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
字号:字梦得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人。
作品风格:沉稳凝重
个人简介: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受裴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诗才卓越,刘禹锡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⑥,暂凭杯酒长精神⑦。
【注】
①酬:答谢,这里指以诗相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巴山楚水:泛指诗人贬谪之地的四川、湖北、湖南一带。
③二十三年:诗人被贬外地长达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自指。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逝世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⑤翻似:反而像。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看完下棋,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暮年返乡,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⑥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
⑦长(zhǎng):增长,振作。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辞和州刺史职返回洛阳,恰好在扬州遇到从苏州回洛阳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酬答他。
白诗这样写的:“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称赞刘禹锡的才华,也感慨他的不幸遭遇。刘禹锡紧接白诗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自己居住在荒凉的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两人一来一往,推心置腹,亲切自然。
接着,诗人感叹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现在回来,许多老朋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这次回来恍如隔世,人事都不是以前的情景。诗人恰当地引用王质入山典故,既表明自己被贬时间长,又表现了世事变迁和回来后倍感陌生而引起的怅然若失的心情,内涵丰富。
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还在荒凉的地方虚度时光,寂寞生活。为刘禹锡抱不平。而刘禹锡回答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蒙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但没有流露忧伤抱怨之色,二十多年来,他看清了宦海沉浮、人生荣辱,所以,已经宠辱不惊,反倒在安慰起白居易不必太介怀仕途的失意。表现刘禹锡的豁达胸襟。
“沉舟”一联使两人不再感伤,诗人最后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的诗歌,心中感慨万千,暂且用酒来振奋精神吧!表示了要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表现刘禹锡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两句也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这首七律诗,语言深沉豪迈,感情起伏跌宕。
后人点评
《诗境浅说》:“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①,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③。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④,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亭名。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立于此亭,因而得名。
③幕府:指幕府山。东晋丞相王导曾在此山建立幕府而得名。在今南京市西北的长江边上。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作。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回洛阳,途经金陵,次年春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开篇两句分别写晨景和晚景。诗人想要寻访曾经的冶城,于是来到江边,正赶上早潮,水势上涨,水面平阔,指听到江涛拍岸声,江边一片荒凉。滔滔江水好像在告诉人们,曾经的冶城和吴国的丰功伟业,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傍晚时,征虏亭静静地矗立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一片寂寥和荒凉之景。东晋贵族王谢曾经在这里饯别的热闹场景,也早已销声匿迹。诗人在开头由眼前景色,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巧妙地进行古今对比。使诗歌紧扣“怀古”,景中的吊古伤今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仍然写景,但这两句中的景色明丽、雄壮。虽然,时令还是初春,天气尚寒,但蔡洲却已经长出嫩绿的新草;幕府山雄踞大江,山上依旧青烟袅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不禁想起东晋苏峻曾攻破金陵,企图在此据险要地形,建立霸业。后来,陶侃、温峤起兵伐叛苏峻,激战多日,打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又想起王导曾在幕府山上建幕府驻兵于此,所以才得名。但历史沧桑变化,东晋仍然被刘宋代替,幕府山后来也成为了刘义季的饯别之地。世事变化,而景色依旧,古今之事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了一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发表议论。曾经的六朝繁华现在已经消失,曾经的权贵也已经不在,而山形依旧,可见,国家的兴亡由人事决定,占据险要地势也不能保障长治久安。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最后诗人以《玉树后庭花》依然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统治者依仗关中山川之险,纵情享乐,正步六朝亡国之后尘,后果不堪设想。
这首五律诗,将眼前的景和历史相连,使历史、景物、情感交融在一起,含蓄地劝讽当朝统治者谨记前车之鉴。最后以音乐结尾,意蕴深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胡震亨称:“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唐音癸签》)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①,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②。
【注】
①排:推开。
②嗾(sǒu):指使人,教唆。
这两首诗都是咏秋之作,一改悲秋传统,表达情感高昂,充满昂扬斗志。
第一首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开篇就抒写自己对秋天的不同感受。意思说,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没逢秋季萧条景色,就勾起他们失志之悲,心中无限寂寥。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消极悲观的情感。诗人偏说秋季景象要比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春天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理解。秋天并非萧条无生气,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有白鹤振翅而飞,奋发有为,排云之上,矫健有力。诗中用“一鹤”表明,这只鹤是孤独的也是独特的。就是它顽强高翔,打破了秋天死寂氛围,给大自然留下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令伤感的志士,为之振奋。这只鹤是充满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不屈志士的化身。人有了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于是诗人便吟诵诗歌,歌声直穿透碧霄。“诗情”,指用诗抒发感情,这里指用诗歌抒发胸中志向。
第二首赏析,“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象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表现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这两首七绝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发表议论,表达独到的观点,意蕴深厚,有哲理意味,意境优美,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清人翁方钢评说:“刘禹锡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②。
【注】
①石头城:在今南京石头山后,这里曾是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建宫殿。
②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里经历了六朝繁华,而今山城依旧,城中的繁华和人早却已经消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潮水拍打着城郭,拍击在冰冷岩石上,仿佛也感到凄凉,又默默地退去。
在这凄凉寂寞的空城中,诗人看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只有当年从秦淮河升起的明月,在深夜里,依旧多情地翻过城垛,照映破败的古城。充满落寂凄凉的感伤之情。诗中选用“旧时月”这个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句很相似。“旧时月”曾见证了秦淮河上六朝王公贵族们骄奢腐化的生活,曾经这里有彻夜歌舞,热闹喧哗。然而繁华易逝,现在的明月下,只剩下一片凄凉。“还”字,有物是人非,一去不返的意味。
这首七绝诗,全诗虽然没有正面写怀古之情,但是诗人将这种感情通过故城景象和夜月朗照这些具体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旧时月还照故的画面,使诗意境深厚、悠远,
后人点评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蜀先主庙①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②。
得相能开国③,生儿不象贤④。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⑤。
【注】
①蜀先主庙:指刘备庙。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②五铢钱:汉武帝时通行的货币,王莽掌权后废止。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兴复汉室,恢复五铢钱。
③相:指蜀国开国贤相诸葛亮。
④儿:指刘备之子刘禅。不象贤:不像先主那样贤能。
⑤“凄凉”二句:典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公元264年,刘禅降魏,被命为安乐县公。一天,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让原来蜀国女乐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而只有刘禅喜笑颜开,全然没有一点伤感之色。
蜀先主庙
此诗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游先主庙而作。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衰落,皇帝昏庸,贤才不能被用,诗人借古讽今,感慨现在没有贤主,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开篇两句,“天下”、“千秋”四字,纵横空间和时间,气势雄劲壮阔。“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言“英雄气”流传千秋万代、万古长存。显示出诗人包容万象、俯仰古今的胸怀。“尚凛然”三字,表现了诗人在先主塑像前,肃然起敬。“尚”字,写得极为神妙,庙堂还庄重肃穆,先主塑像生动逼真。身处其中,诗人隐隐能感觉到先主生前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英雄之气。
颔联紧承“英雄气”,引出先主刘备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布衣,在汉末乱世中,征战南北,历尽艰难曲折,才终于形成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诗人用汉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五铢钱”事迹,暗喻刘备建蜀后,又励精图治,想统一中国。这进一步表现了刘备的英雄远志。构思巧妙,浑成天成。
颈联进一步写刘备功业最终没有继承下来,令人叹惜。“得相能开国”,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国的事情;“生儿不象贤”,则说的是后主刘禅不能继承先人的贤德,愚懦猥琐,致使国家灭亡。刘备能选贤任能,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儿子,两相对比鲜明,含义深刻,让人叹惋。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这里一联写一件事情,即有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具体表现刘禅的不肖。这件事情鲜明地表现出刘禅愚顽不灵、麻木不仁的品性,由此可见,亡国绝非偶然。这样凄凉结局与刘备建立功业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叹惋痛惜之情表露无疑。
这首五律,通过对刘备功业建立到灭亡的追忆,抒发出历史兴亡之叹。诗人对当时唐王朝盛衰之忧,尽在其中。整首诗语言劲拔,格调沉着豪迈,感情蕴藉,引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
①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原为东吴石头城士兵军营,将士身着乌衣,故得名。自东晋到唐,乌衣巷一直是王、谢两大世家居所。
②朱雀桥:指秦淮河上的浮桥,在今南京正南朱雀门外。
③王谢:指王导、谢安两大世家。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诗人开篇没有写乌衣巷,而是先写“朱雀桥”,为什么呢?其一,朱雀桥横跨金陵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其二,旧时桥上装饰的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曾经住在乌衣巷的豪门谢安建造的。所以,朱雀桥不仅在地理上和乌衣巷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还联系着乌衣巷的历史,看到此桥,不禁使我们想到曾经住在乌衣巷的王导、谢安这些豪门贵族不知曾多少次走过这座桥,谢安建朱雀重楼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句中朱雀桥边已是杂草丛生,野花蔓延。“野草花”三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荒凉之色。
“乌衣巷口夕阳斜”,写荒凉破败的古桥对面,乌衣巷默立在斜阳的残光中。“夕阳”,点出了时间,也突出了日落西山时昏黄惨淡的情景。曾经喧闹的乌衣巷口,如今已经是一片荒凉寂静。
“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人转笔写到空中的飞燕,诗人循着燕子行迹写到,曾经住在王导、谢安庭院中的燕子,如今飞入普通百姓家了。其实,燕子依然住在原来庭院中,只是庭院的主人已经改变。因此,这燕子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其中沉浮变幻的苍凉之感,表露无遗。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后人点评
清人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
②王濬:益州刺史。益州:今成都。晋武帝伐吴,命王濬造楼船,每船可容二千多人。
③寻:长度单位。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铁索:指东吴末帝孙皓命人拉起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
④石头:指石头城,在今南京石头山后,王濬率船队直捣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举期到营门投降。
⑤四海为家日:天下统一时。
西塞山怀古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写。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水军,讨伐东吴。诗人以这件史事为题开篇,写“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高船顺流而下,气势显赫,而金陵城的帝王气势黯然消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颈联紧承上一联写战斗情况。东吴国君孙皓,在长江中暗放铁锥,并用千寻铁链锁住,以为万无一失,哪曾想王濬用大筏,冲走铁锥,用火烧毁铁链,然后,直取金陵。诗人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这一历史事件。
在前四句中,诗人着重笔墨写东吴防御,但结果却还是兵败投降。前后对比色彩鲜明,败者的形貌和胜者的姿态历历在目。这表明了历史终究走向统一,任何想依靠地理优坐享其乐,都无法长存。
“人世几回伤往事”,简练地概括了历史兴亡。“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西塞山俯卧在长江边。诗人在这里才点出西塞山,而它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呢?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而正是因为六朝的历史变化,才成就了西塞山。而诗人在前四句写概写六朝兴亡,为西塞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使诗界大开。“依旧”二字,暗含人事变化,六朝短促,而江山依旧永恒之意。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现在四海为家,天下大统,而曾经六朝的军事堡垒,如今已经一片废墟,只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这片废墟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成了分裂失败的象征,而这给唐朝割据势力当头一棒,六朝覆亡的教训值得唐朝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诗人的最终用意。
这首七律诗,笔力纵横、酣畅流利,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①,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②。
【注】
①紫:指草木。红:指灰土。
②刘郎:诗人自指。
贞元十一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重新起用他和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他从朗州回到长安后写下这首七绝诗,辛辣地讽刺当权者,后来,他和柳宗元均被派到偏远地区当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前两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写观花盛况。京城的道路,一路草木繁茂,尘土飞扬。烘托了一种热闹的气氛,我们可以联想到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看花人接踵摩肩的热闹场景。“无人”句子,写赏花回来的人。“无人不道”四字,反映了人们心满意足的心情和愉悦的神态。虽然没有一字提花,但从赏花人言谈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桃花开得美丽繁茂,写得非常巧妙。诗人表面上写赏花人,其实暗指那些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人,他们为追得荣华富贵,忙碌奔走于权贵之间,就好像人们热闹看花一样。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的桃树,在十年前诗人在长安时还没有,都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栽下的。而这千树桃花,代表了十年来靠投机取巧走上仕途的新贵们。不想十年光景,攀附权贵的人多了,投机取巧的新贵也多了,这表露了诗人强烈的嘲讽。
后人点评
白居易尝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
竹枝词二首(其一)①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③。
【注】
①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为刘禹锡首创。
②唱歌:一作“踏歌”,即一边唱歌,一边踏脚为节拍。
③晴:谐“情”声。谐声双关,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是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写一位恋爱中少女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景色。江边杨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缓。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背景。
“闻郎江上唱歌声”,写少女听到心上人的歌声。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此时,女子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怎么不让人情思萌动。
三、四句描写了少女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少女心中早已对这个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还没有表现出什么。今天,他唱起歌来,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对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所以,她想这个人,好像变化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还太阳高照,真让人捉摸不透啊。“道是无晴还有晴”,意思是“道是无情还有情”。诗人用谐声的双关语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恋或等待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淳朴自然。仿佛那个在江边徘徊沉思,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眉开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这首七言绝句,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语言活泼。
后人点评
苏轼誉为“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