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个人简介:祖籍陇西,后迁蜀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的李白离蜀漫游。天宝元年(742),李白受道士吴筠举荐,被召入京城长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殊礼遇。但唐玄宗指赏其文才而不委其重任。天宝三年(744),因受人馋陷,被赐金放还,继续开始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中,李白隐居庐山,后被永王李璘招为幕府。至德二年(757),李璘和肃宗争夺帝位兵败,李白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军镇临淮,李白曾请缨从戎,但中途因病返回金陵,后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病卒,终年六十二岁。
今有《李太白全集》存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五卷。
李白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①,绿烟灭尽清辉发②。
但见宵从海上来③,宁知晓向云间没④?
白兔捣药秋复春⑤,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⑥。
【注】
①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②绿烟:指遮挡住月光的云雾。
③但见:只见。
④宁知:怎知。没:隐没,消失。
⑤白兔捣药:传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⑥樽:酒杯。
把酒问月
诗人开篇就来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天空中的明月什么时候来的?将我们带入了浩淼无际的空间中,充满了神秘深邃色彩,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让人神往。“停杯”二字,表明诗人当时正在喝酒,那么这一问可能就是诗人醉意朦胧中发出的,这一句增加了诗文的诗意。
“人攀明月不可得”,明月高悬天空,总会让人有“不可得”之感,但是,人要想摘取,月亮远远地躲在天上,而如果人无意摘月的时候,月亮反倒总是跟随着人。这里真切地描述了人和月之间若即若离、亦远亦近的状态,将月拟人化,写得亲切且颇有神秘色彩。
接着诗人描写了月色,“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皎洁明月就像明镜飞到了天空,向下照着朱红色的宫门,烟云散尽,一轮明月露出,散发银清色的光辉。这两句描绘的画面色彩柔,意境清丽宁静,月之娇容历历在目,描写细腻传神。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亮从东海升起,消逝于西天云间,人们不知道它何去何从,但是它却能日日循环不止。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惊奇。“但见”、“宁知”就突出了诗人这种心情。
诗人不禁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传说中月中的嫦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不禁问道月中白兔年年辛勤地捣药,为了什么呢?而那嫦娥独自居住,能与谁为邻呢?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嫦娥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和嫦娥一样孤单苦闷的心境。诗人从这两句开始,笔触从对宇宙的遐想转移到了对人生的思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恒久成为永恒的见证,而人生苦短,不断更迭。这二句重复、回环,相映成辉,充满哲理意味,读来朗朗上口。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诗人没有因此想到人生短暂,短短数载灰飞烟灭,他摆脱个人这个狭小的空间,而是将人类联系成一体,将人类比作源源流水,这样就可以明月一样永恒了,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曹操曾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正是此时诗人这种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最后诗人以“金樽”为结,照应首句,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古诗,由酒写到月,又由月回到酒,结构清晰,转承自然,诗人想象丰富,思维辽阔,从想月亮的神秘由来,想到了神话中的嫦娥,接着又想到了古人今人,内容丰富且纵横古今,笔触飘逸潇洒。诗中烘托了高洁、永恒、美好的月形象,诗人笔下的月有诗人的影子,是诗人孤高超俗的自我形象的体现。
后人点评
裴敬评其诗: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长干行①
李白
妾发初覆额②,折花门前剧③。
郎骑竹马来④,绕床弄青梅⑤。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⑥。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⑦。
低头向暗壁⑧,千唤不一回⑨。
十五始展眉⑩,愿同尘与灰○11。
常存抱柱信○12,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14。
五月不可触○15,猿声天上哀○16。
门前迟行迹○17,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18,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19,坐愁红颜老○20。
早晚下三巴○21,预将书报家○22。
相迎不道远○23,直至长风沙○24。
【注】
①长干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写男女恋情。长干,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古时有长干里。行,诗体名。
②妾,古代妇女的谦称。初覆额,指头发刚刚掩盖住前额。古时女子幼年时不束发,从十五岁开始挽发带簪。这里即指幼年时头发。
③剧:游戏。
④郎: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竹马:儿童一种游戏,用竹竿当马骑。
⑤床,庭院中的打水的轱辘架。弄,逗弄,玩。
⑥无嫌猜:没有猜忌之心,感情融洽。
⑦“羞颜”句:指结婚后,女子还很害羞。开,展开。
⑧向暗壁:向着墙角暗处坐着。
⑨回:回头。
⑩始展眉:情感开始在眉宇间显露出来。
○11“愿同”句:指愿意和丈夫像尘和灰那样永远在一起。
○12抱柱信:据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女子约会在蓝桥下,当时,女子没有来,正好遇到大水到来,尾生于是抱着桥柱,被水淹死。这里表示相互信任,长相厮守。
○13“岂上”句:据传一女子丈夫久别不归,她便在天天到山上守候眺望,日久化成一块石头,仍作望夫状,后人就称此石为望夫石,此山为望夫台。此诗中指夫妻感情深厚相守一起,怎会想到分离。
○14瞿塘:即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滟(yàn)滪(yǔ)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
○15“五月句”:指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于水下,船只航行时不易发现,所以容易使行船触礁,所以不可触。
○16“猿声”句:三峡多猿,在高山上居高临下,所以有诗中天上之感。其啼叫声音悲切。
○17迟:等待。行迹:丈夫的踪迹。
○18蝴蝶黄:旧时称秋八月蝴蝶多黄色。
○19此:指蝴蝶双飞的景象。
○20坐:因而。
○21早晚:何时。下三巴:由三巴顺流而下。三巴,是巴郡、巴西、巴东的合称,都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22书:家书、信。
○23不道远:不会嫌远。
○2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据陆游《入蜀记》卷三记载,自金陵至长风沙有七百里,地极湍险。这里极言了思妇迎接丈夫不辞遥远。
长干行
这首诗是以一位少妇回忆自己和丈夫的结合到离别,表达了少妇对远离家乡丈夫的怀恋。
前六句(从“妾发初覆额”到“两小无嫌猜”),主要叙述了少妇和丈夫幼时一起玩耍的活泼快乐、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了少妇和丈夫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折”、“剧”、“骑”、“弄”这些动词的将两人童年时可爱的形象后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非常形象生动。文字活泼欢快。
接着诗文以年龄为界限,描写了少妇的婚后生活。
从“十四为君妇”到“千唤不一回”,描写了少妇刚刚出嫁时羞怯、可爱的形象。用笔细腻,刻画真实。
从“十五不可触”到“岂上望夫台”,叙述了少妇婚后开始显露出幸福美表情,和丈夫的感情亲亲蜜蜜、如胶似漆。同时这里用了两个尾生抱柱和望夫台这两个典故,强烈地渲染了少妇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心情。但是这样美满的生活没有过多长时间,一个“岂”字暗示后边的分别,起到了转折作用,诗文自然过渡到了下边的分别。同时这个字也暗含了少妇对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的怀念和对与丈夫分别的无奈。
从“十六君远行”到“瞿塘滟滪堆”,这四句描写的是丈夫远行,少妇在家日夜挂念的情景,少妇没有丈夫的消息,所以,心中千头万绪,思绪万千,突然想到了滟滪堆,那个地方最容易出事故。诗中精选了一个“滟滪堆”,生动地刻画了少妇内心的心理变化。仿佛正在眉头紧锁,担心丈夫的少妇就在眼前。“猿声天上哀”烘托了少妇内心的深深担忧。
“门前旧行迹”到“坐愁红颜老”这八句,主要描写的是少妇苦苦等待和因景引发思念。在门前等待丈夫留下的踪迹,已经长了青苔,夏天过去秋天到了,少妇还在盼望、等待着丈夫归来,看到八月里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在草间飞翔,不禁感叹时间流逝,容颜易老,所以,就更加盼望丈夫早归。“早”字突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少妇不禁有些惊讶。这里诗人用委婉流丽的语言表达了少妇思夫情。
最后四句是少妇对丈夫的直接倾诉,意思是什么时候你才能从三巴沿江回来,回来前先寄回书信来,我去迎接夫君不怕路途远,直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强有力地表现了少妇渴望见到丈夫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少妇对丈夫热烈而深沉的爱。所有的回忆都是为这最后一句的是直舒胸臆积累感情,最后一句少妇内心强烈的爱意,畅快淋漓的表达了出来,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这首五言古诗叙事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对少妇心理的刻画细腻、真实,融情于景,叙事和抒情融合,感情真挚动人、热强奔放。
后人点评
清乾隆皇帝在《唐宋诗醇》卷三中评此诗: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
长相思二首①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②,微霜凄凄簟色寒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④,下有渌水之波澜⑤。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⑥。
赵瑟初停凤凰柱⑦,蜀琴欲奏鸳鸯弦⑧。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⑨。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⑩,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
①长相思:乐府旧题,《杂曲歌辞》,语出汉《古诗十九首》:“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②络纬:一种昆虫,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阑“通“栏”。
③簟(diàn):竹席。
④青冥:指青天,青而深邃不可测。
⑤渌水:清水。
⑥素:素白的绢。
⑦赵瑟:相传赵地人善鼓瑟。瑟,一种弦乐器。
⑧鸳鸯弦:情曲。
⑨燕(yān)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汉窦宪远征匈奴,至此石刻时纪功而还。后人们以燕然代指边地。
⑩横波:目光如横斜的水波,眼神流动生辉。
长相思
第一首赏析:“长相思,在长安”,第一句直接表白自己身居异地,思恋的人在长安。
接着诗人描写景物,寄情于景。“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着,微霜冷凄凄,落在竹席上,使竹席都透着一股寒意。这个深秋充满寒意的景色,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也是和这景色一样的孤单寒冷。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这个微寒的日子里,诗人在一盏昏暗的灯光下思念欲绝,卷起内心烦躁,于是卷起窗帘对月长叹。“孤”字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欲绝”二字极言思念之苦,痛彻心扉。
诗人在前两联极力烘托那种凄凉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思念,那么诗人在思念着谁呢?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让我们知道,原来诗人在思念美人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接着诗人转笔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范围里。为下一句抒情做铺垫,接着诗人承接上两句写到“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高地远,两人分隔这样遥远,连魂飞来飞去都很艰难,艰难还不能阻止我们相见,就怕是魂魄飞不过高山,那两人相见就更难了。这里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痛。
“长相思,摧心肝”,这样相思,日日夜夜长久下去,怎不摧折人心肝?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情,表达直率,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朗,感情真挚,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首赏析: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诗人写了在春日里的一个黄昏,夜幕降临,花朵此时好像含着烟雾,变得朦胧。明月升起,皎洁的月亮照得人愁闷无法入眠。诗人在这里用“日色尽”“花含烟”“月”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恬淡肃静的环境,用比细腻,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诗人用一个对工整的对仗句,写诗中女子刚刚弹过赵瑟,凤凰形状的瑟柱刚刚停下来,接着她又拿起蜀琴,又准备弹奏鸳鸯弦。“凤凰柱”和“鸳鸯弦”暗示了女子实在思念自己的爱人啊。女子内心不能平静,绵绵思念之情,就寄托在了赵瑟和蜀琴中了,乐声不止,思念不停。
接下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女子希望春风能把曲中之意寄送到爱人所在地嫣然,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曲中意带给爱人。“寄燕然”点名了她的爱人是出征了。诗人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写得曲折委婉,而又情感绵长真挚。
“忆君迢迢隔青天”,虽然诗人已经让春风送给爱人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女子还是叹道,和爱人像隔着青天那样遥远。看来春风也不能缓解女子的思念,女子依然是一片惆怅茫然。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诗人在这里用了用夸张的手法,真率地刻画了女子往昔和现在不同的情态,曾经的女子眉目清秀,眼神流动生辉,而现在她总是泪流泉涌,愁容满面。同样的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差距这么大,这鲜明的对比,鲜明深刻地体现了此时女子内心的痛苦。
最后,诗人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结束全诗,这两句是女子直接倾诉,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思念如肝肠寸断,那么你回来的时候看看我这样憔悴的脸就知道了。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个忠贞、善良的女孩日夜受相思之苦,让人读来更加心痛。
这第二首比第一首的言语更朴素自然、轻快明朗,因为这首描写的是女子的思念,所以在表达上明显比第一首要委婉。诗人在这里灵活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将一个多情可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音节哀苦,忠爱之意蔼然。至“美人如花”之句,尤是惊艳。(《批点唐诗正声》卷七)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①,秦桑低绿枝②。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③。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
①燕(yān):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的古燕之地。也是诗中征服去的地方。
②秦:今陕西一带。思妇居住的地方。
③断肠:指极度的悲伤。《搜神记》卷二十载,一母猿失子,自掷而死。剖其腹视之,肠寸寸断裂。
④罗帏:丝织的帘帐。这里指女子的闺房。
春思李白
这是一首闺情诗,描写了春季秦地少妇思念在燕地戍边丈夫的痛苦心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开头信手拈来,写思妇眼前的景色。燕地的青草才刚刚冒出绿芽,而秦地的桑叶,压低了绿色的枝干。诗文中细微的景色变化暗示了思妇和征夫之间相隔遥远。而第一句当是思妇看到秦地景色而想象出来的,春景可能勾起思妇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思妇内心应该是很不平静的。诗人在开头用相隔遥远的燕秦之地的景色起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思妇见到早春的景象,不由地触景生情,想到远在燕地的丈夫,远方的夫君盼望着回来团聚的时候,就是妇人思念断肠时。在同一时间两人心灵有感应,这突出了两人心有灵犀,相亲相爱。丈夫想要回来时,妻子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还有“断肠”指说呢,这就像是开首两句的“燕草”和“秦桑”一样,燕草刚刚冒芽,秦桑叶已经低垂。丈夫思归时,妇人已经思念到断肠了,两相对比,强烈地表现了思妇内心苦苦的思念之情。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后诗人又由抒情写到景。思妇独守闺房,很寂寞,看到春风吹拂帏帐,撩拨着思妇思念,这怎能让人忍受呢,所以有这两句话,春风我和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闯入我的罗帐?思妇竟然连春风都不允许进入罗帐,更何况是其他人呢?看似无意的描写,却精妙地展现了当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思妇虽然和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对丈夫的感情越发深厚,虽然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她忠贞不移。思妇心理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语言委婉,真挚感人。
君归而妇断肠,春风吹罗帐招来妇人的厌恶,整首诗都是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但细细分析,却是最真实的情感表露。让人读来深感思妇相思之苦。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唐诗评选》卷二)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台山。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飞集此山,形似孔雀,羽色斑斓绚丽,一鸣而众鸟和,当时人称是凤凰。于是就名此山为凤凰山,筑台于此名凤凰台。”
②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吴宫。
③晋代:东晋都城也建在金陵。衣冠:指代豪门贵族。丘:坟丘。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云彩遮住了三山的一半。
⑤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后入长江,江中有沙洲白鹭洲,分水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水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因为常有白鹭歇于此,而得名。
⑥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阻贤臣。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凤凰台
天宝六年(747),李白到达金陵,登上凤凰台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俯仰古今,不禁感慨荣华富贵的如过眼烟云,世事变化无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因为有凤凰栖息,所以得名,而如今凤凰台上的凤凰已经飞走了,凤凰台空荡荡的,只有江水依旧东流。人事的变化和永恒的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世事变化无常。凤凰是祥瑞之兆,也象征了当时王朝的兴盛,而凤去台空表明了昔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不见。这里用多个“凤”字,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而不显重复。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由凤凰台又联想到了古代东吴、东晋,他感慨东吴曾经繁华的宫殿现在也被荒废了,而晋代衣冠楚楚的名流也已经进入了坟墓。这里诗人表达了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得意,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泯灭,而什么都没有留下。
诗人接着没有继续怀古伤今,而是调转笔头,开始放眼自然景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在江边,好像有一半挺立在了青天之外一样,若隐若现。江水从白鹭洲分流而过,浩浩荡荡奔向大海。这两句展现了雄伟宏阔的江景,表现了诗人狂放飘逸的性格。而白鹭洲在金陵西,所以诗人登台,立东西望,有望长安之感,所以自然引出下句,也为整首诗染上了一层飘逸辽远的意韵。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最后两句点明了主旨,景色依然不能让诗人忘记现实,诗人向更远的方向望去,想要看到长安,但是浮云遮蔽了李白的视线,怎么也看不到。长安是朝廷所在的地方,诗人想看长安,暗示了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抱负,但是,乌云象征了皇帝身边的奸邪之臣。皇帝被奸佞的大臣遮蔽包围着,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同时,诗人自己苦于无门施展才华,壮志难酬之感,寓意深远,饶有余味。
这首七律语言流畅自然,洒脱清丽。同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诗人怀古伤今就,为国担忧的心情,意旨尤为深远。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不粘不脱,历落情深。(《唐诗笺注》卷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①,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
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
【注】
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峙,地势险要,是巴蜀和故楚的分界处。
②楚国:长江出荆门,即属故楚之地。
③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④月下飞天镜:月影倒影江中,好像是从天空中飞下的天镜。
⑤海楼:海市蜃楼,云气折射出的各种壮丽的景象。
⑥仍:频频。怜:爱。故乡水:指从诗人故乡四川流出来的长江水。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十四年,他第一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游历古楚旧地时所作。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在开首就点出了诗人要去的地方,语言轻松流畅,体现了诗人话语轻松的心情。诗人兴致勃勃地在船上观赏江水两岸的山川景色,不知不觉中行船已经过了荆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描写了船过荆门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色。高大的崇山峻岭逐渐在眼前消失,代替而来的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平原之地,此时,诗人视野顿时开阔,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只见长江水奔涌向前,好像流入了无边无际的荒漠平野,滔滔奔涌的江水和广阔无边的平野交映在一起,一种宏阔辽远的意境顿时而出,“入”字突出了诗人笔力雄健,真切地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体现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流露了诗人激动欢悦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接着诗人继续前行,江入荆州后,因为江道迂回,所以水势也不似先前那样澎湃汹涌了,而变的舒缓平静。夜晚里,诗人俯视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白日里,云霞幻变无穷,结成了瑰丽神气的海市蜃楼景观。诗人在这两句中既描写了夜晚景色,也描写了白日里的景色,从俯仰多个角度全面地展现了江水宁静辽阔的一面,比喻生动形象,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在愉快地欣赏荆门周围和家乡不一样的景色时,不禁联想起了家乡的山水,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怀恋之情,但是,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自己是怎样的思恋家乡,而是可怜起“故乡水”,送我的行舟到万里之远。一句“万里送行舟”,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而江水还要继续向东流,绵绵江水不断,而诗人思乡情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像这江水一样,绵延着。最后,语尽而意未止,意韵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风格雄健,意境辽阔高远,描写生动形象。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将江水浩瀚渡荆门的雄浑瑰丽的景象表现得如诗似画,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而结尾诗人巧妙地把江水拟人化,融情于景,耐人回味,也是非常称道的一笔。诗文言简而意丰,感染力强。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太白之情多于景中生出,此作其尤者也。(《李杜诗纬·李集》卷三)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
①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②闲:形容云朵飘荡,悠然自在的样子。
③不厌:不厌倦,看不够。
独坐敬亭山
李白在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写了这首五绝,这时李白到处漂泊已经有十多年之久,他在游历的过程中饱尝漂泊之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现实也越发不满,于是他写了许多山水诗,倾诉内心的孤苦。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的鸟儿都已经高飞远去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辽阔的天空中只剩下一片白云,却也慢慢地飘远了。鸟儿飞走,孤云飘去,环境氛围也从热闹回归了宁静,“尽”、“闲”两个字,烘托出了一种宁静氛围。而正是“飞”、“去”这两个动词衬托出了这份宁静。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着这些景象从来到往,可见,渐渐宁静辽旷的环境也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这两句话也勾勒出了一个孤寂的人独自坐在山上发呆的形象,为下文作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发挥他浪漫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山以生命。诗人在开头两句写到鸟云都已经离他远去,而只有敬亭山和他为伴,他看着敬亭山,忽然感觉那敬亭山也在看着他呢。“两不厌”表现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含情脉脉地相望,表现了两者相依的深厚情谊。最后“只有”两个字也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鸟飞云去是无情的,而敬亭山含情相望是有情的,诗人用上两句的无情衬托了最后的有情。但是,山的有情只是诗人想象出来,聊以自慰的,这更加凸显了诗人寂寥、孤苦的处境。悲凉的气氛笼罩全诗。
这首诗句句写景,却恰恰是句句抒情,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后人点评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指半圆的秋月,可能是上弦月也可能是下弦月。
②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③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④君:明月。渝州:今重庆一带。
这首诗是李白早期作品,写的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时看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
受,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明月高悬秋夜长空。最后一个“秋”字点明了出行季节。秋季总是让人神清气爽,而秋高气爽的天气自然空中的明月也当皎洁明朗。“秋”和“月”自然构成了一个明朗清新的氛围。而这明月若是满月则过于明亮,反倒显得热闹,而诗人笔下的月亮是“半轮”,则进一步为这秋景涂染了一层宁静幽雅的色彩,意境更为优美。
“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由静景转向动景,因为船沿江而下,诗人坐在船中看到江中的月亮也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月映水中,江水波光粼粼,闪闪水中月随水而动,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景色。诗文语言轻松明快,意境空灵。
第三句直接叙述了诗人夜里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并向三峡前进的行程。诗人在前两句写到了蜀地的美景,其中流露了诗人无限热爱之情,而诗人现在即将离开蜀地这个熟悉的环境了,初次离乡,不免让诗人恋恋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最后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君”,表面上写空中明月,实则代表了家乡里的亲朋好友。
这首短小精悍的七绝中,“月”贯穿全诗,而“月”总是让人怀念家乡,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诗人没有直称内心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而是将自己的浓浓恋乡情全部寄托在这月中,见月如见亲人,对月的依恋就是对家乡的恋恋不舍。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浓浓思乡意,跃然纸上。此诗语言浅显,结构自然流畅。
后人点评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道④,胡窥青海湾⑤。
由来征战地⑥,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⑦,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⑧,叹息未应闲⑨。
【注】
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多写征戍别离的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在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因汉朝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被称为天山。
③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古代通向西域的要塞。
④下:出兵。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刘邦和匈奴交战,被困在此。
⑤胡:这里指吐蕃。窥:窥探侵扰。青海:湖名,在进青海西宁附近,是唐和吐蕃交战频繁的地方。
⑥由来:向来,从来。
⑦戍客:指戍首边疆的战士。边邑:边地城堡。
⑧高楼:女子指闺阁,这里指戍边战士的妻子。
⑨未应闲:应该不会停歇。
关山月
李白的这首诗中描绘了边防战士们征战的艰苦,表现了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谴责之情。
开头四句,诗人精选“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边塞典型景色,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风光。这里“天山”在我国的西部,那么应该是日落的地方,为什么本文中却说明月从天山升起呢。这是因为边疆战士在天山之西,望首东边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一景象。写得非常真实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天山上有云雾缭绕,所以有云海之称。高山和云海联系在一起,在加上明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雄浑、静谧的壮阔画景。下边两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则意境更加开阔。这两句仍然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来写,战士们身处西北边疆,在月光下遥望故乡,觉得从玉门关吹过来的风,好似吹过几万里中原土地后来到玉门关的,因而那风中应该也带着家乡的气味吧。因而,我们可以想象当战士们向东眺望的时候,虽然看到的是景,但和中原截然不同的边塞风光中渗透着战士们浓浓的思乡情。
接下来四句(从“汉下白登道”到“不见有人还”),由壮阔的边塞景色写到了边塞战士,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兵征伐匈奴,被匈奴困在了白登山。青海湾一带,是唐军和吐蕃频繁战争的地方。历代频繁的战争,使出征的战士,几乎很少能活着回去,表明了战争的残酷。王翰的《凉州曲》中“古来征战几人回“,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四句承接上文的边塞环境,引起下文战争使征人和思妇带去了深深的思念的痛苦。
最后四句,写战士们看着边塞的景色,盼望着早日能够回家,满脸布满愁苦的颜色,他们想着家里高楼中的妻子,应该是在夜中叹息不止吧。战士“望边邑”将人们又带入了开头四句中辽阔的塞外环境中,在这样苍凉辽阔的环境使战士的思绪宽阔邈远起来。战士望景思乡的形象立刻鲜明了起来,战士在苦苦思念,其中的感情和着苍茫边塞一样的深沉。战士的情和眼前的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给人留下无限的愁思,于是,战士们的对妻子的怀想越发意境深远,耐人思考。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征战边疆战士们的思乡感受,这些战争不仅给战士带来痛苦,也是给整个家庭带来了痛苦,使完美的家庭支离破散。诗人没有用浓重笔墨表现他们内心的痛苦,但文中字字句句渗透了征人们的痛苦,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
后人点评
明人胡应麟:“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卷六)
静夜思①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
①《静夜思》:一作《静思》,写作年不详。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月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人作客他乡时在夜里产生的错觉。诗人一个人在外漂泊,白日里思乡之情尚还一时能够忘却,但是在这个月夜朗照的夜晚里,不禁让诗人思乡心切。诗人在夜晚睡梦朦胧中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错以为是地上生霜了。这个“疑”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夜里朦胧恍惚的样子。而“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洁,又暗示了天气已经寒冷,所以,诗人一时有以为降霜的错觉,同时这个字也衬托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冷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着诗人用一系列的动作词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逐渐从恍惚状态清醒过来,看到疑似霜的东西原来是月光,他自然抬头望着明净的明月,在这个凄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让诗人想到了家乡,想着这明月也照着家乡吧。诗人想着想着逐渐低下头陷入了思乡的沉思中。“低头”就表现了诗人处在沉思状态。“思”字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此时在想着什么?想着家乡的人和事,想到了家乡里的一草一木……这个自然而恰大好处的结尾,意味悠远,余味无穷。
这首五绝,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没有一点雕琢之色,浅显易懂而又意蕴深远。句子之间连接紧密。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卷三十九)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
李白
我本楚狂人②,凤歌笑孔丘③。
手持绿玉杖④,朝别黄鹤楼⑤。
五岳寻仙不辞远⑥,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⑦,屏风九叠云锦张⑧,影落明湖青黛光⑨。
金阙前开二峰长⑩,银河倒挂三石梁○11。
香炉瀑布遥相望○12,回崖沓嶂凌苍苍○13。
翠影红霞映朝日○14,鸟飞不到吴天长○15。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16。
黄云万里动风色○17,白波九道流雪山○18。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19,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20,琴心三叠道初成○21。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22。
先期汗漫九垓上○23,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曾经隐居于此。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曲。卢侍御虚舟:即卢虚舟,范阳人(今北京大兴)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他字接舆。因楚昭王统治昏暗,佯狂不仕,时人称之为楚狂,这里诗人以陆通自比。
③凤歌笑孔丘:《论语·微子》中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子不要做官,以免招来灾祸。在这里,李白拿陆通自比,表现他对政治的不满,而想要像楚狂陆通那样过隐居生活。
④绿玉杖:传说是仙人使用的绿玉杖子。
⑤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传说王子安乘鹤升天处。
⑥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这里泛指中国名山。
⑦秀出:拔地而起,挺秀而出。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斗宿。古代人把星区和地域对应,称为分野。春秋时庐山属于吴国,其分野属斗宿。
⑧屏风九叠:庐山胜景之一,因庐山五老峰以东因山势起伏九叠如屏风,故得名九叠云屏或屏风叠。
⑨明湖:指鄱阳湖。青黛:青黑色。
⑩金阙:指石门山。据《庐山记》,为庐山南峰,形似双阙。阙,宫门前的双柱,柱子间为孔道,故名阙。
○11银河:指三叠泉瀑布,屏风叠左石壁三层,瀑布泉顺壁石三折而下,故称三叠泉。三石梁:指三叠泉流经的地方。
○12香炉:指香炉峰,在庐山东南,其旁边有瀑布。
○13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和重叠的山峰。
○14翠影:指青翠色的山影。
○15吴天:春秋时庐山属吴国,故称此地天空为吴山。
○16大江:指长江。
○17黄云:昏暗的云色。风色:天色。
○18白波九道:九道河流,长江流到江西九江一段有九条支流,称为九派,也称九道。雪山:江水泛起的白色浪花。
○19石镜:据《太平寰宇记》中载,庐山南面悬崖上有圆石,净可照人影,故称为石镜岭。谢公:指晋人谢灵运。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中有句:“攀崖窥石镜”。
○20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砂烧成水银,炼久又还成丹砂,故称“还丹”。无世情:了却世情,得道成仙。
○21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指修炼内功,使心和神悦,从而使上中下三丹田合一,故称“琴心三叠”。
○22朝玉京:朝见天帝。玉京,玉京山。葛洪《枕中书》中说,玉京山在天中心之上,元始天尊居此,山中宫殿,均用金玉修饰。
○23“先期”二句:典出《淮南子·道应训》:卢敖邀之同游,他说:“吾与汗漫之同游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说完,纵身跳入云中。卢敖,战国时燕人,秦始皇招他为博士,派他求神仙而不反。汗漫,仙人名,《庄子》寓言人物,代表广杳不可知。九垓(gaī),指九天。太清:指太空。
李白曾受永王李璘的牵涉,而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遇赦,次年,李白从江夏来庐山写作了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美秀丽的景色,从中表达了诗人心怀旷达,对政治的淡漠,一心归隐求仙的心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主要自述了自己的不求仕途,心向山水。开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诗人以楚狂接舆自比,表达他对政治前途的失望,表示自己要像楚狂那样游历名山大山,过隐居生活。诗人用“凤歌”这个典故,深刻精确地表现了此时诗人内心的悲凉心情。“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自己拿着仙人用的绿玉手杖,在朝阳初升的时候离开黄鹤楼。不辞长途跋涉去五岳寻仙,生平就好游历名山。”诗人以很有神奇色彩的笔调,写了诗人的行程和寻仙隐居的志向,已经飘渺脱俗,很有诗意。这一部分诗人用概括性语言为整首诗拉开了序幕,接着诗人开始写游历庐山时看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庐山秀出南斗傍”到“鸟飞不到吴天长”),这里主要写了庐山和长江的奇美风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这是诗人从远处看到的庐山概貌,挺拔秀丽的庐山伸向高耸的云中,紧挨着天上的南斗星;林木葱郁,山花芳香烂漫,九叠云屏就像五彩的云霞铺展着;清澈的湖水中,山影倒映其中,波光粼粼,明媚而美丽。接着诗人详细地描写景色,“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诗人仰视到的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这四处庐山胜景。诗人看到金阙岩前两座高峰耸入云端,三石梁上的瀑布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与香炉峰瀑布遥遥相望,悬崖曲折陡峻,山峦层叠,直深入苍青色的天空。这是多么险峻秀拔的景色。接着,诗人又从宏观上总写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苍翠的山色和满天的红霞相映衬;庐山高耸,就连鸟也飞不到,一片辽阔无际。诗人在这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瑰丽秀美的景色,仿若人间仙境。
第三部分(“登高壮观天地间”到“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用雄健的力笔描绘了长江雄伟壮阔的场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人站在庐山高峰上,放眼俯瞰天地间壮阔的景象,只见茫茫长江水汹涌而下,一去不回,万里长空黄云漂浮,天色瞬息变幻无穷;波涛汹涌的九派江水奔腾,翻涌着雪山一样的白浪。诗人看着这壮阔雄伟的江景,心情也清爽舒畅。于是诗人写到“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意思我喜欢咏唱庐山的歌谣,庐山的壮美激发我的诗兴。闲来去石镜峰,照照石镜,让我心情倍觉清爽,谢灵运曾经走过的地方,现在已经长满青苔。人生变幻无常,盛事难再。诗人在感怀中,心中向往寻仙问道,希望超脱尘俗世事。
于是,诗人在第四部分(“早服还丹无世情”到“愿接卢敖游太清”),抒发了自己一心求仙,隐居山林的心志。“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早服还丹,修炼成仙,了却尘俗,过上仙人自由的生活。诗人想着想着,好像“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可见是诗人是多么渴望过上神仙一样自在无忧的生活啊。“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仿佛在和那个仙人说,我已经合和神仙约好了在九天之外相见,并愿意邀请卢敖和我共游仙境。诗人在最后用虚无缥缈的梦幻般的诗笔,结束全篇,让人不禁浮想联翩,韵味无穷。
在这首七言古诗中,诗人用如椽大笔生动而又色彩斑斓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秀丽的山河景象,在这里诗人从俯仰多重角度,从宏观到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展现出了山河的雄阔。后半部分诗人由现实转到了联想,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勾勒了仙人的奇妙的环境,唯美而梦幻,同时也是意境顿然开阔,舒畅悠远,让人心驰神往。从中体现了诗人的旷达和豪迈胸怀也掺杂了因为仕途受挫而内心悲凉或抑郁不得志等复杂感情。
后人点评
名人桂天祥:方外玄语,不拘流例。全篇开阔佚荡,冠绝古今,即使杜工部为之,未易及此,高、岑辈恐亦胁息。又襟期雄旷,辞旨慨慷,音节浏亮,无一不可。结句非素胎仙骨头,必无此诗。(《批点唐诗正声》卷八)
梦游天姥吟留别①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③。
越人语天姥④,云霓明灭或可睹⑤。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⑥。
天台四万八千丈⑦,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⑧,一夜飞度镜湖月⑨。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⑩。
谢公宿处今尚在○11,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12,身登青云梯○13。
半壁见海日○14,空中闻天鸡○15。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16,慄深林兮惊层巅○17。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8。
列缺霹雳○19,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20,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21,日月照耀金银台○22。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23,须行即骑访名山○2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
①天姥:山名,天姥山,在今在今浙江天台县、嵊县和新昌县之间,因传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歌声,故得名。传说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十六福地。吟:诗体名,是歌行体中的一种。
②海客:航于海上的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③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④越人:天姥山古时属越地,所以越人就是天姥山周围的人。
⑤云霓:云霞彩虹。古人称虹为雄,霓为雌。
⑥拔:超过。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仙霞山支脉,土色皆赤,故得名。它与天姥山相对。
⑦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姥山东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此:指天姥山。
⑧因之:据此,即据以上有关天姥山的传说。
⑨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因波平如镜,故得名。
⑩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曹娥江上游。由曹娥江进剡溪,便接近天姥山所在的嵊县。
○11谢公:指谢灵运,他曾游览天姥山,在剡溪住过,他所作的《登临海峤》诗中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
○12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木鞋。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自制一种登山鞋,鞋底下安有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世称“谢公屐”。
○13青云梯:指高耸入云的山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14半壁:半山腰。
○15天鸡:《述异记》中载:“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
○16殷(yǐn):震动。
○17慄(lì):恐惧。巅:山顶。
○18水澹澹:水波舒缓的样子。
○19列缺:闪电。霹雳:雷。
○20洞天:道家所谓的神仙居住的洞府。石扉:石门。訇(hōng)然:轰然巨响,形容声音很大。
○21青冥:青天。
○22金银台: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中载:“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3“且放”句:我暂且将白鹿放养在青山上,相要远行时就骑它去访名山大川。白鹿,传说也是仙人坐骑。梁庚肩吾《道馆诗》:“仙人白鹿上,隐士潜溪边。”
○24须行:缓缓地从容而行。
天姥山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人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从东鲁向南游历吴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诗人将梦境中的天姥山,描绘得虚幻而玄奇,恍惚莫测而意境开阔雄伟。
诗文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首先写了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的瀛洲虚幻不可求和现实中的天姥山若隐若现,如若仙境。诗人在这里以虚衬实,暗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从“天姥连天向天横”到“恍惊起而长嗟”),详细地描写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光怪陆离的景象。天姥山高耸连天,横卧云间,气势比五岳还要挺拔,像要压倒赤城仙山,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好像东南地势下陷,天台山顿时变矮了。诗人在这里用夸张手法,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天姥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诗人接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瑰丽神奇的景色,诗人北越人的话吸引住了,一心想一见天姥山,于是,诗人在夜里飞过了明净的镜湖,接着又飞到了剡溪,来到谢公曾经露宿的地方,诗人看到碧波荡漾,听见猿声啼叫。诗人在这里路程写得详细、清晰,并接丰富而生动,环境幽静而神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穿上了谢公的木屐,一步步登山石阶。“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他在攀登中,在半山腰中,看到了太阳从山海间升起,听到天鸡高唱报晓,这里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了自己的看到的和听到的山景,接着诗人突然笔调,刚刚写完早晨,就又进入了晚上的描写,千岩万壑,山花迷眼,乱石倾倚,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不知不觉就感觉到了傍晚。这中急转直下的变化,更加突出了虚幻色彩,因为梦境本来就是一个个片段之间的连接,所以有时看似很突兀,而这也正是梦境中能见到的特殊的景色,所以诗人写得也很真实。在暮色中诗人仿佛听到了熊咆龙吟,它们的声音之大能让山谷惊动,深林战栗。青云浓密想要下雨,水波舒缓被一层烟雾笼罩,这是一个多么玄幻而又幽深的意境啊。“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不仅如此,接着就是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好不玄幻而惊骇的场面啊。接着一声轰鸣,神仙洞府打开,于是诗人看到了仙境中的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天色苍青见不到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云之君”身披彩虹,驱着长风,纷纷来到。虎鼓瑟,鸾驾车,仙人多如麻,日月交辉,这是一个何等热闹繁华的仙人盛会啊。日月交辉,金银台相映,彩虹飘飞,长风飞扬,这是多么光彩耀人、辉煌灿烂的景象啊。诗人能梦见这样鲜活盛大的场面是跟李白在宫廷中生活多年和游历四方的丰富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在梦中将场景写得这样丰富饱满,而又异彩纷呈,充满浪漫气息。就在诗人陶醉在着繁盛的仙境中时,突然诗人醒了。
第三部分(“忽魂悸以魄动”到“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从梦中醒来,重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灭,让诗人嗟叹不已,没有了云霞间飘渺让人神往的仙境,只有眼前沉淀冰冷的枕席。诗人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经历中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当此时诗人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兴于山水间,来抚慰自己酸楚疲惫的心灵。诗文好似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最后,诗人又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喷然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点名了文章主题,之所以诗人向往仙境,是因为现实生活让诗人不得志,权贵争斗让诗人厌恶。这最后一句也抒发了很多怀才不遇人的心声。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想象丰富,使整首诗流光溢彩,奇幻飘逸,惊心动魄,雄迈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最后一句让人振奋,表达感情明朗、潇洒、不卑不亢。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别裁集》卷六)
南陵别儿童入京①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②,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③,余亦辞家西入秦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⑤。
【注】
①南陵别儿童入京:此诗又名《古意》。南陵,在今安徽南陵县。
②游说:指用口才说服他人。万乘:指天子。周制中有,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故后世人们用万乘代指天子。苦不早:恨不早去做。
③“会稽”句:此为一个典故,《汉书·朱买臣传》中载,西汉会稽人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以卖薪维持生计。他担束薪行且诵读,其妻亦负担相随,买臣在道中颂歌,其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买臣为会稽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
④秦:指都城长安。
⑤蓬蒿人:草莽之人。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诏李白进京,而李白心怀抱负,长时间不能入仕途发挥才能,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他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一抒自己踌躇满志的心情。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诗人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白”、“黄”这些明丽的颜色和“新”、“肥”代表生机的形容词,烘托了欢快的氛围,也表现了诗人愉快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出了诗人回家的季节。这些明丽的秋景为下文诗人抒情蓄势。
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欢快的心情。“呼童烹鸡酌白酒”,诗人招呼着儿女们烹鸡煮酒,表现了神采飞扬,想要庆祝一番的高兴心情。此时“儿女嬉笑牵人衣”,跟着诗人高兴。诗人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这样兴奋而热闹的场面。“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诗人纵饮高歌,无限欢悦,接着又酒兴大发,拔剑而舞,剑光和明月相映成辉。诗人在这两联中选用典型的几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兴奋心情。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接着诗人直接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急于见到皇上一展才华的迫切心情。“苦不早”三字,衬托了诗人欢快的心情,同时,其中也包含了诗人苦苦就盼,恨不早来的心情。“苦不早”和“著鞭跨马”都表现了诗人急迫而充满希望的心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人想到自己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今天,自然想到了曾经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朱买臣。诗人用“会稽愚妇”暗指曾经轻视他的世俗小人。将自己比作朱买臣,其中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之前越发强烈的感情喷薄而出,畅快淋漓。诗人自信满怀、踌躇满志且得意洋洋的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其中“仰天大笑”,凸显了诗人得意潇洒的神态,“岂是蓬蒿人”,凸出了诗人的自信。
这首诗诗人采用侧面烘托、正面表达或运用典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兴奋心情。同时,诗文由原来的寄情于景,委婉表达感情,到最后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一句比一句强烈,随着层层感情的积累,最后达到高潮,一吐为快。写得波澜壮阔、曲折起伏,写得真切而生动。同时,诗人对自己心里急切心情的描述,细腻传神,惟妙惟肖。
后人点评
杜甫评其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②。
岑夫子,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⑤,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
①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汉铙歌》的旧题,以宴会饮酒放歌为内容。
②会须:正当。
③岑夫子:指岑勋,李白的朋友。夫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丹丘生:元丹丘,李白的好友。生,是对平辈朋友的称呼。
④钟鼓馔玉:泛指豪门权贵的奢华生活。馔:吃喝。
⑤陈王:曹操之子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⑥径:直接。沽取:买来。
将进酒
诗人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诗人与友人岑征君在嵩山的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李白因感怀世事变化,自己功业无成而时间飞逝,于是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自己旷达不羁而自信的情怀。
诗文开篇就用了两组排比句,气势宏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就在颍阳附近经过,所以诗人远望黄河水,起大起兴的作用,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诗人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之水天上来”,表明黄河水在往下流的时候落差极大,好像从天而降,倾泻而下。而从天而降的江水汹涌奔流向东海,景象壮阔雄浑。接着诗人又写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上边江水一去不复返,势不可挡,引到这句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飞逝的感慨。这里诗人用“高堂明镜”这个事物,使诗人在镜子中照到自己白发,不由唏嘘感慨的模样跃然纸上,非常生动形象。诗人将人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凝缩在了一天的“朝”和“暮”,极言时光流逝之快。黄河之水奔腾不尽,汹涌壮阔,而人在黄河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两句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开篇就带着悲壮的感伤之情。
既然时间短促,那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感悟在人生得意时就尽情享受欢乐,不要白白浪费了这大好时光。诗人从开篇的悲伤情绪中摆脱了出来,变得豁达而豪放,诗人精选了“金樽”和“月”,虽未言酒,但饮酒之意境则生动表现出来了,非常富有诗意。从这两句开始,到“将进酒,杯莫停”,诗人越发豪放不羁。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必”字突出了他的自信。趁现在把酒高歌,虽然“千金散尽”有算得了什么呢?它终究会“还复来!”的,这一句也表现了诗人心胸之宏阔和诗人高度的自信。接着诗人写道三个人大摆宴席开怀畅饮,“烹羊宰牛”为食,饮酒“三百杯”。这是多么畅快淋漓的事情啊,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是何等的豪迈啊。诗人接着劝朋友多饮酒,杯莫停,好像那个场景就在眼前,这是诗文变得立体了,更生动了,让人如临其境。
接着诗人一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了下文诗人歌咏的内容。
“钟鼓馔玉”,代表了富贵生活,但诗人认为“不足贵”,并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事情由原来的豪放转为了激愤。酒后吐真言,诗人接着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二句也是激愤之词,诗人慨叹圣贤寂寞,其实即使写自己,自己本来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不能为世用,内心愤懑难平,希望自己长醉不醒,用酒麻醉自己。诗人说“唯有饮者留其名”,接着便举出“陈王”曹植这个例子,并化用了他《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壮情怀,但是诗人接着没有在继续吐露内心的不平,而是又回来言酒。
“主人何为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其中“五花马”、“千金裘”都是非常贵重的东西,这呼应了“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口气豪迈,自信满满。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其实,诗人李白是作客他家,却俨然是主人一般,表现了诗人豪放且快人快语,也表明了和朋友友谊深厚,不拘礼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又落到了一个“愁”自上和开篇的悲情正好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七言乐府,写得大起大落,感情丰富激昂,气度不凡。夸张和排比的灵活运用,加强了诗文的气势,也凸显了诗人的豪迈之情,同时诗文感情真挚深沉,在诗文的字里行间中都流露着诗人内心的自信、不平、豁达等等复杂感情。诗句长句和短句错落,使人读起来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节奏和谐有致,诗人内心的感受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后人点评
宋人严羽: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李杜全集》之《李太白诗集》严羽评点)
清平调词三首①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③,会向瑶台月下逢④。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⑤,云雨巫山枉断肠⑥。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⑦。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⑧,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⑨,沉香亭北倚阑杆⑩。
【注】
①清平调:乐府曲牌名,为李白所创。又作《清平调辞》。
②露华:带露水的花朵。
③群玉山:据《山海经》中载,群玉之山为西母居住的地方。
④会向:当向。瑶台:据王嘉《拾遗记》中载,昆仑山有瑶台,为西王母宫殿。
⑤红艳:红牡丹。
⑥云雨巫山:指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传说纯属虚妄。
⑦飞燕:赵飞燕。他原为宫女,因貌美,能歌善舞,为汉成帝所宠爱,后来立为皇后。
⑧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指杨贵妃。
⑨解释:消释,消解。
⑩沉香亭: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是皇帝和妃子赏花的地方。
牡丹
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园中赏牡丹,命时任翰林李白写作诗文,于是李白奉诏写下这三首诗。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开头就给人一种色彩纷呈、花团锦簇之感。这句话的意思是彩云像杨贵妃的衣衫,娇艳的牡丹像贵妃的容颜,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杨贵妃的衣衫就像漂浮的彩云,而贵妃的容颜就像牡丹花。总之,花和贵妃的容貌融合,衣裳和彩云相应,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描写牡丹的美丽,“露华”,指带露珠的牡丹花。露珠是晶莹剔透的,牡丹花是娇艳美丽的,两者融在一起,更显牡丹浓郁的美。这里诗人用风露暗喻唐玄宗的恩泽,使花容人面都倍加美丽。
诗人将笔触从现实移到了天上仙境中。诗人写“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人肯定地说,这样美丽的容颜,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琼瑶仙境中见到。诗人将贵妃完美自然地比喻成了天上仙子,一点没有谄谀之气。“若非”、“会向”突出表现了贵妃美丽的容颜让人惊叹。“玉山”、“瑶台”、“月”这些素洁淡雅的景物,更加衬托了贵妃的美丽玉一样。诗人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并将人们从现实引到了天上仙境,意境优美。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诗人在这七个字描写,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不同角度,突出了牡丹花的美丽,同时“露”字,让我们想到了含露的飘香而又红颜的牡丹,那该是多么美丽的花啊,那牡丹似的杨妃容颜又该是怎样的可人。同时,含露也有杨妃受皇帝宠信之意。“云雨巫山枉断肠”,诗人巧用楚襄王梦仙女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楚襄王和神女只能梦中相会,而杨妃被皇帝专宠,连神女都比不上她。最后一句,诗人又用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来作比,赵飞燕还用浓妆淡抹,而杨贵妃是天生花容月貌,不用修饰,就完好美丽无比。这些都极力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和高贵。诗人在这首诗中将人们带入了历史长河中。意境深远悠长。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写到杨妃受唐玄宗的极度宠爱。这里“倾国”指杨妃,牡丹和美人两相映照,交映生辉,而使君王陶醉其中,频看不厌,这两句把牡丹、杨妃、玄宗融为一体,表明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正是因为上面牡丹美丽动人,所以让君王常常欢笑,也消解了君王的恨。这里“春风”,代指君王。而最后诗人点明,皇帝和杨妃赏牡丹的地点在沉香亭北,而“倚栏杆”三字结尾,为整首诗铺上了一层怡然自得而优雅的神韵。诗人从这首诗中将人们又带回了现实,正面赞美杨妃和唐玄宗,笔力洒脱空灵。
这三首诗,用词清艳华丽,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杨贵妃的容颜和牡丹花的美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看花如见人,见人如见花,花容人面,浑然一体,完美天成。
后人点评
明人钟惺:太白《清平》三绝,一时高兴耳,其诗殊未至也。(《诗辩坻》卷三)
秋(后找)浦歌十七首(其十五)①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
①秋浦:唐代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县。
②缘:因为。似个:这样。
③秋霜:秋季里的白霜,这里形容人的白发。
天宝末年,唐玄宗统治腐败,诗人对国家局势深感担忧。而此时的李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自己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又到处受排挤,内心压抑。种种感情交杂在一起,让诗人愁肠百结,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个时期。
“白发三千丈”,开头第一句就给人描写了一个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头三千丈的白发。三千丈用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量就等于是一万米长,头发哪里有那么长的,这里诗人就是用夸张手法,由此可见,诗人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飘逸不羁。诗人起笔雄健有力,气势雄浑。
诗人紧接着写到“缘愁似个长”,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明白了诗人的用意,诗人极言白发之长,是想突出自己的愁之深刻啊,诗人的愁闷也如白发一样有三千丈,白发因愁而生,而愁绪让白发越来越长,白发和愁交织在一起,白发就代表着诗人的愁苦,而诗人的愁苦体现在这三千丈的白发上。两相照应,使“愁”的氛围更加浓重。诗人极为夸张地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愁”,极具感染力。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到这句话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是在自己照铜镜的时候,看到头上的斑斑白发才有上面的深刻感受的。诗人照着镜子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白发,自己都怀疑起自己的头发竟然这样白,一个疑问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华已逝去的手足无措之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哲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而青春已逝苦闷心情。这两句比开头两句在语气节奏上舒缓了很多,同时,感情变得凄怆。
这首五绝夸张和奇特浪漫的想象完美结合,短短二十个字,字字都凸显了诗人笔力之雄健,感情之深刻,极富感染力。让人读来,不禁为诗人悲伤,体现了一种壮烈、悲凉的情怀。因此,这首诗凸显了李白的浪漫而飘逸的诗风。
后人点评
李攀龙称李白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塞下曲六首(其一)①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
①塞下曲:本是古时边塞地方的军歌。唐朝时,多数诗人以此题写边塞题材的诗,
②折柳:指折柳曲,是乐府横吹曲,多表现在外漂泊的者内心孤苦,乐曲凄婉。
③直为:只为。斩楼兰:出自一个杀敌建功的典故,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时,西域的楼兰国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平定楼兰国,后,楼兰国又反叛朝廷,傅介子用金帛诱杀了楼兰王,再次平定了楼兰。”
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两句点名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五月”,本应是繁花似锦的盛夏,但是,李白笔下的塞外五月,却是天寒地冻。天山孤挺在塞外边疆,常年被积雪覆盖。诗人接下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边塞的寒冷之景,而是直接写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和上一句的“雪”相映衬,烘托了边地的寒冷艰苦,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有丝波动。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不知道谁又吹起了凄婉的折柳曲,接着诗人写道折柳相送的场面在边塞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只能从笛声中回味。诗人借折柳曲进一步渲染了边塞凄清苍凉的气氛。这两句话一句叙述议论,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接着诗人从苍凉的气氛中转移出来,开始写军中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写白天在军乐雷鸣中和敌人交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睡。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呼应,概括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语气活跃雄健。“随”字体现了士卒们作战严守纪律,阵容整齐。接着一个“抱”字,生动地刻画了夜间士卒们警惕防备的状态。这两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饱满的作战状态,为最后诗人的抒情蓄势。
最后写的是士卒们的抱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诗人引用了斩楼兰的典故,表现了边塞将士们不怕牺牲,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征战疆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和“愿”语气肯定且强烈,集中突出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内心的豪情壮志就在这两句话中喷涌而出,让人畅快淋漓,豪迈之气笼罩全诗。
这首五律充分语言平时无话,气韵浑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苍凉的边塞大地和后半部分战士们英勇斗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条件再恶劣,战士们依然满腔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昂扬的斗志。
后人点评
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③。
【注】
①之:去。广陵:即江苏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在当时诗坛极富盛名,李白对他非常敬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西,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故称。
③天际:天边。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故乡四川沿江而下,游历各地,在襄阳时,他拜访了隐居鹿门山庄中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遂成为至交。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听到孟浩然要去广陵的消息,于是,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了扬州,李白亲自到江边送别,看着朋友帆船远去,心中有所感怀,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其中少了凄凉惜别等情绪,也没有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朋友深切的关怀。这首诗的离别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当时刚刚离开四川时间不长,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李白对向往扬州,认为去那里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诗人心中没有悲痛欲绝,反倒,认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点明了诗人和孟浩然分别的地点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单明了。“烟花”二字,既点明了分别的季节是在烟花三月,同时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春风和煦,花儿争芳斗艳的绚烂场景,烘托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也暗含对扬州的向往。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凝练精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到诗人远望朋友行船远去的场景,虽然孟浩然的行船已经走了很远了并逐渐看不见了,但是,诗人始终站立在江边远望着朋友。“孤帆远影”终于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深情。但是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看着长江水好像在天际间奔流,诗人内心也当是像滔滔江水一样内心,新潮澎湃,一时无法平静。诗人望着苍茫的长江水,内心有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含对扬州的向往。诗人笔下的长江景色旷远辽阔,意境宏阔,充满了诗意。
这首七绝意蕴深远,语言唯美,充满诗情画意。
后人点评
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⑤。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鸣⑦。
【注】
①郭:古人在城外修建的一种外墙。内城称城,外城称郭。
②白水:明澈的水。
③一:语气助词,加强语气。为别:作别。
④孤蓬,随风漂浮不定的蓬草。这里诗人用“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
⑤落日:落日依山缓缓而下,比喻于朋友的惜别之情。
⑥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⑦萧萧:马的鸣叫声。班马: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
送友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诗文如画般地再现了送别那一动人场景,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青山横亘城外的北边,清澈的河水恋恋不舍地环绕东城。在这多彩而秀丽的风景中,蕴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整两句直接抒发作者心情。在此地一别,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他乡的深切关怀。诗人用笔自然如行云流水,意境辽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比作朋友和自己,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天空中浮动的白云,漂移不定,就像朋友一样到处漂游;而那即将隐落大地的夕阳,不忍离去,正像我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这景中有朋友和我的影子,我和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就像是这云和日一样,物我交织在一起,情景融合一处,浑然天成,将那种别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悠远绵长。这两句对仗工整,感情饱满,感情真挚感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诗人“挥手”的那一刻,“萧萧班马鸣”,“萧萧”句是诗人引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的典故,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离别的马儿好像也不肯离去,也不断嘶鸣,而在这个辽阔寂静的傍晚,它的萧萧鸣声显得那样的孤独,充满了不舍深情。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开阔,不舍之情写得豪放,将自己的不舍之情融于辽阔而寂静的自然中。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忱,率直乐观,没有凄婉之感,别具一格。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唐诗别裁集》卷十)
听蜀僧濬弹琴①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③,如听万壑松④。
客心洗流水⑤,馀响入霜钟⑥。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濬:蜀僧法名。
②绿绮:古代著名的琴名。《文选》注引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③挥手:指弹琴。
④万壑松:千万山谷间的松涛声。客心:佛家语,指俗尘之心。
⑤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的琴中意,时而志在高山,时而志在流水,伯牙认为他是自己的知音。
⑥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中载:“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
听蜀僧濬弹琴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的一位和尚弹琴的过程,诗中描写了诗人听琴时的感受,体现了琴声的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和尚的仰慕和对家乡的思念。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开篇两句介绍了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故乡四川。僧人能抱着“绿绮”名琴,也暗示了僧人有高超的琴技,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的钦慕之情。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主要写了僧人弹琴,僧人随手一挥,抚琴弄弦,边传出了优美的琴声,那声音好像是万千山谷中传来的阵阵松涛声,声势宏大而清幽。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和霜钟两个典故,表明了诗人能通晓僧人的音乐,两人算是知音,诗人听着僧人弹奏的悠扬琴声,自己也从中受到了洗礼,心旷神怡,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诗人将这种感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琴声和秋天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秋云也似乎暗淡了下来,诗人通过云景反衬了弹琴者琴乐美妙迷人。
全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利畅达。主要侧重于听琴的感觉描写,通过用典、反衬等手法对听乐时的感受刻画得细腻到位。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真景而运以逸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所谓神往。(《李杜诗纬·李集》卷三)
望庐山瀑布①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
【注】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香炉:山名,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其形状像香炉并且山上常烟云笼罩故得名。
②紫烟:指日光照射下使云雾呈现出紫色。
③银河:又称天河。古人将银河系形成的带状星群成为银河。九天: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这里指很高的天空。
庐山飞瀑
这首五绝,描绘了瑰丽气壮的庐山瀑布景,诗人夸张而浪漫主义色彩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照香炉生紫烟”,拔地而起的香炉峰周围升起袅袅白烟,缭绕在青山之间,阳光照射现出一片紫色的云霞。诗人描绘了一幅唯美神秘的香炉峰景色,为写庐山瀑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背景环境。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从这第二句开始写庐山瀑布,“遥望”说明诗人在远处看瀑布的概貌,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看到瀑布就像一条白丝带挂在了山川间。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远景中瀑布的形象。其中,“挂”字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同时,诗人细致地将瀑布形象精练地写出来,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瀑布奔流直下的动态美,“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倾泻而下,水花四散的景象,将瀑布写得充满飘逸的美。“直下”二字,突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同时也体现了水流顺势急下,汹涌不可挡的强大力量,仿佛那滔滔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拍击石岸的声音就在耳边,那泛起的白浪清晰可见,意境壮阔。
这样还不足以形容庐山瀑布的奇美,诗文最后写“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现实中的瀑布比作了九天之上的银河,立时,意境上了一个层次,变得旷远超俗。而诗人知道这不是真的,所以用“疑是”二字,好像诗人在俗间找不到更好的东西来比喻这美丽的庐山瀑布了,可能只有天上的景才能和庐山瀑布相配了吧。这个“疑”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
这首七言绝句,充分发挥了诗人丰富而飘逸的想象力,将庐山瀑布写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实,虽然只是写一景,但是诗人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瀑布写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让人深刻印象。
后人点评
杜甫评李白诗:笔落惊飞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
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④,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
①天门山:山名,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岸山名博望山,西岸山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状若天门,故得名。
②楚江:指流经湖北宜昌到安徽芜湖的一段长江。因此地属于古楚,故诗人称此段江为楚江。
③回:改变方向。
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出:挺立。
望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仅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
“天门中断楚江开”,主要描写了浩瀚楚江水从天门奔涌而去的雄阔景象。诗人没有直接说楚江两岸的高山怎样险峻,而是用了一个奇妙的想象,好像是天门山原来是个整体,后来被楚江水从中间冲开。仿佛那江水拍击山石,高大的山川横亘江上的景象就在眼前,景象宏伟壮观。诗人赋予了楚江水坚毅的气质,非常形象,意境开阔。这里表现了江水的浩大。
“碧水东流至此回”,着重写夹江而立的天门山阻挡水势,形成水流回旋的景象。汹涌的楚江经过狭窄的天门山时,自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白浪翻飞的壮观景象。这里诗人借水势回旋衬出了山的雄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精选一轮红日、两岸青山、白帆这些色彩明丽、层次清晰的意象,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乘舟而上,越来越接近天门山,这是楚江两岸的这两座大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于是,这种“相对出”的感觉就出来了。“出”字真切地在现了行舟中看到天门山的独特感受,同时这个字充满动感,好像天门山在欢迎诗人一样,暗含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后人点评
王安石评其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行路难三首(其一)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行路难:乐府《杂而歌辞》的旧题,内容多为表达世事艰难或离别时的悲伤。
②樽:古代盛酒的器皿。斗十千:一斗值十千。形容酒价较贵。
③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④闲来垂钓:传说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长期垂钓。
⑤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诗文用闲来钓鱼和乘舟梦日边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⑥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抱负。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遇到。
行路难
《行路难》大约是诗人在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是所作,李白写《行路难》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愁苦和对政治昏暗,仕途不顺的愤怒感情。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写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盛情款待诗人的宴会上的场景。朋友“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极力描写了朋友不惜金钱,大摆宴席。表明了朋友对诗人的深厚情谊。但是诗人内心愁苦抑郁,无心饮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为内心抑郁、激荡的心情。诗人在拔剑四顾,却看到的茫茫然一片,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愁闷,痛苦啊。
接着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到“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诗人在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比喻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而诗人当时被赐金放还不就是如遇冰川和雪山一样吗,自己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政治仕途坎坷不平。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消沉下去,接着诗人想到了姜太公和伊尹两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也曾一度不能困境,但是最终还是登上仕途,成就了一番伟业,所以,这样诗人信心倍增。
虽然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给了李白很大的信心,但是当他想到现实的时候,又再次感慨,并茫然一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世事艰难,有多少崎岖之路啊,这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但是,诗人总是乐观而自信的。最后他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路途坎坷不平,但仍会有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的时候的,感情豪迈,慷慨激昂。
这首七言乐府形象地刻画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宴会上从内心彷徨气馁,到最后重新回到自信的情感挣扎过程。感情的激荡起伏,不断变化。在这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中,既显示了当时政治黑暗,诗人因此失落失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抑郁和不平,在最后突出诗人的自信、倔强和勇敢追去理想的执着精神。
后人点评
明人朱谏:赋也。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相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李诗选注》卷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
①宣州:在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谢北楼,在陵阳山上,南齐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校(jiào)书:官名,即校书郎,负责朝廷图书的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hān)高楼:在高楼畅饮。
③蓬莱文章:海中神山蓬莱,据传藏有幽经秘籍。这里用此指代李云所在的秘书省。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所作诗风骨苍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④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小谢、大谢。这里诗人以小谢自比。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秀飘逸。
⑤逸兴(xīng):飘逸放达的兴致,多指游山玩水之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⑥览:通“揽”,摘取。
⑦散发:不束冠,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安逸闲适,也有不受冠冕拘束的意思,因此隐身为弃官归隐。
李白被赐金还乡后,心中抑郁,游历四方,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来到宣州,这时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因为二写这这首诗表示送别,诗人借此也一抒内心的愤懑不平,也表达诗人对光明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人开篇两句和离别没有一点联系,而是诗人一吐为快的牢骚之辞。因为诗人当时内心苦闷,所以,见到族叔内心在朝廷中抑郁不得志,受奸臣诬陷的激愤和常年客居他乡的辛酸全发泄出来了。开头突兀但更显诗人和族叔的感情之深厚,没有任何顾忌和避讳。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在秋风中看秋雁北飞,这自然的景色,让诗人心中的郁闷心情顿时好转,诗人精神重新振奋,要与朋友在酣饮高楼,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潇洒飘逸、豪情豁达的性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两句主要写了两人在高楼上饮酒饯别中,诗人称赞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而诗人自比谢眺,说自己的诗文清新秀丽。这两句既体现了两人都是饱学之才,有共同的志趣,同时诗人自比也流露出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人志气壮怀,可以共同揽日月了,“览”字极富张力和表现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远大的胸怀抱负。
突然之间诗人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又愁上心头。这里诗人用极为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内心苦闷,就像是抽刀断水,水依然流动一样绵绵不绝,即使用酒消愁,也没有用,反倒使内心的愁苦更深了一层。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诗人写到人生在世不如意,那就去游历四方,逍遥弄扁舟吧,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想要逃避现实的想法。
这首七言古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感情抑扬有秩。都表现了诗人对昏暗政治的不满和逃避。但整体感情色彩上,哀而不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豪迈放达的气概。
后人点评
明人周珽:厌世多艰,兴思远引,韵清气秀,蓬蓬起东海,蓬蓬起西海。异质快才,自足横绝一世。(《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十九)
夜泊牛渚怀古①
李白
牛渚西江夜②,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zhǔ):山名,即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此题题下原注,此地是谢尚闻袁弘《咏史》处。
②西江:自南京到江西这一段长江被称为西江,牛渚也在此段内。
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当时他任左卫将军,镇守牛渚,于秋夜泛舟江上赏月,恰闻袁宏在诵己作的《咏史》诗,谢尚甚为喜欢,于是,邀他前来交谈,直到天明。
夜泊牛渚怀古14
这首诗诗人通过在牛渚泛舟,回忆谢尚遇袁宏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直入主题,点明了诗人夜泊牛渚。诗人眼望天空澄澈碧蓝,没有一丝云彩。我们可以想象,天空和长江水连在一起,一个空旷而辽远的江边夜景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诗人泛舟江上,远望秋月,不禁想到了东晋时也曾在这里泛舟的谢尚,他在这里听到了袁宏歌咏之词,非常欣赏,于是邀请袁宏谈话,他们之间快乐的交流直到天亮才结束,因此,袁宏时来运转,有了做官展抱负的机会,袁宏能遇到赏识他的人,而诗人想到自己的不为人赏识的经历,不禁很感慨。一个“空忆”暗示了这种回忆注定没有结果或回应的。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自叹道,我也能歌善咏,可是,谁能听到我的声音呢?表达了诗人没有遇到赏识他的知音,而内心悲凉的感情,同时,其中也包含点愤懑不平之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最后诗人又以写景结束全篇,他想象自己明天挂上船帆离去时的情景,当是枫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一片萧条寂寞,秋叶秋声,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而寂寞冷清的心情。
这首五律内容简单明快,但诗人烘托的意境旷远辽阔另有一种神韵。感情含蓄,语言自然,风格清新明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悠远绵长。诗中诗人特有的清新飘逸之感依然如故。
后人点评
王琦注引赵宧光评:此篇“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①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②。
月既不解饮③,影徒随我身④。
暂伴月将影⑤,行乐须及春⑥。
我歌月徘徊⑦,我舞影零乱⑧。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⑨,相期邈云汉⑩。
【注】
①酌(zhuó):饮酒。
②对:朝着。三人:指月亮、诗人和诗人自己的身影。
③既:本。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④徒:徒然,空。
⑤暂:暂且。伴:伴随。将:和。
⑥及春:趁着春天大好时光。这里诗人将春暗喻大好青春年华。
⑦月徘徊:月亮因为我歌而游移不定。徘徊:来回移动。
⑧影零乱:因诗人起舞而使身影纷乱。
⑨无情游:超然世外、忘却世情的交游。
⑩相期:相互约定。邈(miǎo):遥远。云汉:银河。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这首诗大概写于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诗人写道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的诗人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醒时和明月、影子欢娱,非常快乐。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来的时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四句中,诗人与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情的月亮和影子在这里却变得满含神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真诚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结无情游,约定在银河相见。诗人不忍和它们分离,于是诗人想到这个“无情游”,无情游就是忘掉世间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诗人就永远和月亮、身影不再分离了。诗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银河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这是何等的自由、逍遥啊。
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却更衬托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倍感凄凉。诗人的境况或寂寞或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早发白帝城
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随后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写诗人在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离开。“彩云间”三字,既体现了白帝城的地势高,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愉快舒畅的心情。
正因为白帝城地势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诗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说。这里“千里”空间之远和“一日”时间之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无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诗人遇赦,可想而知,诗人行舟江上当是倍感神清气爽。“还”也暗含了诗人归心似箭,心情舒畅之感。
接着诗人写到了在行舟的情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这里“啼不住”表明两岸辕啼不断,但是,如果船行缓慢,那么辕啼声应该是悠长,那么,这里猿啼不断就侧面衬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个“轻”字,不仅表现的是船行轻快,也体现了诗人历尽艰辛,现在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这首七绝诗风格轻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满动感,流畅飘逸。感情饱满充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历尽艰辛后的轻松快感。
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三)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①。
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安可仰⑤,徒此揖清芬⑥。
【注】
①风流:古人常用风流赞美文人文采好,善词章,且风度翩翩。
②红颜:指青年时。轩冕:指车子和冠,都是官员使用的东西,所以,它代指官爵。
③醉月:月下醉饮。中(zhòng)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典出《三国志?魏?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④迷花:指陶醉于鲜花美景中。事君:侍奉皇帝。
⑤高山:表示孟浩然品高洁,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⑥揖清芬:向高洁的品格致敬。
赠孟浩然
这首诗大概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727—736),这时他常来往于襄汉,期间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人在拜访孟浩然时,正遇孟浩然出游,诗人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孟浩然的敬仰,表现了两人志趣相投而未能见面的遗憾。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直抒胸臆表达,立场鲜明,自然飘逸,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一个“爱”字统摄整首诗,称为诗文抒情的线索。“风流”二字概写孟浩然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孟浩然倜傥超然的风姿,同时引起下边两句诗人对孟浩然倜傥风姿的详细描绘。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两句主要写孟浩然辞官不就,归隐白首。“卧松云”,形象地勾勒一位归隐山林,醉心山水,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孟浩然能摒弃高官厚禄而一心归隐,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操。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两句写了孟浩然隐居生活,孟浩然醉心月下畅饮的闲适逍遥生活,沉醉自然,流连忘返,不愿侍奉君主,表现了孟浩然的高雅情趣,不为俗世摧眉折腰。这里先说隐居,再说不事君,和第二联先弃官,后说“我松林”真好是正反结合,笔法成熟灵活。
最后一联诗人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情操比作高山的巍峨,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写道“安可仰”,写到只能在此对您高洁的德行表示仰慕,其中也暗含了诗人没有遇见孟浩然而内心的些许遗憾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自然有种古朴神韵,鲜明地描画了孟浩然飘逸脱俗的形象。诗文首尾抒情,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对孟浩然的爱戴、敬仰。文章行云流水,感情率真自然。
后人点评
元人方回: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忽变化。而此一律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乃工夫缜密如此,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
赠汪伦①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汪伦: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迁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
②踏歌: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即一边唱歌,一边脚踏地打着节拍。这是在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歌唱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赠汪伦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出发,去泾县桃花潭游玩,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常酿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临走时,他又亲自送行,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诗赠别,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主要叙述了诗人即将离开桃花潭。诗人首句挥笔而就,语言自然洒脱。就在诗人要上船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诗人没有见到其人先听到了热情的歌声就知道是汪伦来送行了,其中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句写得自然随和,体现了两人都是不拘礼节,潇洒自如,放荡不羁的人。诗人和汪伦是在踏歌声中离别的,突出了两人不拘泥儿女情长的豪迈气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这两句诗人直接赞美汪伦,写得情深意重,感情浓厚。诗人将对汪伦的情谊和桃花潭水作比较,诗中写到桃花潭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这个鲜明生动的比较,将整首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诗人语言浅近如口语,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情谊,感人至深。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抒胸臆,自然真率,也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这首七绝,语言朴素平淡,娓娓道来,自然流畅,而表达感情真挚深厚,能将这样深沉的感情凝于平淡之中,是极难得的,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深的作诗能力。
后人点评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子夜吴歌①
李白
长安一片月②,万户捣衣声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④。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⑤?
【注】
①子夜吴歌:南朝乐府,属《清商曲辞》,据传为东晋一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因为吴声歌曲,故称子夜吴歌。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②长安:指唐朝都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市。月:月光。
③捣衣:古人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打。
④玉关:玉门关。情:这里指对征服的思念之情。
⑤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子夜吴歌
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为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对征人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以景开篇,描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妇女赶制衣服的忙碌场景。“一片月”,表明月光朗照。一片皎洁的月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趁着这月光,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忙着为征人赶制冬衣,诗人联想到妇女们一边捣衣一边思念在外远征的丈夫,因而,这砧砧捣衣声包含了多少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啊。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承接上文直接抒情,在这明月朗照的秋夜,秋风吹拂着,但这清风也吹不掉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吹不尽”,突出了思妇绵长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使其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绵长深远。秋月、秋声和秋风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没有一句见思妇,但思妇内心绵绵思愁全包含在了这景中。情景相融,更烘托了思妇的“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出了思妇们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我的丈夫停止远征呢?这是多么深沉的一问,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饱含了思妇们对和平的渴望。而以问句结尾,给人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本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停止战争的渴望,而是巧妙地借千万思妇之口表达这一心愿,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心灵震撼,说服力更强。
后人点评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中评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