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鲁荣渔2682”号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漫长航程,横穿大半个地球,到达秘鲁附近的南太平洋海域。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何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捕捞鱿鱼呢?
这就涉及专业问题了。
海洋虽大,却不是到处都有鱼;或者说,即便有鱼,却不具有经济上捕捞的价值。因此,海上的大渔场才是真正捕鱼的好地方。
能够产生渔场的条件,主要是冷暖海流的交汇。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表层,不仅有利于鱼类的大量繁殖,而且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两种洋流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活动,使得鱼群集中,形成巨大的渔场,这就是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大片鱼群聚集在一起的原因。
说到世界著名的渔场,就不能忘了中国的舟山渔场。由长江口流入的淡水以及台湾暖流与黄海冷水团交汇等因素形成的舟山渔场,位于中国浙江的近海,盛产大小黄鱼等经济鱼类,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鼎盛时期时常万船竞发。但是,由于过度捕捞,竭泽而渔,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污染,舟山渔场风光不再,国内的渔民和大型渔业生产企业,只能远涉重洋,到其他地方捕鱼。
一直以来,全球有四大公认的渔场——
日本北海道渔场: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位于日本北海道沿岸,也是世界第一大渔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爱吃鱼,而且不吃淡水鱼,因为他们守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大渔场,这俨然是上帝所赐的财富。
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由北冰洋经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交汇所形成,主要地点位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沿岸,1534年被欧洲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发现,那里盛产鳕鱼,历史上一度被形容为“踩着鳕鱼的脊背就可以上岸”。但随着人类的大肆捕捞,纽芬兰渔场基本上不复存在。
北海渔场:由北大西洋暖流与北极寒流交汇所形成,位于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域,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每年捕鱼总量约占世界的一半。
秘鲁渔场:由海水“上升补偿流”形成,位于秘鲁、智利一带的南太平洋沿岸。
此外,还有非洲西南部沿岸的东南大西洋渔场。
在秘鲁沿岸,常年吹拂的东南信风,有一个学术名称叫“离岸风”,它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将表层的海水吹走,引起底层的海水向上翻动——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叫作“上升补偿流”。
在“上升补偿流”的作用下,含有大量营养盐分的海水被带到表层,非常适合浮游生物的生长;大量的浮游生物,又为其他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鱼饵,由此便形成鱼群聚集的巨大渔场。
中国人从太平洋西岸到东南太平洋沿岸去捕鱼,跨过赤道,穿越整个太平洋,普通的远洋渔船,每小时10节(海里)左右的速度,花在路上的时间,光是单程就需要一个多月。
秘鲁渔场本来以盛产秘鲁鳀鱼而著称,但那里还是鱿鱼的重要产区。秘鲁渔场的鱿鱼比成年人的个头还大,动辄就是100多公斤。而且鱿鱼具有趋光的特性,夜晚,船的四周悬挂着数盏2000瓦的强光灯,50米的水下照得通体透明,鱿鱼就被吸引过来。
严格地说,渔船到那里不是用渔网捕鱼,而是钓鱼;钓鱼的时候并没有鱼饵,把带着钩子的鱼线放进几十米深的海里,鱿鱼愿者上钩——完全是姜太公的手法。
所以,钓鱿鱼的技术含量不高,只要你摸准了鱿鱼的脾气,掌握了它的活动规律,就能不费多大力气地把它拉到船上。唯其如此,随“鲁荣渔2682”号从太平洋另一端长途奔袭而来的这群不速之客,很快就学会了钓鱼的技巧。
船上33个人,只有船长李承权、轮机长温斗、大管轮王延龙没有生产任务,不需要像船员那样每天钓鱼。他们除了比普通船员高得多的固定工资,还有额外的提成。因为这三个职务比较特殊,船长自不必说,轮机长和大管轮都是技术性职务,要在机舱里看着机器,他们要拿固定工资。
另外29名船员中的五名职务船员,他们的年工资根据职务高低,也比普通船员高出不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他们要像普通船员一样钓鱼,多劳多得。
至于25名普通的船员,每天的任务就是站在船边钓鱼。
为了避免船员们之间产生矛盾,每个人钓鱼的位子都是通过抓阄来决定的,抓到了某个位子,就只能站在那里钓鱼,不能随便占用其他船员的位子。
钓鱿鱼的技术含量不高,带着鱼钩的白色鱼线有上百米长,要通过绞车放到海里,放浅了或者放得过深,钓鱼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合适的深度在50米左右,有时候还需要船员本身灵活,感觉这个深度鱿鱼不多,那就随时调整一下鱼线。
钓鱼的时候,船员们手里拿着一个钩子,发现鱿鱼上钩了,赶紧用绞车把鱼线拉上来,用钩子钩住鱿鱼,拖进船舱,再把鱼线放进海里。
钓上来的鱿鱼暂时扔在船舱里,等到第二天早上收工后,用刀子将鱿鱼简单处理,除去内脏,再分割成几大块,过秤后送进冷库。
钓鱿鱼是一件又脏又累的活,天冷时干活,船员们都穿着公司发给的皮裤;夏季天热,穿着皮裤很难受,很多人干脆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
就是这种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粗活,有的船员忙个不停,鱿鱼一条接一条上钩,似乎运气好得出奇。可是,总有些船员,等了半天也不见动静,心情沮丧不说,到了月底,生产量比别人差了一大截,收入也就少了很多。
说起来也奇怪,每个人都是把鱼线放进海里钓鱼,刘贵夺却是少数几个钓鱼最多的船员之一,最高的时候,一个月的产量达到五吨,一万斤,平均每天300斤左右。
同样是第一次上船,船员黄金波钓鱼的产量还不到刘贵夺的一半,每天站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盯着水中的鱼线,总也不见动静。
“刘哥,你都有啥秘诀?”黄金波羡慕地问道。
“能有他妈的啥秘诀,我也没干过这玩意儿,就是运气好吧。”刘贵夺永远都是嘴里叼着烟,漫不经心的样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