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鲁迅全集编校后记(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鲁迅先生禀赋超卓,强记敏感,热爱群伦,而遇多拂逆。毕生心血,寄诸楮墨,喜怒哀乐,达于文辞,率直淋漓,不假掩饰,渊博纯正,光芒四射,而一以振励民族精神为依归。决不同于屈原之徒发牢骚,司马迁之止于孤愤。先生著译宏博,仅就述著而言,达二十九种。先生遗稿中,即有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

    〔其一〕

    人海杂言

    1.坟300 野草100 呐喊250 二六.〇〇〇〇

    2.彷徨250 故事新编130 朝华夕拾140 热风120 二五.五〇〇〇

    3.华盖集190 华盖集续编263 而已集215 二五.〇〇〇〇

    荆天丛草

    4.三闲集210 二心集304 南腔北调集251 二八.〇〇〇〇

    5.伪自由书218 准风月谈265 集外集160 二四.〇〇〇〇

    6.花边文学 且介居杂文 (二集)

    说林偶得

    7.中国小说史略372 古小说钩沉上

    8.古小说钩沉下

    9.唐宋传奇集400 小说旧闻钞100 二三.〇〇〇〇

    10.两地书

    〔其二〕

    一 坟300 呐喊250

    二 彷徨250 野草100 朝花夕拾140 故事新编130

    三 热风20 华盖集190 华盖集续编260

    四 而已集215 三闲集210 二心集304

    五 南腔北调集250 伪自由书218 准风月谈265

    六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七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八 中国小说史略400 小说旧闻钞160

    九 古小说钩沉

    十 起信三书 唐宋传奇集

    右每书名下数字,是表书的页数;第一书目每行下数字,则表字数。前一书目中,还没有把《集外集拾遗》预算成书;《且介亭杂文》的书名,亦未拟定。后一书目,大约是一九三五年以后修正的,就比较完备了。

    记得先生大病前,曾经说到过:他自从一九〇六年,二十六岁中止学医而在东京从事文艺起,迄今刚刚三十年。只是著述方面,已有二百五十余万言,拟将截至最近的辑成十大本,作一记念,名曰“三十年集”。当时出版界闻讯,不胜欣忭,纷请发行。使先生不病且死,必能亲自整理,力臻美善。无奈愿与事违,先生竟病且死,死后行将二年,始将全集印行,捧诵遗著,弥念往昔,不胜痛悼。

    先生每出一书,编校皆极谨严;广平襄助左右,多承指导,凡有疑难请益,片言立决。现在全集出版,彷徨疑似,指引无从。所有愆误,追悔莫及。所幸文化界同人,热心协力,卒底于成。谨就经过,略陈一二。

    溯自先生逝后,举世哀悼。舆情所趋,对于全集出版,几成一致要求。函札纷至,荷蒙启迪,举其大要,则一望早日出版;二希收集完备;三冀售价低廉。窃思先生著述,其已印行者,整理较易。其未印行如《六朝造象目录》,《六朝墓志目录》,《汉碑帖》,《汉画象》等,非专家竟难措手,整理最为困难。幸蒙先生老友许寿裳、画室两先生对纪念逝者,援助家属,向不辞劳苦。关于全集进行,亦不断惠函指示,始终给予许多宝贵帮助。一九三七年春,台静农先生,亲临凭吊,承于全集,粗加整理。并约同许寿裳先生商请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同意,任全集编辑委员。是时广平正拟在沪先行整理,俟得蔡元培、茅盾两先生指示之后,乘去夏暑假之便,赴平就教于马、许、沈、周诸先生暨台静农、魏建功、曹靖华、李霁野诸君子,冀集群思,使臻完善,然后携回沪上,设法印行。不料“七七”芦沟桥事起,一切计划,俱告停顿。去秋先生周年逝世纪念会席上,沪上文化界又复以全集出版事相督促。良以敌人亡我,首及文化。开战以来,国内文化机关,图籍古物,被毁灭者,不知凡几。出版先生全集,保卫祖国文化,实为急不容缓之事。然庐墓为墟,救死不暇;百业凋敝,谋生日拙;虽有大心,终无善策。而先生以一生心血,从事于民族解放的业绩,又岂忍其久久搁置,失所楷模。语云:纸张寿于金石。自维无力为此,每一念及,惄焉心伤。幸胡愈之先生,本其一向从事文化工作之热忱,积极计划全集出版事宜,经几许困难,粗具规模。且拟以其手创之复社,担当斯责;广平亦即欣然承诺。复社诸君子,尽海上知名之士,董其事者,为胡愈之、张宗麟、黄幼雄、胡仲持、郑振铎、王任叔诸先生。约定以编辑责任,归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复社则主持出版,代理发行。惟纪念委员会同人,散处四方;集中编辑,势所难能。虽函件往还,指示实多,而实际责任,不得不集于少数人身上。所幸复社同人,措施得宜。工作皆有秩序,进行亦极顺利。六百余万言之全集,竟得于三个月中短期完成,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其各部工作概况,大略如次:

    1.编辑部工作:分集稿、抄写、编辑、校对各项:

    a.集稿 先生著译,已有专书行世者固多,但散佚者,亦复不少。其已印成书而久经绝版者,有《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艺术论》两种,《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月界旅行》承杨霁云先生见借;《地底旅行》亦由杨先生从《浙江潮》第十期上抄录见寄,惟仅开首二章;阿英先生闻全集付排,即从其藏书中觅得全书见借;使成完璧。《域外小说集》,原有初版上集一册,且已封面烂坏,可资编印者,仅赖中华新出版本。幸蒯斯曛先生应邀参加编校事宜,知家藏有《域外小说集》下册初版本,即以见赠。封面完好如初,作淡蓝色,上署“或外小说亼”篆字,“会稽周氏兄弟纂译”等字。毛边精装。虽穿线之铁丝已坏,而书式仍极美观。得此一书,其于校对时,启迪实多。《艺术论》两种及《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等书,则早由周文、胡愈之两先生辛苦搜得。《会稽郡故书杂集》,本已雕板印行,但手写本则存作人先生处,托魏建功先生借得,亲从北平运出,保存于昆明。此次全集出版,魏先生将此航寄至港,托茅盾先生请人带沪。全集编目之初,即将此书列入。然犹不知书在何处。辗转电询,凡阅一月有余,而犹无消息,心殊惴惴。迨一见稿本,如获至宝欣喜之情,无言可喻。魏先生来书有云:“先师手泽,得安抵尊处,私怀释然。自去年十一月装箱交运,浮沉港上凡五月,几至散失,于心惴惴也,今竟得如愿刻入全集,幸甚幸甚。”即此可知一书之成,殊非易易。其他未经付印,由先生编定辑录者,有《古小说钩沉》,《嵇康集》,《山民牧唱》及《集外集拾遗》。由广平集录散佚译文而成书者有《译丛补》。《古小说钩沉》,《嵇康集》,《山民牧唱》写本完整,只要重行抄写付印即可。《集外集拾遗》一部分由先生亲自编定,一部分由广平续编。其中许多序文后记,借助于王冶秋先生所编之《鲁迅序跋文集》的稿本者不少,《城与年插图本小引》,则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三月十日扶病所记,原拟将此书付印,“以供读者的赏鉴,以尽自己的责任,以作我们的尼古拉·亚历克舍夫君的纪念”的。但先生的计划没有实现而“亡故”了。我们的“悲哀”的“纪念”,要超过先生之于尼古拉·亚历克舍夫!本已计划个大概,拟印成与《引玉集》同样精美,不料也为“八一三”炮火所粉碎,说来真不胜悲愤。现在先将《小引》收在《集外集拾遗》中,以资提示,使他日得完成先生遗志。至《译丛补》一书,谢澹如先生帮助最多。谢先生曾将先生全部翻译佚文,分类抄成目录,用功极勤,全集集稿时并见借《前哨》,《萌芽》,《十字街头》,《在沙漠上》,《奇剑及其他》,《朝花周刊》等书,然搜录之后,与谢先生所编译文目录对照,尚缺不少。谢先生于先生译文,本皆保存,徒因家在南市,旧藏皆毁于火,无法补足。幸文化界同人,闻讯之下,尽皆以各书见借。先后给予不少便利者,有柳亚子、阿英、徐川、唐弢、席涤尘、蒯斯曛诸先生。此中因缘已于《译丛补编后记》中稍及一二,这里不再详说。

    最后关于集稿方面,犹须提及者,即为周建人先生将《药用植物》亲由日文校正一通,且把原书见赠,使制图更加清晰。又由郑振铎先生从美术专门学校,借得《近代美术史潮论》原书制版。因原书日本业已绝版,无从购得。而北新中译本,插图类多模胡,无法翻印。得此一书制版,使全集更加灿烂;中心感激,已非笔墨所能形容。

    b.抄写 此项工作,较为细碎。因原书或为借来孤本,或属先生手写,俱不宜于污染。《集外集拾遗》,《月界旅行》,《山民牧唱》等书,早由王贤桢先生抄录。《古小说钩沉》原分订十册,由王贤桢、单亚庐、周玉兰、吴观周、王厂青诸先生分抄。《嵇康集》则为先生老友邵文镕先生之长女公子景渊所抄。《地底旅行》全部和《译丛补》的大部分亦为邵先生之次女公子景濂,三女公子景洛,四女公子景渭等协力抄成,其关于辑录书籍的标点方面,同人中有拟不采用者,有主张应加标点者,兹为统一书例并使初学易解起见,特商请冯都良先生标点《嵇康集》及《古小说钩沉》。郑振铎吴文祺两先生标点《会嵇郡故书杂集》。冯、郑、吴三先生,于国学极有研究,想可稍免于错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