尊心。战国时代与后世封建王朝不太一样,并不强调“忠君”,而更强调“择君”。君王对我不好,我就要跑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蒙受羞辱与恐吓之后,触子不想为齐湣王卖命了。他心里想:你要灭我的家,挖我的祖坟,那好,我就先把你的军队毁了,让你的敌人去收拾你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