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杜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

    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个人简介:出身官僚大庭。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为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方做幕僚,在朝中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等官。会昌年间,先后为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大中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追求形式。他的诗作中,七律诗尤为凝炼、自然。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人号“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八卷。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③,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注】

    ①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支流,穿南京市而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

    ③商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乐府新曲。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商女

    这首七律诗是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六朝古都建康。虽然此时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两岸,依旧酒旗招展,丝竹声声,一派热闹繁华胜过京城。

    “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就写得非同一般,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完美地溶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种迷蒙清冷、柔和幽静的水边夜色。首句的景色应该是第二句诗人“夜泊秦淮”时所见,如果按顺序来写,应该是先有“夜泊”后又夜景,诗人巧妙颠倒顺序,先写夜景,有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之妙,给人强烈的吸引力。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为首句景色点明了时间、地点、使首句的景色更加鲜明、有独特。“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近酒家”有引起下文“商女”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的曲目都是由听者的趣味决定的。所以写商女不知道亡国之恨只是曲笔,而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音乐的达官贵族们。“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便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此曲是南朝陈后主创造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灭亡。而如今又有人在国家衰微之际,以听亡国之音取乐,而不关心国事,这怎么不会使诗人担忧历史重演呢。“隔江”二字,是承接上句“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列军江北,仅一江之隔的南朝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声色,不理朝政。“犹唱”二字,既指隋兵临江,陈朝的危急;又指当今沉迷声色的权贵;又表达诗人深切担忧之情,也有对诗人对当今沉溺玩乐的达官显贵的辛辣讽刺,涵义深沉,感情悲痛。官僚贵族们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填补他们腐朽空虚的灵魂,这不正是和曾经的陈朝现象一模一样吗!难道衰亡历史要重演吗?深深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表达委婉,情感悲怆。

    后人点评

    宋人何汶:《抒情诗话》云:杜牧之绰有诗名,纵情雅逸。金陵舣舟,闻倡楼歌声,有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风雅编缀,不可胜纪。(《竹庄诗话》卷二十)

    赤壁①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

    【注】

    ①赤壁:在今湖北武昌赤矶山,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赤壁山。

    ②折戟:断戟。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③东风:赤壁之战中,东吴周瑜用黄盖火攻计策,趁东南风火攻曹军,取得大胜。周郎: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

    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铜雀台,高十丈,极为华丽。因楼筑大铜雀,故名。曹操把自己宠姬歌妓安置台中,以供娱乐。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

    这首七绝是诗人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怀古之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诗人开篇用古物引起对三国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从赤壁大战中留下来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层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还没有被岁月销蚀掉。如今被我发现,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是赤壁之战中的遗物。这件小小的器物,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想到了赤壁之战,想到参加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主要靠火攻战胜了兵力远胜于自己的敌人,而他能用火攻,是因为在决战的那个时间,正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东风,诗人便把东风写在最前面,突出了东风在这次战役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东风诗怎样帮助周郎得胜的,而反面着笔:设想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利的就不是周郎了,而历史也因此而发生改变了。诗人假象,如果曹军胜利后的局面。但诗人又没有从正面写起,而只写“二乔”这两为东吴美女将要遭受的命运。而大乔是孙策妻子,小乔是周瑜妻子,那么两人被抢入魏,深锁铜雀台,就意味着吴国灭亡了。诗人构思巧妙,用形象思维,反映事件,意在画中,使人不言自明,非常独到。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也失于片面,而诗人偏偏这样写,其中恐怕也含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吧。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唐诗别裁集》卷二十)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①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开③。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

    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②绣成堆:指花草林木簇拥着宫殿像堆堆锦绣。

    ③次第:依次。

    ④一骑:指一人骑马。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本书所选是其第一首。本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小事,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长安回望绣成堆”,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景色。诗人从远处回望长安,林木葱茏,花草繁盛,宫殿楼阁矗立其间,好像一堆堆的锦绣。“绣成堆”三字,一语双关。既指骊山两边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极力渲染了骊山的美不胜收。

    “山顶千门次第开”,接着镜头逐渐向前,最后集中在了山顶上那座宏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紧接着,又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名使节风尘仆仆地从远处疾驰而来,身后尘土飞扬;宫内的妃子嫣然而笑。诗人描写了三个镜头,它们之间又毫无关联,诗文悬念重重,充满神秘气氛,接着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揭晓了谜底,“荔枝”两字,委婉说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些镜头自然连在了一起,让人豁然开朗。

    杜牧这首七绝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曲折含蓄、用意精深。诗明显地说玄宗溺于美色和贵妃的侍宠骄横,而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鲜明的进行对比,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得更加深刻,让人更加信服。“妃子笑”三字,形象地透露了他们的奢华的生活。“无人知”三字,意味深沉,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从得知,这既揭露了皇帝为讨爱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又呼应了前面所渲染的神秘气氛。

    这首七绝语言朴素流利,寓意精深,含蓄有力。

    后人点评

    宋人蔡絛评其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蔡伯衲诗评》)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③,玉人何处教吹箫④?

    【注】

    ①判官:唐时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是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中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中的吴家砖桥。

    ④玉人:美人。

    吹箫

    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后为掌书记。这首诗应为他离开江南时所作。

    “青山隐隐水迢迢”,写远景。青山连绵延伸到远方,直到天际,绿水迢迢,流向远方。“隐隐”和“迢迢”这两处叠字,不仅形象地描画出了山水清秀、优柔多姿的江南风光,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和友人之间受山水阻隔,相距遥远,那抑扬的声调传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季节虽然已过深秋,但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风光依然秀丽柔美。“秋尽”而“草未凋”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正因为诗人无法忍受晚秋的萧条冷寂,所以格外留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也就更加想念远在江南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三、四句诗人问友人最近的生活情况。在诗人的印象里,让诗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接着诗人转笔问朋友“何处教吹箫?”,诗人借二十四桥美女吹箫这个典故,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韩绰,言外之意就是,在这个秋尽的时节,你每夜在哪里教妓女吹曲玩乐。从诗句中我们想到,韩绰风流倜傥的姿态。这一调侃句,使两人重温了曾经在一起游玩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深厚的友情。诗人在这里,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在桥上吹箫的传说和“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种优美清雅的意境。所以,诗人这两句虽然是调侃之语,说的是艳事,但却清雅脱俗,没有一点浮艳之色。“玉人”二字,虽然指韩绰,但又使人认为就是歌舞女子的错觉,使人不禁联想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

    诗人在这首七绝诗中,用婉转优美的语言烘托了柔美清雅的江南景色,这柔美的景色进一步衬托两人的风流倜傥以及两人的放荡生活,情景相映,妙趣横生。

    后人点评

    宋人姜夔:杜郎俊赏,算如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①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②,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③,乐游原上望昭陵④。

    【注】

    ①吴兴:今浙江吴兴。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因西汉宣帝在此建乐游苑,故得名。

    ②清时:太平之世。

    ③把:持。一麾:颜延之《五君咏》中有“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指旌旗。这里指出任外省官职。江海:这里指湖州。

    ④昭陵:是唐太宗陵墓,在长安西醴泉县九嵏山上。

    登乐游原

    这首诗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诗人将离长安去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诗人在长安任职,无所作为,所以,请求外放,施展抱负。

    “清时有味是无能”,诗人说当时正值“清时”,又说自己无能,很清闲。而当时牛李二党斗争正非常激烈,宦官专权,朝廷和藩镇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哪里是“清时”?可见首句诗人正话反说。那么,诗人说自己没有才能,则是巧妙地把自己才能掩藏了起来。次句紧承上句,点出“闲”和“静”就是上句中指的“味”。诗人怎么表现闲呢?用爱孤云的闲表现自己的闲性。诗人的静体现在爱僧人的静,这就把形象生动地显示了闲静感受。

    由上面两句,可见,诗人在京城待着太闲静,无所事事,所以诗人想要“欲把一麾江海去”,意思是,手持旌麾,远去江海。“乐游原上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诗人即将外出远行,心中自然生出不舍之情,登高远望是合理的。但诗人登乐游原后,不望皇宫,不望都城内情景,而是只望已故的唐太宗的陵墓,这是为什么呢?唐太宗是唐代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能知人,选贤任能,所以,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诗人登高愿望昭陵,就会想起国家曾经的兴盛,联想到当今国家的衰势。诗人借写昭陵暗指当今没有像唐太宗那样的英明君主,自己空有抱负和才能,却无处施展,只能落得现在这样闲静的处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虽然这首诗是七绝小诗,但其中却包含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忆,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语言沉郁、含蓄,用笔深刻、简炼。

    后人点评

    清人张文荪: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唐贤清雅集》卷三)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①,水村山郭酒旗风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③。

    【注】

    ①山郭:靠山的城墙。酒旗:酒帘。酒店的标帜。

    ②“南朝”句: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因此,修建了大量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本诗中的“四百八十寺”,是个概数。

    ③楼台:指寺庙。

    楼台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绚烂多彩的江南春景,也写出它广阔和深邃。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开篇描写了富丽明媚的江南景色: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掩映着朵朵红花;水边的村庄、临山的城郭还有迎风飘扬的酒旗。这些都是典型江南景观。美丽的江南红绿色彩相映,山水的相伴,村庄和城郭相互映衬,有动有静,声色并茂。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并且“千里”二字,体现地域辽阔,繁富的景色铺陈在“千里”沃野上,这景色就更加迷人,令人心驰神往了,而如果没有“千里”二字,那么,再繁丽的景色也少了气势,减了颜色。

    诗人意犹未尽,感觉江南写得还不够丰富。于是诗人起笔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楼宇重重的佛寺,本就给人深邃神秘之感,而诗人又把它放置在迷蒙烟雨中,这就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调。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也使这幅“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给这幅图画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四百八十”,极言宏伟华丽的佛寺之多,紧接着“多少楼台烟雨中”是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南朝统治者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造寺庙,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当年的统治者已经消逝,佛寺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了江南美妙风景的一部分。审美之中也暗含讽刺,诗文内涵也更显丰富。

    后人点评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焕《历代诗话考察》驳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

    清明①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极为愁苦,好像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佳节之日。诗人杜牧正在街上行走,刚巧碰上了春雨。清明季节,天气最容易变化,时常要下雨,今天又下起了雨,不过,这场雨是“纷纷”细雨。“纷纷”二字,既形容了下雨的情景,又暗指雨中行人的复杂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魂”,指的多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而“断魂”,就极力形容行人心中强烈的而又不是很清楚地表现在外面的隐藏内心深处的感情。清明节向来是家人团聚,要么一起出外游玩,要么去上坟扫墓的日子,而现在行人孤单一人赶路,心头有股难言的孤苦滋味。而这时又偏偏遇到了细雨纷纷,打湿了衣衫,袭来凉意,这又使行人心头平添了一层愁绪。所以,诗人用“断魂”二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细雨下得正密,行人就想找个酒店避一避雨,就便歇息一下,再喝两杯酒暖暖身子,当然这也能多少排解一下他心头的愁绪。于是,行人便向人问路。诗人没有说向谁问路,而是巧妙地寓问于答,最后“牧童遥指杏花村”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在路上碰见一个牧童,便向他打听道路,牧童就手指杏花村告诉他那里有酒店。最后这句,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仿佛从牧童的“遥指”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杏花掩映中的美丽的村庄,那村头红色的酒店旗子,被细雨洗得更加鲜亮美丽。结尾意韵无穷,为读者开拓了一片广阔得多的想象空间。

    这首七绝小诗,语言通俗流畅,自然而毫无雕饰痕迹。描写景象清新、明丽。

    后人点评

    蔡絛评杜牧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蔡伯衲诗评》)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小扇扑流萤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③,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

    ①银烛:白色蜡烛。

    ②轻罗:轻薄的丝织品。

    ③天阶:指皇宫中的走廊。

    牛郎织女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宫女孤独生活和凄凉心境。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篇两句描写了一幅深宫生活图画。一个秋夜,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亮,给屏风上的图画添染了几分冷淡、幽黯的色彩。此时,一个孤独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周围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宫女“扑流萤”细节描写,反映了三层意思,第一,萤虫常常飞翔在杂草丛生的荒凉地方。宫女居所有流萤飞翔,表明宫女生活环境凄凉。第二,宫女扑流萤这个动作流露出她她寂寞无聊的心境。她扑打流萤好像要驱赶包围在她周围的冷寂。第三,“小扇”本来是夏季用的,而宫女秋季里手拿扇子。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天阶夜色凉如水”,皇宫的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经很深,寒气袭人。“凉如水”这三个字,不仅写出了色,也写出了温度。天气如此寒冷,宫女应该回屋了。可是迟迟没有回去,她在干什么呢?“坐看牵牛织女星”,原来她在看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宫女久久地仰望牛郎星和织女星,久久不肯离去,这是因为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牵动了她的心,勾起了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回忆,也使她产生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一个仰望的举动,委婉地表达出宫女满怀的心事。这个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清人孙洙: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唐诗三百首》卷八)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②,白云生处有人家③。

    停车坐爱枫林晚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斜(xiá):伸向。

    ③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④坐:因为。

    山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景图。

    “远上寒山石径斜”,首句写山和山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蜓而上伸向山头。“远”字,突出了山路的长,因山路“远上”,再加一“斜”字,就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和人家。诗人的目光随着山路向上望去,只见山上白云浮动,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人家”与上句的“石径”相照应,这条山间小径,大概就是山上这几户人家下山的道路吧,这样一来,首句的景物和第二句的景物就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里写山上“白云”,反映了山之高,白云又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那么,就是人不禁联想白云上的景象,这就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枫林。诗人正在前行的时候,忽然,一片鲜红的枫叶林,映入诗人眼帘,这使诗人惊喜万分,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这美丽的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赶路。诗的前两句的景色淡雅,意境飘渺,已经很优美,但“枫林”一出现,都忘记了行路,可见,诗人更喜爱这枫林景色。诗人为什么喜欢枫林呢?这就自然引出最后一句,诗人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既回答了上句的疑问,又进一步刻画了枫林的美丽。那傍晚的枫林层林如染,如飘逸的红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艳丽。将枫叶和“二月花”对比,使枫叶红艳美丽的形象更加突出。这一片鲜艳的红色,充满了春天一样的活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发的景象。如此这般,怎么不让人喜爱呢?

    秋季的萧瑟,常常让人产生伤秋之感,而诗人在诗中歌颂了秋色的美丽,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尾戛然而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陈振孙评杜牧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直斋书录解题》)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①。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

    ①尊:同“樽”,酒杯。

    蜡烛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将离开扬州赴长安,《赠别》二首是他临行前留赠妓女之作。诗中抒写诗人对美丽女子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写诗人要和心爱的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人即将离别,却又不忍和所爱的人分别,心中千头万绪,纷繁杂乱,犹豫不决。明明多情,却从“无情”着笔,“总”字,起加强语气作用,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诗人太多情,以至于使他觉得,用任何的方式,都不足以完全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在别筵上,两人凄然相对,别离的伤情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样反倒好似彼此无情。其实心中已经是愁情满溢,希望能用无情的表情抑制住内心多情的泛滥,但是,情到深处,怎能不流露出来呢,在举樽道别时,强装欢笑,使所爱的人高兴,可是离别悲伤已经溢满胸腔,脸上哪里还能挤一丝笑容呢?想笑是因为“多情”,“笑不成”是因为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两人矛盾重重细微心理和神态,情味无穷。

    接着,诗人撇开自己,不抒写惜别之情,而是转笔写别宴上那的蜡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因为内心感伤,所以,所看之物也蒙上了伤感的色彩。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彻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啊。借物言志进一步表达离别之情。“到天明”,表明告别宴饮的时间之长,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不忍离别的心情。

    这首七绝语言流丽,表达情思缠绵悱恻,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唐诗笺注》卷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