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莲-第62部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39章

    一计不成

    最近雨水很充沛,大小河流都是暴满,然而莫名其妙地就把北汉都城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这可能吗?

    正当有些心眼直的宋兵惊慌失措地寻找着自己的队伍时,杨浩心中灵光一闪,已经明白过来:“引水灌城,这是我宋军借助天地自然之力以水灌城啊。”

    杨浩刚刚想到这儿,就听一阵战鼓声起,河水涌来的那条山谷中突然杀出无数兵卒,看服饰正是大宋禁军。他们乘着小船儿,更多的却是站在粗大原木绑扎而成的巨大木筏上,船上和筏上装着强弓硬弩,士兵抵着一人高的大盾,借着水流的涌动,不需费力撑划,便鼓噪着向北汉都城南门冲去。

    自古以来,借助自然之力威力何止胜过千军万马,博望坡一把大火,关云长水淹七军,都是利用地势,借助水火自然之力,人为制造一场灾难。然而,这里毕竟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城池,城基甚为宽厚结实,这场人为制造的洪水能一举制之么?

    “快看快看,那是步军都虞侯赵将军的人马。”有些眼尖的士兵看到一个数丈方圆的大木筏上所立的旗帜,便兴奋地喊叫起来。他们立在山脊上看着,只见那位步军都虞侯赵将军率领各种简陋的船只、木筏一路呐喊着杀到北汉城下。

    城中早有所恃的北汉军立即发出一阵密集的箭雨向他们袭来。因为洪水淹到了城池一半的高度,他们距城头的位置已经很近了,可是立在这样操纵不便的船只木筏上,既不能携带重型攻城武器,又无法灵活躲闪敌军的箭矢,正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大宋禁军虽然骁勇善战,这一轮冲锋还是在无数箭雨下无功而返。

    随即,原本驻守南营的宋军再度发起了攻击,一员宋将战的兴起,弃盔解甲,乘小船于前,亲擂战鼓激扬士气,不料城头箭如飞蝗,他连躲闪之处都没有,手下亲兵立在狭窄的小船一侧用盾为他护住身体,只不慎露出一线空隙,一枝利箭便射中他的脑袋,主将身死,士卒溃散,第二轮冲锋又失败了。

    随即,宋军一方暂时进入了沉寂,显然将领们正针对这种情形在商议对策。杨浩看看他们出兵的那座山谷与自己这里是相连的,便赶紧招呼士卒道:“走,咱们快去与大队人马汇合。”

    他们沿着山脊一路行去,堪堪走到那座藏兵谷,已经发现了宋军的一杆杆大旗,忽地听兵士惊呼道:“我家程将军出兵了。”

    杨浩驻足一看,果然宋军再度发兵,一杆大旗上高书一个程字,旗下立着手拄大戟,昂然而立的程世雄。这一遭儿,宋军不再使人力硬攻了,在程世雄身前有数十架木排,木筏上堆着无数碎木柴草,只使几个小校在木筏两侧控制着方向,驶向北汉城下。

    木筏将到那座城池南门时便放起火来,那些识水性的宋兵跳下水向后面游去,一架架木排接连撞上南城门,一时烈焰焚天,浓烟滚滚,把城楼上戍守的北汉兵都熏烤的逃到了两旁城墙上去。大火冲宵,就加水面都映得彤红一红。

    杨浩等人一面观战,一面向那座山谷靠拢,山谷中早有人看到他们这支队伍,已派人迎上前来,问明是负责扫荡外围的人马归来,便向他们指引了本阵的所在。杨浩等人不急着赶向自己城池,只在山脊上看着自家将军攻城。

    那数十架木排拥塞在一起,火焰冲天烧了足足有大半个时辰,余焰尚未燃尽,程世雄的大筏已让开位置,高声喝道:“射箭!”

    后面轰然应喏,一只比程世雄的木筏更庞大的筏子驶上前去对准了城门,木筏上有一只怪模怪样的大弩,那是一只“八牛弩”,数十人绞弦上箭,八牛弩上,中间是一支比投枪还粗的巨箭,左右各有三枝细一些的小箭,称为“一枪三剑箭”,此箭一发,射在被烈火几乎烧透的大门上,本已被火烧得摇摇欲坠的巨大城门受不了重创轰然倒下,洪流一涌而入,程世雄大喜,刚欲挥戟号令三军趁机入城,不料那城楼摇晃几下,竟因下边失去支撑,又受洪水浸泡,一下子垮塌下来。

    巨大的城楼一倒,把洪水激起一团两丈多高的巨浪,冲翻了最前面的几只小船小筏,把程世雄的大筏也推得向后一冲,若非他以大戟牢牢钉住筏面,此时便和筏上许多士兵一样摔倒在地。

    这一来城楼垮塌,虽然城楼主体被没入水中,但是有它阻着,想要藉洪水一拥入城也成了泡影,尤其是城楼的一角飞檐还竖在水面,阻碍了木筏和小船靠近,速度更是大受影响。北汉城头守将正是刘继业,他见此情形暗叫侥幸,连忙组织弓弩手自断墙左右向船上筏上射箭,阻止他们靠近。

    刘继业立在城头,一面指挥调度,一面手执大弓,亲自向宋军射箭。他箭术如神,射无虚无,弓弦一响,必有一名宋军中箭倒下或一头栽入混浊的洪水。程世雄立在激荡摇晃的木筏上,脚下无根,平时的勇武连六分都发挥不出来,手中的大戟没有有武之地,他便拔出佩剑拨打城头箭雨,一着不慎险被刘继业射中,身旁的几名亲兵更是早被刘继业的神箭射得穿胸而过,仆毙在地。

    程世雄恨得咬牙切齿,大吼道:“发踏橛箭,给本将夺下城头。”

    那张八牛弩又改了作用,一枝枝短而粗的箭矢被搭上了弓弦,一排排地射到城墙上,牢牢地钉进墙去,只要筏子能靠近城墙,士卒们便可以借这些箭矢组成的“梯子”攀爬入城,可城头箭发如雨,滚木擂石一类的防御武器更不短缺,木筏本不及当初在城下步行时快速,此时更难靠近过去。

    双方鏖战许久,各自死伤无数,正战作一团时,城中居然又推出一个大草包来,那是用军中马料组成的一个大草包。这个大草包在水面上一直向前推来,竟把南城门塌陷造成的漏洞给补上了。那些柴草都浸了水,难以引燃。湿沉之余,却仍保持着柴草的柔软,根本不怕巨弩激射,而且这样的大草堆,你就是靠近了也无法攀爬,有这个草堆堵着,本想藉城门被攻破入城的希望更显渺茫。

    赵匡胤远远看着,眼见一个个宋兵暴露在城头箭雨之中下饺子一般摔落水中,恨不得如当年一般亲自披甲执锐杀上战场,可是……他现在是一国之君,亲上战场已经成了一个永远的梦想了。何况,他亲上战场,便能一战功成么?城中也不知是哪位守将指挥,居然临危不乱,把对守军本来不利的条件转化成了更易守城的条件,此刻洪水滔天偏偏却借不上力,空有大军在手却派不上用场,赵匡胤的心中愈发焦急起来。北面……北面契丹人的快马正在一步步靠近啊。

    “传令,鸣金收兵!”赵匡胤咬着牙根发出了收兵的命令。

    三战俱溃,遗下无数死尸,宋军鸣金收兵了。

    天色已经黯淡下来,洪水的流速也已经趋缓,混浊的流水中枯木败叶翻卷上下,远处,水中若浮若沉的还有许多将士的尸体。一片汪洋之中,北汉都城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个巨大堡垒,没有人知道它能不能捱到洪水退却契丹人赶来,但是至少现在、至少今晚,它仍然好端端地矗在那儿。

    ※※※

    残阳如血,杨浩和范老四、刘世轩并肩坐在山梁上的一方巨石上。石头被太阳晒了一天,现在坐在上面屁股底下还有余热,熨得很舒服。已经是傍晚了,但是因为没有风,所以显得异常闷热。

    此时如果天上飘来几片乌云、下一阵毛毛细雨,整个天地就能马上变得清凉起来,但是他们眼前明明是一片汪洋,这人为制造的洪水却不能稍稍降低天气的炎热,这就是天威与人力的区别。行营里的那位天子,此刻天威如何,是不是正发雷霆大怒?

    三个好友坐在石上,望着远处那座突然显得陌生起来的城池,范老四轻轻叹了口气:“如今咱们倒是不怕汉军袭营了,可是要攻下此城,似乎更难了一些。大将军去行营商议军机,也不知道官家能不能想出旁的法儿。”

    刘世轩指着远处的城池道:“那城墙虽以黄土筑成,却坚逾砖石,而且城墙极厚,这水既一冲不垮,如今水势变缓,更难奏效了。”

    杨浩沉吟片刻,说道:“如今天气极为炎热,既然水冲不垮,若是再将水堵住呢?你们可记得被雨淋过的地面,再经日头一晒,便要卷起一层皮来。若是这被水浸过的城墙再经烈日曝晒,必然也会皲裂,说不定那时只要伸手轻轻一推,这城墙就塌了。”

    范老四“咦”地一声道:“这个法儿似乎不错,说不定真的可行,杨指使是大将军身边的亲信之人,不妨把这个主意说与大将军听听。”

    “你们在议论些甚么?”身后忽然传来一个粗重的声音,三人回头一看,急忙跳将起来叉手施礼:“大将军回来了。”

    “嗯!”程世雄不打仗时毫无将军架子,他摆摆手,走过去一屁股坐在那方大石上,拧着眉毛看向远处那座城池,随口说道:“坐。”

    范老四和刘世轩不是他身边的人,与他毕竟隔着一层关系,一见大将军到了,便觉有些拘谨,忙道:“属下不敢打扰大将军思虑,这就告退。”

    程世雄没好气地道:“思思思,思个屁,死了那么多人,这座城还是一动不动,还不如在城下日夜扰战,说不定还有机可趁,那程德玄出的馊主意……”

    说到这儿,他忽地意识到有些不妥,出主意的虽是程德玄,采纳主意的却是官家,这样发牢骚可就有点大不敬了,虽说眼前这三人都是自己麾下,他也不方便多说甚么,便摆摆手道:“你们去吧。”

    三人连忙退下,程世雄扭头看了一眼,又道:“杨浩,你留下。”

    杨浩应声止步,其余两人赶紧离去,程世雄问道:“你方才说的什么法儿,又浸又晒的?”

    杨浩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程世雄晒笑道:“说得容易,你可知道那黄泥夯土都初筑城时都渗了糯米汁的,城墙结实的很?你可知道那城墙有多厚?足足四丈呐,岂是一层地皮可以比拟的。要依你这法儿,这水至少得浸上十天,水汽才能渗透城墙,那时再使三五日功夫堵住缺口,洪水泄了之后再晒上五七八天,这城墙才有可能裂得开,这一算下来,恐怕……得一个月左右了。”

    杨浩道:“大将军,咱们攻了一个月的城,死伤无数兄弟,却未进寸步,如今只耗上一个月的时间,便能轻而易举拿下这城,难道就等不得么?”

    程世雄摇了摇头,轻叹道:“是啊,咱们真的是等不得了。”

    他站起来往前走出几步,站在山崖上看着那座水泽孤城,然后目光慢慢转向北方,向那里一指,说道:“明日一早,咱们就得拔营起寨,赴团柏谷驻扎了。”

    杨浩一呆:“去那里做甚么,又发现了哪一路北汉人马?”

    程世雄沉声道:“不是北汉兵,而是契丹兵,契丹人出兵了!”

    杨浩听了顿时怵然一惊,汉之匈奴、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女真、蒙古,明之鞑靼、女真,这些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素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噩梦,特殊的生活环境,促使他们始终拥有相对于中原汉人更为强大的进攻性武力,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战士,他们的骁勇,杨浩早在一卷卷史书中知道的清清楚楚,现在……就要与他们对上了?

    程世雄淡淡地道:“本将也是刚刚得到消息,契丹人兵分两路,一路由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敌烈及大将耶律蛙哥、耶律德里、令稳都敏、祥稳唐率兵赶赴通天河,另一路由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北院大王耶律屋质,自插云岭而来,两路大军遥相呼应,形成钳势,来势汹汹啊。”

    杨浩听了大吃一惊道:“契丹人竟摆出这么大的阵仗?这……这不是发倾国之兵了吗?”

    程世雄微微一笑道:“倾国之兵倒是未必。北国战将如云,也不只这几员将领,不过此番派来的都是他们有名有号的大将倒是不假。官家方才商议军机时还对契丹皇帝此番安排赞不绝口呢。”

    杨浩喜道:“赞不绝口?可是官家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程世雄哑然失笑:“并非为此,北国皇帝甫立,国中许多大将不服,在此情形下,若是北国皇帝只担心自己皇位的安全,斤斤计较于眼前之事,必然不愿出兵攘助北汉。然而,如果他够聪明,看的足够长远,就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草原各族各具强大实力,如果以武力征服各部保住皇位,必然后患无穷。如果他能说服各部,以维护契丹的理由将各部团结起来发兵救援北汉,他就能把指挥调度大权掌握在手中。一旦胜了,这更是新帝登基后第一桩大功,这个契丹皇帝精明的很,官家识英雄重英雄,可是他一发兵,咱们打北汉就吃力的很了。”

    杨浩道:“那么官家令大将军驻守团柏谷,可是为了阻止契丹人攻来?”

    程世雄道:“不错,这一番讨伐北汉,官家势在必得,征调了大量的军队和辎重粮草,岂肯无功而返?官家当初发兵时就担心契丹人终会出兵,早已令潘美、郭进两员大将守在通天河畔,又令李继勋、何继筠守在插云岭上,卡住了这一水一陆两条要道,但是官家还是放心不下,你要知道一旦让契丹人长驱直入,与城中北汉军里应外合,我们的大军就危险了,官家怕是也不能安然南返,是以又派俺老程去团柏谷驻守,随时出兵接应潘、李两路人马。至于这北汉……”

    程世雄摇了摇头,叹道:“若是几路大军都能挡得住契丹人的铁骑,坚持一个月以上,这北汉便要从此姓宋了,若是不然,恐怕官家这一遭儿又要无功而返。唉,这北汉……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啊。自郭威朝时,便打来打去,反反复复直到今日,北汉越打越穷、越打越破,可是在契丹人的支援之下,它却总是不肯倒下。”

    杨浩担心地问道:“那么将军觉得,咱们能挡住契丹铁骑一个月的攻击么?”

    程世雄沉默有顷,说道:“还没出招,谁知道谁胜谁负?不过……以我预料,若是指挥得当,打上几个胜仗是可能的,但是契丹人气势汹汹而来,咱们想在契丹人的家门口挡他们一个月,恐怕……很难办到。俺猜,官家也是这么想的,他只是还不甘心而已,再过几日,若是仍无希望攻下北汉城,恐怕他就要改变主意准备撤兵了。”

    杨浩站在他身后,看向那座被洪水围住的城池,沉默半晌,说道:“将军,属下觉得,如果这一番不能灭了北汉,却也未必就无功而返。其实,臣下有个法儿,这法儿在中原是行不通的,但是在这地广人稀的西北地面上,相信却能奏效。属下相信,这法儿只要使出来,北汉不灭也灭了,只是……这一计虽不需刀枪剑戟杀来杀去的,其中的麻烦却不比战场厮杀为少,不知道官家会不会接受。”

    程世雄霍然转身,很感兴趣地道:“喔,你有什么法儿能不动刀兵便灭了北汉,且说与本将军听听。”

    杨浩往山下一指,胸有成竹地道:“这一计……便是釜底抽薪了!”

    第140章

    连升三级

    杨浩说道:“将军你看,原来咱们还看不出什么,可是此时此刻,立足于此,从这里看下去,那一片汪洋中的,不过是一座孤城,一旦洪水退却,这座城如何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未等程世雄疑问,杨浩把手徐徐一挥,说道:“靠的就是北汉残存各州县的那些百姓。那些百姓大多面黄饥瘦,家无存粮,然而就是他们这些看来比乞丐强不了几分的百姓,在向北汉朝供应钱粮税赋。北汉从百姓手中一文一文的榨来血汗,维持着他们对契丹人的孝敬、维持着他们的军备军饷,维持着那些高官贵人优渥豪绰的生活。

    西北地区本就地广人稀,比不得中原人口密集,流动也快,如果咱们能把这里的百姓迁往其他地方,那么北汉还有什么?就只剩下这一座城池而已。没有了百姓,谁来供养他们?没有了百姓,兵员的损失他们从哪里补充?没有了钱粮和军队,他们拿什么守住北汉?那时候,他们想不亡都不成了。”

    程世雄听罢怔了半晌,一拍大腿,喜道:“妙啊,这么损的法儿……啊不,这么高明的法儿,俺老程怎么就不曾想到,果然是一条绝妙的绝户之计,哈哈哈……”

    杨浩笑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从来不把这些升斗小民放在眼里,这些小民就像风中的小草,任谁有兵,来了都能践踏一番,可是不管是谁,都离不了这些卑微的小民,民为国之本,这句话绝不是一句空谈。这些人上人,谁也不能真的离开这些小民,离了他们,这些大人物也就没了立足之本。一旦他们失去利用价值,契丹人也不会再来帮他们。

    可是,这么做并不比打仗简单,甚至还要麻烦,故土难离啊,哪怕他们要迁去的地方富的流油,这些从不曾离开过家门的百姓还是会畏惧、会担心,怎么迁移,这么多的人口一路的饮食住宿如何安排,迁移到哪里,到时候房舍、田地如何分配,如何安抚,这些事都棘手的很……”

    程世雄乐不可支地道:“俺只负责打仗,这些事再棘手也与俺老程毫不相干。要头痛,让官家和他那些大臣文官们去头痛吧。嘿嘿,事不宜迟,俺这就去说与官家听。”

    他重重一拍杨浩的肩膀,赞道:“你不错,你真的很不错,哈哈哈……”

    程世雄毫无五品大员的形像,得了这样好计,顿时眉飞色舞,像只大马猴似的跑到赵匡胤那里得瑟去了。

    杨浩被他亲热的一巴掌拍的半边膀子酸麻,看着程世雄一溜烟离去,他苦笑几声,抬头看看天色,心道:“我该练刀了。”他紧紧佩刀束带,也向山坡下走去。

    赵匡胤与文武臣僚们计议半晌,眼看众文武都离开了大帐,他坐在那儿却一动不动,如今有太多的取舍让他难以放下了。此番出兵是为了北汉,北汉这块肥肉就在眼前,再给他一个月时间,应该就能拿下来了,可是契丹人终于还是出兵了。

    契丹人的国力,现在是在他之上的,而且这里距契丹人太近了,他们策马扬鞭,若无山水相阻,几乎朝发夕至。可是自己这边呢,战线拉的却太长了。现在还不是与契丹人决一死战的时候。他清楚地认识到,要与契丹人一战,必须得充分准备,解决所有后顾之忧,积蓄钱粮,准备充足的针对北方骑兵的武器和战术战法,现在要在契丹人的家门口打一场硬仗,是不智之举。但有小胜,无力追之,若逢大败,这两条腿却是跑不过契丹人的四条腿的,那时恐怕这支精锐之师就得交待在这儿。

    然而,以前与北汉征战,契丹人总是及时出兵干扰,致使双方难动大的干戈,这一番成功本已在望,就这么退却了?下一次的机会,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赵匡胤正在心中权衡利弊得失,一个小黄门儿蹑手蹑脚地走进大帐,弯腰禀道:“官家,广原防御使程世雄求见。”

    “喔?”赵匡胤浓眉一挑,吩咐道:“宣他进见。”

    程世雄进入大帐,只见官家一身戎装,笑容可掬地站在那儿等他,连忙上前参拜,他还未及拜倒,赵匡胤已上前一步,笑微微地将他搀了起来:“程将军不必多礼,此刻非比升帐朝会,来来来,坐下说。”

    一旁小黄门搬过了锦墩,程世雄叉手站着,候赵匡胤转回案后坐了,这才行了一礼,欠着屁股坐了下去。

    赵匡胤满面春风地道:“程将军去而复返,可是有什么要事说与朕知道?”

    程世雄拱手道:“是,臣方才返回营中,吩咐手下将领做好明日启程之种种准备,又将官家的圣谕说与左右亲信知道,臣的身边有一亲兵,得知我军如今两难处境之后献上一计,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所以匆匆跑来报与官家知道。”

    赵匡胤最喜欢憨直粗鲁的武将,而程世雄又是折家的将,如今虽对他称臣,实际上却是听命于折家,心中更存了招揽之意,是以闻言亲切地赞道:“好,程将军不但战阵上骁勇无敌,还能为朕出谋画策,朕很是欢喜。你且说来,是怎样的妙计。”

    程世雄便把杨浩的话说了一遍,赵匡胤听了沉吟不语,程世雄不禁忐忑起来,试探着问道:“官家可是觉得此计不可行么?呃……俺这个亲兵,入伍不久,见识自然是短浅的,若是说差了,还请官家莫怪。”

    赵匡胤摇摇头,瞟了他一眼道:“你这个亲兵,嘿嘿,做一个亲兵着实可惜了。”

    程世雄听出他弦外有音,不禁喜道:“官家也觉得可行?”

    赵匡胤正要回答,门口儿小黄门又细声细气地禀道:“启奏圣上,程德玄求见。”

    大宋臣僚私下都称皇帝为官家,这是一种亲昵而不失恭敬的俗称,正式场合还是要敬称圣上的,程世雄是外臣,当着他的面,那小黄门便改用了正式称呼。

    赵匡胤不想让程世雄回避,免得他觉得自己把他当成外人,便道:“宣他进来吧。”

    程德玄进入帐中,便见官家高坐案后,一旁侧首坐着程世雄,忙近前向皇帝大礼参拜,赵匡胤候他行礼已毕,宣他起身,淡淡问道:“天色已晚,程卿来见朕,有什么事么?”

    程德玄看了程世雄一眼,见皇帝没有要他回避的意思,便赧颜说道:“圣上,微臣思虑不周,弄这一场大水,不曾真个奏效,反而延误了我军攻城,特来向圣上请罪。”

    赵匡胤摆手道:“罢了,这不是你的错。说起来,朕只恨你这一计想得晚了,唉!若是我军一到北汉城下便用此计而非强攻,此刻北汉已然在朕的手中了。”

    程德率听他并未怪罪自己,心中欢喜,忙又禀道:“微臣知道契丹人已然发兵,留给咱们的时间已经不多,方才远眺北汉都城,苦思解决的办法,忽地想到一条计策,特来献与陛下。”

    “喔?”赵匡胤大为诧异,今番程世雄刚刚献计,这程德玄又来献计,看来取北汉还是大有可为啊。他欣然问道:“程卿请说,有何妙计呈上?”

    程德玄双手高拱,谨然说道:“圣上,臣这一计,叫做釜底抽薪之计。”

    “啊!”程世雄大叫一声,手指程德玄,刚想说一句:“俺的亲兵已想到你前面去了。”忽地省起这是在皇帝面前,忙又闭紧了他的大嘴巴。

    赵匡胤知道他的想法,似笑非笑地睨他一眼,方才说道:“釜底抽薪?如何釜底抽薪法儿,你且详细说来。”

    “是,臣遵旨。”程德玄好奇地看了眼扭着大屁股好象有点坐不住似的程世雄,定定心神,朗声说道:“圣上,凡砍伐树木,必先去其枝叶,然后取其根柢。如今北汉外有契丹之助,内有民众贡赋,我大宋天兵在短时间内恐难以攻下。如就此回返,三五年内北汉元气回复,下次讨伐又要劳民伤财。微臣想,西北地方地广人稀,最为宝贵的就是人口。如果我军已必须要退、不得不退,何如把北汉国内的百姓尽量迁往我大宋呢?失去了百姓,北汉便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赵匡胤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说道:“你且详细说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