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813—858)
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个人简介:大和中守天平节度使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辟为巡官。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中进士。令狐楚死后,他又为泾原节度使李党成员王茂元掌书记,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当时,牛、李二党斗争激烈,他遭到牛党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各幕府,曾任弘农尉、节度判官、盐铁推官等职,潦倒终身。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巨匠,他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杜牧与他齐名,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七律圣手之称。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①,徒劳恨费声②。
五更疏欲断③,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④,故园芜已平⑤。
烦君最相警⑥,我亦举家清⑦。
【注】
①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②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③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④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⑤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⑥君:指蝉。警:提醒。
⑦清:清贫,清高。
蝉
这是一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相结合,抒发诗人的高洁情怀。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以写蝉鸣起兴。“高”指蝉栖息在高树上,这暗喻诗人自己的清高;因为蝉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和诗人境遇感受暗中结合。因为“难饱”所以“恨费声”,悲哀之余又多了一层“恨”意。然而恨鸣也只是徒劳,它依然身处困境,难以摆脱“难饱”境况。这是说,诗人因为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也曾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意愿,但最却只是徒劳。诗人借蝉身居高树,常常鸣叫的特点,写出自己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这样蝉的特点就和诗人情感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成功地实现了借物抒怀。
接着,从“恨费声”引出了“五更疏欲断”,又用“一树碧无情”作衬托,这样就把诗人不得志的抑郁情感推进向了高潮。蝉的鸣声一直响到五更天亮时,它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而一树的叶子还是依然那样碧绿亮眼,并不为它的鸣声“疏欲断”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其实,蝉声疏欲断,本和树叶的碧绿毫无关系,但诗人却怪树的冷酷无情。这样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却正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疏欲断”既是写蝉,也寄喻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诗人暗中是在责怪有能力的人不伸出援手的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接着又咏蝉,转写自己。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诗人写道:自己身居小官,到处奔波,就像是一个在水中到处漂泊的木偶人。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不禁怀想起家乡来。他想此时,家中的田地应该是杂草丛生了,诗人的思归之心就更加迫切了。这两句看似和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薄宦”和“高难饱”、“恨费声”有联系,因为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了咏蝉上,诗人把蝉拟写成“君”,把“君”和“我”并举,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同时,我的举家清贫正呼应了蝉的难饱;而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和蝉境遇相似的小官,家中田地已经荒芜,不免勾起归乡想法。
这首诗蝉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了起来,完美地达到了借物咏志的效果。
后人点评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
①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因西汉宣帝在此建乐游苑,故得名。
②向晚:接近傍晚。不适:不惬意,不愉快。
登乐游原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派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山古原。
“夕阳无限好”二句,诗人登上古原,看到日落西斜,金黄灿烂的光辉、铺洒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上。这是多么的壮美、瑰丽的景象。这景象也给诗人得到了极大满足,而这雄美的景色就是在这黄昏时刻才出现的。诗人于是发出“无限好”的赞叹,慰藉了诗人忧郁的心绪。表现了珍惜时光的积极心态。
但也有人误认为“只是”二字,是“但是,只不过”之意,所以,本诗抒发的是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是一种消极心态。然而古代的“只是”本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是“就是”、“正是”之意。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②,贾生才调更无伦③。
可怜夜半虚前席④,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①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这里指贾谊。贾谊曾被贬长沙,故称。
③才调:才华气格。
④可怜:可惜,可叹。前席:把坐席向前挪动。据载,汉文帝听贾谊讲鬼神之事,直到深夜,因听得入神,不觉将坐席移近贾谊。苍生:百姓。
贾谊
《史记·屈贾列传》中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件事,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在赞扬君臣遇合。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关注的“问鬼神”,写了一段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首句属于客观叙述,客观不含丝毫贬意。并且诗人特意用“求”、“访”,好像着意赞扬文帝求贤心切和对待贤人诚恳谦虚。因为文帝“求贤”广泛,连“逐臣”也要访问,更可见其网罗贤才的范围之广,诚意之深。而次句写贾谊才能非常优秀,这句暗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才调”,是兼才能、风度,与“更无伦”的赞美相搭配,生动地表现了贾生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才华照人的飒爽英姿。这两句,由“求”而“访”接着是赞,逐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
“可怜夜半虚前席”紧接上一句,刻画了文帝虚心请教的谦虚诚恳姿态。文帝请教贾谊,听贾谊谈论,文帝听得入神,于是便有“夜半前席”,可见,文帝是凝神倾听,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觉,文帝是多么圣明的君主啊,他的表现多么令人赞叹和钦佩啊。诗人巧妙地选取“虚前席”这个典型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文帝姿态,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细节的渲染,使文帝由“求”而“访”再赞的“重贤”情势写到了最高潮。但是这句中两个关键的字“可怜”不容忽视,文帝的行为本是可喜可贺的,但为什么诗人用了这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可悲”、“可叹”的一类词语呢?这就是诗文的转点。引起了下文
接着最后一句回答这个疑问。原来文帝听得都“虚前席”的内容竟然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类无用的事情。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诗人通过“问”和“不问”的对照,使读者自己得出了最后结论。原来前面一系列的“求贤”之举,竟然不是为了苍生,为了国家,而是出于皇帝可怜的好奇心,为了自己长生不老。其中讽刺意味非常浓重,最后轻轻一点,却笔锋犀利,诗人感概万千。
这首诗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而生处这个时代的李商隐,也是生不逢时,空有抱负无处施展,这首诗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慨。
后人点评
宋人胡仔: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馀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足此矣,岂在多哉!……“宣室求贤访逐臣……,”此李商隐也。……凡此皆以一篇名世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锦瑟①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
沧海月明珠有泪④,蓝田日暖玉生烟⑤。
此情可待成追忆⑥,只是当时已惘然⑦。
【注】
①锦瑟:绘有织锦纹饰的瑟。瑟,是一种古代弦乐器。无端:无缘无故。
②“庄生”句: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李商隐引庄周梦蝶、不辨物我的故事,创造一种梦幻迷离的意境。
③“望帝”句: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
④“沧海”句:典出《博物志》,据传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哭时眼泪成珠。
⑤“蓝田”句: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山名,产玉,在进陕西蓝田县。
⑥可待:岂待。
⑦惘然:失落的样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指没来由地,无缘无故地。瑟本来就有五十弦,而诗人取硬是埋怨锦瑟的弦多,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为什么要埋怨瑟的弦多呢?次句说道,一音一节都勾起了诗人对青春美好岁月的回忆。锦瑟音繁,诗人情绪纷乱,怅惘不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上句引用《庄子》中一则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抒发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其中隐约包涵着梦境美好,梦境也是虚无缥缈之意。下句中引用望帝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现锦瑟繁弦,音曲凄哀,引起诗人无限的悲伤情绪,好像听的是杜鹃凄啼,送春归去。“托”字,不仅写望帝托春心于杜鹃,也表佳人托春心于锦瑟,手拨目送之间,有花落水流之情趣,意境奇妙。李商隐咏锦瑟,不是写一般闲情逸趣,其中深含恨意。
“沧海月明珠有泪”,据民间传统说法,海中蚌生珠,每当月明夜静时,蚌便向月张开,用月光养珠。月是天上明珠,珠就像是水中明月。所以,皎洁的月亮落在沧海之间,明珠浸在泪波之中。月、珠和泪揉在了一起,融成了一体,难以分辨。形成了静谧美妙的境界。可见,诗人联想丰富奇丽。而瑟之音和月夜和谐,月夜衬托瑟音更凄婉。“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是产玉盛地。日光煦照下,山其中蕴藏的玉气,就会冉冉上升,但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在近处却又看不到,表现出一种奇异美妙的理想景色。但这种奇妙美景可望不可把握。“蓝田”日暖生烟的暖和“沧海”明月的冷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色调不同,但两种景象表现的深沉哀恨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对一种高洁感情,充满爱慕和执着,而又是不敢亵渎的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二字,呼应了开篇的“华年”。意思是说:如此情怀,今朝回忆起来深感怅恨,而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感伤了。言外之意今朝追忆,满怀怅恨有能怎么样呢?这两句话曲折婉转,表达了诗人怅惘凄苦的心情,诗人仿若有太多难言之苦,郁结于心,低吟徘徊,令人哀伤不已。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表达凄哀委婉,意境奇异优美,表达了怅恨绵愁的复杂情感。
后人点评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②,相思迢递隔重城③,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①崔雍、崔衮:二人是兄弟,崔戎的儿子,是李商隐的表兄弟。
②竹坞:生长竹子的池边高地。水槛:临水亭榭。
③迢递:遥远。重城:高城。
枯荷
读李商隐的诗,重在体会、领悟诗中创造的意境,通过其中点出的几个意象,勾起读者类似的心理经验,才能品味到诗人的诗中深意。这首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重写意的特点。我们不必去对崔雍、崔衮的生平进行深究。只要借助诗人提供的文字,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非常优美宁静的一个超凡脱俗的环境,使人不由地浮想联翩,而诗人的深意就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一户骆姓人家的亭园里,寂寞无聊中怀念起了远方的朋友,于是,诗人一边听着秋雨洒落荷叶的沙沙声,一边写下了这首充满情韵的小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首句写诗人眼前的亭园:碧翠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紧临着清澈的湖水。环境如此优雅宁静,诗人置身其间,仿佛已经远离尘嚣。
眼前的幽美景色,却不能和朋友共赏,诗人身感孤单,便不由地想起了在远方友人,“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现在寄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居住的长安城之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距离遥远,此时,诗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随风飘荡,悠悠然飘向了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孤单惆怅地遐思凝想的神态跃然纸上。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又回到了眼前之景。此时已经是深秋季节,但接连多日天气阴霾,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这样迷蒙的天色,进一步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黯淡的心情,心情黯淡则思友之情更切。
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因为一直沉浸在思念朋友情境中,所以,对周围的环境变化没有一点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诗人耳边突然听到了雨打落在荷叶上的声音,诗人这时才发现已经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而这清冷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音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枯荷本来衰残破败,给人萧瑟之感,本是无需“留”的;但身处他乡,寂寞孤独的诗人,却因听秋雨打枯荷的清澈声音打破了寂静的气氛,消解了一些诗人的寂寞之感,也稍加安慰了自己的思友心情,所以诗人反而对枯荷的“留”,深表庆幸和欣慰。“留”含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然而就连这凄雨打枯荷秋雨的声音就能是诗人心中有些安慰,就更加反衬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而思念朋友之情当时更加深切了。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对秋亭夜雨的景色着墨颇多,但它重点不在写景而在抒情。“骆氏亭”中的所见所闻都是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寄托,以景寄情、寓情于景。清秀美丽的意境中,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后人点评:
纪昀: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玉谿生诗说》)
无题①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⑥,走马兰台类转蓬⑦。
【注】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标出能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就常用“无题”作为诗的标题。
②画楼、桂堂:指华丽的房屋。
③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两人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④送钩:又叫“藏钩”,一种游戏,人分两队,一对传递一钩,令一队猜钩所在,猜不中要受到惩罚。
⑤分曹射覆:分两队互相猜。
⑥听鼓应官:唐朝时,官府五更二点击鼓召集官员。
⑦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无题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回忆昨夜在一富贵人家后堂的宴会,表达了他与心爱的人在席间相遇、却有受人阻隔,无法靠近,一诉心声的惆怅和怀想。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根据首联所写内容我们可以猜测到,大概是今夜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对昨夜在宴席上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今夜星光闪耀、和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花香,一切好像都和昨夜在富贵人家后堂宴饮时的景色一样,但席间和心爱的人相遇的情景却再难以重现,只能在梦中追忆了。诗人开篇没有直接写昨夜宴席中和意中人相遇的情景,而是用今天的星辰和风、画楼桂堂的外部景物,烘托出昨夜柔和幽美的氛围,语句华美流丽,读来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把读者带入了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诗人此时对爱恋的人的思念之情。说此时,自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飞到爱恋的人身边,但相信两人的爱恋之心应该像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映成辉,传达的是间隔中的默契和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安慰,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惜和自信。这两句比喻新奇妥帖,细腻深刻,充分展现了诗人微妙而矛盾的心理感受。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颈联具体写昨夜和意中人共度家宴的场景,其中流露了诗人失落怅惘的心情。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嬉笑喧闹,场面热闹非凡,令人陶醉。“春酒暖”和“蜡灯红”,既传神地描绘出宴会上热烈融洽的欢乐氛围,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红润娇美的面容,彼此的惺惺相惜,真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回忆今晨离席的情景。昨夜的欢宴一直持续到天明,楼内的音乐还没有停息,楼外的召集官员的鼓声已经响起,诗人感慨自己就像是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又一天枯燥乏味的工作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席上爱恋的人再相见了。绵绵神情,缠绵悱恻,而恋情阻隔使诗人怅惘并因此引起他对身不由己、身世沉沦的感慨,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美流丽的回忆中蕴含着沉郁悲怆感伤。
这首七律表达情感真挚缠绵,语言流丽圆美。诗人把对身世的感慨融进艳情中,用华丽美好的艳遇情景反衬自己困顿失意的心情,创造了唯美婉丽的优雅意境。
后人点评
清人吴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乃是具文见意之法。起联以引下文而虚做者,常道也。起联若实,次联反虚,是为定法。(《围炉诗话》卷一)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
晓镜但愁云鬓改③,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④,青鸟殷勤为探看⑤。
【注】
①“春蚕”句: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中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句,“丝”与“思”谐音,此句化用其意,表示除非到死,思念才会结束。
②蜡炬:蜡烛。
③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④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诗中人所思念的人住的地方。
⑤青鸟:传说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无题李商隐
这是一首爱情诗,本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女主人公悲伤、痛苦心情中,蕴含着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精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心境:因为受到某种力量阻挠,一对情人本就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就更使她无法忍受。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难舍难分。在前一个相聚“难”的衬托下,别离时的“难”就更让一对情人悲痛不堪了。两个“难”字的使用也造成了诗句的起伏缠绵之势,这种曲折婉转的行文方式,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更加缠绵、哀痛,而如果直述别离之苦就达不到这种效果。这诗中人本就满怀痛楚,又看到外面暮春的景色,这就更使她悲伤心情难以排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花瓣随着轻风四散飘落,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而女主人公不就像这随着春天的消逝而凋零的花朵吗?美丽的花朵被外界摧残,总是让人心生惆怅和惋惜。“东风”句,既描写了自然环境,也是女主人公悲哀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微妙地契合在了一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接着写女主人公思念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暗含思念之意。这两句话是说,自己对于心上的思念,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直到死才能停止。而绵绵的思念没有个期限,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才能再相见,不能相聚的痛苦,缠绕着女子,无尽无休,就好像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明爱恋之深,但是终生都在思念,就暗指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那么,女主人公的苦也将伴随终生。而尽管前途无望,女主人公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能忍受。这两句中既蕴含着女子的失望和痛苦,也包含了强烈的执着精神。虽然追求无望,但仍要追求,这就给追求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诗人在这一联中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缠绵的情感,表现得细致丰富而真切。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情活动,把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写得非常精彩。接着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入写外在意象。“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终日受痛苦的折磨,已经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表明女子是在早晨照镜子时候发现的。接着便接一个“愁”字,可见,女子是看到“云鬓改”后发愁。女子夜里因爱情的追求不能实现而痛苦憔悴,而清晨女子看到自己容颜憔悴而痛苦,为了爱情而希望永葆青春。这就把昼和夜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愁绪,表达非常缠绵曲折。而“夜吟”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痛苦。他猜想对方大概也是夜不成寐,便常常吟咏叹怀,但愁情深沉浓郁,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觉周围环境凄清冷寂,皎洁的明月,洒下寒冷的清辉,好像天气变得寒冷了。用生理上感觉到的冷反映内心的凄冷,非常巧妙。“应”字有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些都是女子想象出来的。而想象如此生动,则体明她对心上人非常了解,也透露了她的深切思念之情。
想象得越是清晰具体,思念就越深刻,这便就越发燃起女子对相聚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就只好请使者替自己去看望他了。于是便有了结尾这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它成了诗中女子的使者。诗人用蓬莱仙山象征对方的居所。虽然诗中女子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了想象中的青鸟的身上,但是,这相会无望的痛苦心情依然笼罩着女主人公。最后虚幻的结尾,烘托了飘渺无际的氛围。而这正正暗示了两人相见飘渺无期,而女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
这首七律诗,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缠绵、痛苦、失望和执着感情。诗中字字句句都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意象之间,彼此连接紧密,形成缠绵往复的形势。成功地将这种精微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非常巧妙。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李义山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词话》卷二)
无题二首(其二)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①,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②,小姑居处本无郎③。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④,未妨惆怅是清狂⑤。
【注】
①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这里借指深闺中幽居的女子。
②神女:宋玉《高唐赋》所说的巫山神女。
③小姑: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引: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④直:假设语。
⑤清狂:痴情不悟。
无题二首(其二)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最能代表他独特的诗文风格。诗人写七律无题两首,本书选其中第二首进行赏析,这首诗主要写女子在深夜中追思往事时的心理独白,抒发女子爱情失意的惆怅,相思无望的苦闷,也流露了女子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一开头就描写女子居处的环境氛围。层层帷幔低垂,幽深的居所笼罩着一层深夜的寂静。独处闺房的女子因思念,辗转难眠,便觉静夜漫长枯燥,更添女子的愁闷。诗人通过凄清寂静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女子孤寂内心世界,那帷幕深垂的闺房中弥漫着厚厚的幽怨。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写女子回忆自己爱情上的遇合。上句引用了巫山神女梦遇到楚王的故事,下句化用了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中:“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说,追忆往事,自己在爱情上虽然也像巫山神女那样,有过美好的幻想和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虚幻的梦;直到现在,自己还像清溪小姑那样,孤独自处,身边无郎托付终身。这一联虽然连用了两个典故,却使人感觉不到一丝用典的痕迹。两个典故使用,既巧妙地概括了女子的情缘,同时,因为两个典故本身包含的神话传说引起读者无限联想,所以,就使诗句不显抽象。其中“原”字,则暗示女子在爱情不仅有过追求,还遇到过一段情缘,但最后没有结果,只像是做了一场梦;“本”字则似乎暗示:虽然至今独居无郎,无所依靠,但人们好像对她有些议论,女子在好像在自我辩解。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笔写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女子把自己比喻成“菱枝”和“桂叶”,说自己本就像菱枝那样柔弱,却偏又遭遇风波的吹折;自己本像桂叶那样有芬芳美质,却没有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非常隐晦,好像暗示女子在生活中遭到了恶势力的摧残,同时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不信”二字,是明知菱枝为柔弱而强要摧折,可见“风波”的暴虐;“谁教”,暗示本可以滋润桂叶却没有自由滋润,可见“月露”的冷酷无情。语言委婉,而表达感情极为沉痛怨愤。
爱情遭遇如同一场幻梦,而身世遇逢又这样不幸,这应该是女子非常痛苦,但是,女子并没有因受重重打击而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最后女子呼道:“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只是徒然相思,也不妨怀抱痴情,惆怅终身。这两句表达了女子强烈的情感,表现了女子对爱情坚持不渝的追求。而“相思”之深刻,可想而知。
李商隐的这首爱情诗以抒情为主,着力抒写诗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表现诗中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常常在抒情中穿插一些事情片断,抒情中融叙事成分。这就诗的内容含量扩大很多。而受诗文字数的限制,诗人便增大词句的跳跃性。诗人或借助一些象征、暗喻或联想等手法、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钩织情感和事情情节。因而,就形成了诗人含蓄蕴藉,深沉悠远的特点,因而需要人们反复咀嚼、分析,才能感受到诗中深意。
后人点评
王夫之称此诗为“艳情别调”(《唐诗评选》)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却话巴山夜雨时⑤。
【注】
①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②君:你,指诗人的妻子王氏。
③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这里泛指四川东部的山。
④何当:什么时候能。烛:烛芯。
⑤却:回忆。话:谈论,说。
夜雨寄北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客居巴蜀,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一说朋友),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首句一问一答,顿挫跌宕,和谐有致,极具表现力。意思是说:“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现在还确定不下来啊!”羁旅愁情和不能归的痛苦,尽在言中。接着,诗人宕开一笔,写此时眼前的景色:“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密密麻麻,涨满秋池,弥漫整个巴山夜空。夜雨弥漫整个夜空,其实,也弥漫在诗人的心里。诗人寓情于景,将思乡情怀写得缠缠绵绵。接下来,诗人没有继续倾诉愁苦,而是由眼前景色,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愿望。构思新颖,出人意外。但细品起来,又字字发自肺腑,情感真挚。“何当”二字,暗含表达愿望之意,呼应首句,这句话也就是从首句中引申出来的。诗人憧憬着未来两人团聚,“共剪西窗烛”,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却话巴山夜雨时”,此时诗人只能“独听巴山夜雨”声。夜不能寐,诗人独剪残烛,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之夜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而归期无准,可以想象,他当时心境该是多么苦闷、孤寂。而诗人却越过现实孤苦境况,跳笔写未来团聚时和家人欢乐地讲述今夜雨。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情。未来的乐正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将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话题,又增添了重聚的乐。此时,诗人内心苦与乐交织在一起,回环对比,缠绵悱恻。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此时诗人的心也许早飞到了北方的家里和他们团聚呢。结尾意蕴悠长。
这首七绝小诗,语言通俗简洁,表达却曲折起伏,委婉蕴藉,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玉谿生诗说》卷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