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全集-南山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山经》是《山经》部分的开始。《山经》部分的内容写实较多,所记述的山川河流、物产、动植物,虽然有很多我们也不知其详,但是相当一部分现在仍有,或从其他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和线索。

    《南山经》主要包括三大山系,重点记述这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珍禽怪兽,以及各大山系的山神祭祀等情况。三大山系共有大小四十座山脉,蜿蜒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在第一山系中,鹊山上有神草祝余,人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杻阳山上有怪兽鹿蜀,它会吟唱;柢山上有神鱼鯥鱼,它长着翅膀,人吃了它可以预防疾病;青丘山上有神鸟叫灌灌,人们佩带它就不会受蛊惑。

    在第二山系中,长右山上有形似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的野兽长右,它的出现预示这个地方会发生大水灾;尧光山中有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的野兽猾褢,哪个地方出现猾褢,哪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在第三山系中,丹穴山上有凤凰,它是吉祥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将会太平安定;仑者山上有神树白■,人吃了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消除疲劳。

    从上面所述神奇的动植物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远古的先民们开始利用大自然,利用这些物种,更好地生活。

    南山经

    导读

    《南山经》是“南山一经”或“南山首经”的简称,下面还有《南次二经》、《南次三经》。《南山经》主要介绍■山、招摇山、堂庭山、猨翼山、杻阳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对于《五臧山经》部分,我们参考清吕调阳关于地理空间定位的解释,从理论上讲,我们无法对他的说法逐个进行考究,但是他的《五藏山经传》是一部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著作。晚清时的地名和现在或有不同,但是大部分还是一致或相近的,查实并不是太难。作这样的解释,就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山 招摇山

    南山经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④,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 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疾⑨。

    注释

    ①■(què)山:古鹊字。鹊山,据清吕调阳《五藏山经传》卷一:“即达穆楚克山,雅鲁藏布所源也。雅鲁藏布即赤水,其源有池斜锐,水自东北流出,会池北一源,象■仰地张喙之形,故山得名焉。”

    ②金玉:金,古代泛指五金或金属矿石;玉,有光泽的美玉。类似的很多词在古今都很常用,但往往所指的东西并不一样。

    ③华,同“花”。

    ④榖(gǔ),桑科植物,又可以称为构或楮,古代用其树皮造纸。

    ⑤禺(yú),兽名,形似猕猴,赤目长尾,后人常猜测为猿类动物。《五藏山经传》卷一:“禺,狒狒也。一名蒙颂,一名枭阳。”

    ⑥狌狌(shēng),一种人面兽,也有的说就是猩猩。

    ⑦丽■(jǐ)之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有色梅河二源西北流而合,即丽旨之水。”

    ⑧育沛,水中生长的一种植物的名称。

    ⑨瘕(jiǎ)疾:指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古代说法不一,大都指腹中结块。

    译文

    《南山经》所描述的南部山系的第一组山叫鹊山。鹊山组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盛产桂树,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长有一种草,样子很像韭菜,开着青色的花朵,这种草的名字叫祝余,人们如果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中长有一种树木,它的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能开出光彩四射的花,这种树的名字叫迷穀,人们将这种树开的花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长得很像猿猴却有着一对白色的耳朵,它有时伏地爬行,有时像人一样站立行走,这种野兽的名字叫狌狌,人们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飞快。从这座山流出一条河,这条河叫丽■,丽■水向西注入大海,水中有种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们如果佩带这种东西在身上就不会生寄生虫病。

    堂庭山 猨翼山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①之山,多棪②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③,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堂庭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在今姜白穆庙之南,有隆列河自西来受,北偏西一水东迳庙南平流百五十里,屈而北少东,注赤水,象堂庭也。”

    ②棪(yǎn),木名,一种说是乔木,果实像海棠果,熟了可以吃;一种说就是现在的苹果。

    ③蝮虫,古代的一种毒蛇,也叫反鼻虫。郭璞注:“蝮虫,色如绶纹,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

    译文

    从招摇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还有很多白色的猿猴,盛产水晶,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

    从堂庭山再往东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猨翼山,这座山上有许多怪兽,水中有很多罕见怪异的鱼,这里盛产白玉,水中有很多蝮虫和怪异的蛇,山上有很多奇怪的树木,这座山险峻不可以随便上。

    杻阳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①之山,其阳②多赤金,其阴多白金③。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怪水⑥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⑦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⑧,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⑨。

    注释

    ① 杻(niǔ)阳,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杻当作丑,羞也。丑阳之山,今郭拉岭也,以居怪水之阳,故名丑阳。”

    ② 阳,山南水北为阳。又,山北水南为阴。

    ③ 白金,指银矿石。

    ④ 谣,古代不用乐器伴奏的清唱叫“谣”。

    ⑤ 鹿蜀,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⑥ 怪水,《五藏山经传》卷一:“今佳隆鲁河,出山之西南,东北流会翁楚河。象穿窬,故曰怪。又象淫者,故曰丑。”

    ⑦ 虺(huǐ),一种有毒的蛇。

    ⑧ 判木,劈木。

    ⑨ 为底,为是治疗的意思,“底”通“胝”,指手掌或脚底的厚茧。为底,意思是可以医治厚茧。

    译文

    从猨翼山再往东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杻阳山。山的南面盛产金属矿物,山的北面盛产白银。山中有一种身形像马的野兽,它的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虎斑,而尾巴是赤红色的,它鸣叫起来声音很动听,如同人在唱歌,这种野兽叫鹿蜀,人们如果穿戴它的毛皮,对他们的子孙很有好处。还有奇怪的溪水从这座山流出,向东流入宪翼水。溪中有许多玄龟,这种玄龟的样子与普通的龟没什么区别,但是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它的叫声像是劈木发出的响声。人们如果佩带它不但能使耳朵聪慧,而且还可以治疗脚上的老茧。

    柢 山

    又东三百里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②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③,冬死而夏生④,食之无肿疾。

    注释

    ①柢(dǐ)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蓬楚藏布东源所出曰瓜查岭,盖即柢山。柢通觝,水形象兽角也。”

    ②魼(xiě),鱼胁,就是鱼的肋骨部位。

    ③鯥(lù),传说中的一种鱼。

    ④冬死而夏生,指动物的冬眠现象。

    ■

    译文

    从杻阳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柢山。山中有很多溪水,却没有花草树木,光秃秃的。水中有一种鱼,形状像牛,还能在山坡中栖息,长着蛇一样的尾巴,还长有一对翅膀,它的声音像犁牛吼叫一样,它的名字叫鯥。它冬天休眠,夏天又重新苏醒过来。人们如果吃了这种鱼就可以防治痈疽疾病。

    亶爰山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②,其名曰类,自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释

    ①亶爰(dǎn yuán)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拜的城南有牙穆鲁克池,广二百三十馀里,周七八百里,中有三山,一名米纳巴,一名鸦博士,一名桑里。山下溪流甚多,时白时黑,或成五采,池水周绕不流,亦不涸,即亶爰之山也。”

    ②髦(máo),动物颈上的毛发,下垂到眉。

    ③自为牝牡(pìn mǔ),指雌雄同体,自己和自己交配就可以繁衍后代。这里所说的类,和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很相似,但并非雌雄同体。牝,(鸟兽等)雌性的;牡,(鸟兽等)雄性的。

    译文

    从柢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亶爰山。山上水流很多,但没有花草树木,光秃荒芜。山势险峻,人不可以随便上去。山上有种奇特的野兽,它的形体像野猫却长有人一样的毛发,它的名字叫类。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器官,可以自行交配。人们如果吃了这种野兽的肉就不会产生妒忌之心。

    基 山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②,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③,食之无卧④。

    ■

    注释

    ①基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基当作箕。山即努金刚藏山,有水东北会龙前河入赤水,西对林奔城,西南小水形如箕也。”

    ②猼訑(bó shī),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③■■(chǎng fú),传说中的一种鸟。

    ④无卧,不睡下,不用睡眠的意思。

    译文

    从亶爰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基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的北面有许多怪木。山上有一种怪兽,它的身形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还长在背上,这种怪兽叫猼訑,人们要是佩带它就会大胆无畏。山上还有一种鸟,它的形状跟鸡很相似,却长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这种鸟叫■■,人们要是吃了它的肉就会精力充沛,还可以不用睡觉。

    青丘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③,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④,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⑤。

    注释

    ①青丘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青丘在藏地日喀则城之西南四百馀里,萨布楚河所出之卓尔木山也。萨布水象人跂足窥井,故名青丘。”

    ②青雘(hù),就是丹青,是一种很好看的颜色,可以用来制作涂料和染料。

    ③鸠,指斑鸠,一种体形像鸽子的鸟。

    ④赤鱬(rú),指娃娃鱼,属两栖动物,四只脚,长尾巴,会上树。以下《西山经》、《中山经》也有叙述。

    ⑤疥(jiè),指疥疮。

    译文

    从基山再往东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青丘山。山的南面盛产玉石,山的北面盛产青雘。山中有一种怪兽,它的形状与狐狸很相似,却长着九条尾巴,它的声音与婴儿啼哭一样,这种野兽会吃人。人们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避邪防妖。山中还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斑鸠,它啼叫起来像是人们在相互呵斥,这种鸟的名字叫灌灌,人们如果佩带这种鸟的羽毛就不会受蛊惑。英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即翼泽。水中有很多赤鱬鱼,这种鱼的形体与普通鱼一样,但是长着人的面孔。它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在叫,人们如果吃了这种鱼肉就不会生疥疮。

    箕尾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④,其中多白玉。

    注释

    ①箕尾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箕尾,箕山之尾也,山在今拜的城西南。”

    ②踆(cún),通“蹲”,蹲居。

    ③汸(fāng),《五藏山经传》卷一:“有龙前河西南流会努金刚山水,北注赤水,其形长方,故名汸。”

    ④淯(yǔ),与蠡古音相近,《五藏山经传》卷一:“努金刚水形圆,似孕妇腹,故名淯。”

    译文

    从青丘山再往东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东海中。山中有很多沙石。汸水从这座山流出,向南一直注入淯水,汸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

    总 观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①用一璋玉瘗②,糈③用稌④米,一璧,稻米,白菅⑤为席⑥。

    注释

    ①毛,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有毛的牲畜,如猪、羊、牛、马、鸡等。下文有“毛用一鸡”、“毛用一犬”等说明用哪一种牲畜。

    ②璋,玉器名,状如半圭。瘗(yì),埋,埋葬。

    ③糈(xǔ),祭祀用的精米。

    ④稌(tú)米,稻米,粳米。

    ⑤白菅(jiān),茅草的一种,叶片细长,很坚韧,可以用来制作扫帚。

    ⑥席,郝懿行注:“席者,藉以依神。”也就是降神所用的席子。

    译文

    纵观南山第一山系鹊山,从招摇山到箕尾山,一共十座山,二千九百五十里。这些山的山神都长着鸟的身子龙的脑袋。人们祭祀的礼仪是:将祭祀的牲畜和璋玉一起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米是稻米,还用一块璧玉和稻米作贡品,供奉山神的坐席是用茅草编织的席子。

    南次二经

    导读

    《南次二经》主要介绍柜山、长右山、尧光山、羽山、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成山、会稽山、夷山、仆勾山、咸阴山、洵山、虖勺山、区吴山、鹿吴山、漆吴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柜 山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①,西临流黄②,北望③诸■④,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⑤,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⑥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⑦而人手,其音如痺⑧,其名曰鴸⑨,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⑩。

    注释

    ①柜(jǔ)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柜山,拉撒诏东北之央噶拉岭也。柜同巨,准器,盛水者也。岭东之噶尔招木伦江形方,似之。”

    ②流黄,《五藏山经传》卷一:“流黄,泽名,即腾格里海。东西长二百八十里,南北广百四十五里,在拉撒西北三百二十里,所谓流黄辛氏之国者也。”

    ③望,《山海经》中经常用这词,常用于介绍与某山相毗邻的山,非常形象,但是现代汉语不是很常用,所以都译作某面是某山。

    ④诸■(pí),古代山名,也是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凡群水潴泽曰诸■……此之诸■谓喀拉诸池黑水上源也。”

    ⑤距,雄鸡、野鸡等的腿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这里指鸡足。

    ⑥县:地方行政区的一级。这里泛指某一片地方。

    ⑦鸱(chī),也就是鹞鹰,一种异常凶猛的飞禽。

    ⑧痺(bì),类似鹌鹑的一种鸟。

    ⑨鴸,古代神话传说鴸是帝尧的儿子丹朱所变成的鸟。帝尧把天下传给舜,丹朱不服气,于是与三苗国的人联合起兵造反,被帝尧打败。丹朱非常羞愧,就投海自尽,死后变成鴸鸟。

    ⑩放士,被放逐的人。

    译文

    《南次二经》所记述的是南部山系的第二组山脉,排在首位的山叫柜山,柜山西临流黄辛氏国,向北可以看到诸■山,向东可以看到长右山。英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南流入赤水。英水中有很多白色的玉石,还有很多粟粒般大小的丹砂。柜山中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小猪,却长着一双鸡爪子,叫声如同狗叫,它的名字叫狸力,它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要加强治水工程。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的声音如同痺鸣,它的名字叫鴸,它的叫声就好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它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有很多的文士被放逐。

    长右山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①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②,见则郡县大水。

    注释

    ①禺,长尾猴。

    ②吟,人呻吟时发出的声音。

    译文

    从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长右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溪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名字叫长右,它的叫声像人在呻吟,这种野兽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将发生水灾。

    尧光山〓羽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④。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⑤,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注释

    ①尧光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尧光之山在今池州建德县西南,香口河所出也,东北有尧城镇,盖取山为名。”

    ②彘鬣(zhì liè),猪身上又长又硬的毛。彘,野猪。古代称野猪为彘,家猪为豕,不过时常也有混称。鬣,兽类颈毛。

    ③猾褢(huái),传说中一种身形像人的怪兽。

    ④繇,通“徭”,劳役。

    ⑤羽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羽山在闽福宁府寿宁县北,俗呼岭头,三水南下合流注海如羽。”

    译文

    从长右山再往东三百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尧光山。山的南面盛产玉石,山的北面盛产金属矿物。山中有一种野兽,身形像人却长着猪一样的鬣毛,居住在洞穴中,冬季还要冬眠,它的名字叫猾褢。它的叫声与砍木头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哪个地方出现这种怪兽,哪里就将有繁重的徭役。

    从尧光山再往东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羽山,山下有很多水流,山上雨水很多,这里没有花草树木,却有很多蝮蛇。

    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②,北望具区③,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④。

    注释

    ①句余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句余之山,闽海两矶岸也,在福州罗源县东,其北似句,其南似余。馀,食已而噍也。”句同勾,即钩;噍同嚼。

    ②浮玉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浮玉,中天目山也。”

    ③具区,现江苏省境内的太湖。

    ④鮆(cǐ)鱼,即鲚鱼,这种鱼头长而狭薄,大的能长一尺多。

    译文

    从羽山再往东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瞿父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却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

    从瞿父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句余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却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

    从句余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浮玉山。从这座山顶向北可以看见太湖,向东可以看见诸■水。山中有一种野兽,身形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叫声如同狗叫,它的名字叫彘,这种野兽会吃人。苕水是从浮玉山的北坡流出,向北流向太湖。苕水中有许多鮆鱼。

    成 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坛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④,其中多黄金。

    注释

    ①成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成山,今衢州开化县北之马金岭。”

    ②坛,土台,用于祭祀的坛称祭坛。郭璞注:“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意谓此山外形层次分明,犹如人工堆叠而成,“成山”的命名取“重山”或“层山”的意思。

    ③■(shǐ)水,古水名。吕调阳校作“闲水”。《五藏山经传》卷一:“闲水,金溪水也。闲,厩门也,防马外逸,每启辄阖之义。金溪水南流而东,虖勺自西南反曲流来会之,象闲门,故曰闲。”

    ④虖勺(hū shuò),水名,古人认为南虖沱水。

    译文

    从浮玉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成山。这座山四面山坡,像是三层土坛堆砌起来的。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雘。■水是从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虖勺河,水底蕴藏丰富的金属矿物。

    会稽山 夷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④。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⑤,无草木,多沙石。湨水⑥出焉,而南注于列涂⑦。

    注释

    ①会稽之山,古山名。郭璞注:“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五藏山经传》卷一:“会稽,今大盆山,在金华府东阳县东,与今绍兴山阴之会稽相去百数十里。荆浦诸水西流,象会计者舒掌屈指之形。会,算也;稽,屈也。”

    ②砆(fū)石,即武夫石,类似玉石,还有一说是蜡石。

    ③勺水,吕调阳校作“句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南有千丈岭,西北发为荆浦溪,又西流会东阳江为婺港,注滂水。岭少西南亦曰大盆山,东北发为大溪,即句水,经天台县城南而南折,注于湨水。”

    ④湨(jú),古水名。

    ⑤夷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句源之北,当荆浦溪之南岸,是为夷山。有马岭溪水,实湨北源,南流会西源之永安溪而东,象人裸仰,故曰夷。”

    ⑥湨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又东南会南源之永宁江,总名为湨。”

    ⑦列涂,《五藏山经传》卷一:“又东注海梅嶴,是为列涂,诸小水比次多涂也。今海口东北有桥,名涂下也。”

    译文

    从成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会稽山,这座山呈四方形,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晶莹透亮的砆石。勺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湨水。

    从会稽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夷山。夷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有很多沙石,湨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列涂。

    仆勾山 咸阴山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②,无草木,无水。

    注释

    ①仆勾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山在今将则城年楚河,象勾背而后有丛枝也。”

    ②咸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即嵊县西北龙华山,在咸水之阴也。咸水,今双桥溪,西流入浦阳江而北注滂水也。”

    译文

    从夷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仆勾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草木繁茂,山中没有飞鸟野兽,也没有水流。

    从仆勾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咸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流。

    洵 山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②也,其名曰■③。洵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阏⑤之泽,其中多芘蠃⑥。

    ■

    注释

    ①洵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洵山,处州宣平县东北俞源山也。”

    ②不可杀,不会死,或者是不容易死的意思。郝懿行注:“不可杀,言不能死也。”

    ③■(huàn),形状像羊的怪兽。

    ④洵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洵水,瓯江水也,自源西南流至宣平县南合两水,又东南至府治南合两水,又至青田县西北合两水,合处皆成十字,故谓之洵,从旬,十日也。汉阳之洵亦以源处成十字。”

    ⑤阏(è)泽,湖泊名。

    ⑥芘蠃(zǐ luó),紫色的螺类。

    译文

    从咸阴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洵山。山的南面盛产金属矿物,山的北面盛产玉石。山中有一种怪兽,它的身形与普通的羊一样,但是没有嘴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这种怪兽的名字叫■。洵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阏泽,洵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虖勺山 区吴山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①,其上多梓、柟②,其下多荆、杞③。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④。

    注释

    ①虖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虖勺之山,今仙霞岭。虖,虎食兽作声也;勺,爪之也。虖勺之水象之,故山受其名,即今文溪水矣。又名滂水。”

    ②梓,梓树,又名花揪、水桐,落叶乔木。柟,楠树,常绿乔木,常见于我国南方,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③荆、杞,荆:牡荆,落叶灌木,果实黄荆子可作药用。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枸杞子,可作药用。都属野生灌木,带钩刺,所以常被人们认为是噩木。

    ④滂水,古水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滂者,大风吹雨旁溅也。”

    译文

    从洵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虖勺山,山上有许多的梓树和楠树,山下有许多牡荆和苟杞。滂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大海。

    从虖勺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区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遍地都是沙石。鹿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鹿吴山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①,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注释

    ①鹿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西天目山以西南,北与大江分水,西与区吴分水,皆鹿吴也。山在杭州于潜县北,其水曰桐溪,水凡合十一源南注滂水,其形肖鹿。”

    ②泽更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泽更水即徽港。更,木燧也;泽,摩也。水东南至严州淳安县西折向东流六十馀里,至县城南而南折,有武强溪水出其东折处之西南,东流少南,左受二水,环曲而北注之,象执燧仰其掌,故曰泽更。其水又东至府治南,东注滂水也。”

    译文

    从区吴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鹿吴山。这座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里有一种水兽,名叫蛊雕,它的身形与普通的雕一样,但是它头上有角。它的叫声与婴儿的啼哭声一样,这种水兽是会吃人的。

    漆吴山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①,无草木,多博石②,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③,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④。

    注释

    ①漆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漆吴,尾卷如漆,今镇海东金塘也。”

    ②博石,一种色彩斑斓的石头,可用作工艺品。

    ③丘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丘山,舟山也。”

    ④日次,太阳落下。次,停留、休息的意思。

    译文

    从鹿吴山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漆吴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山里有很多可以用做围棋子的博石,山上不产玉石。漆吴山地处东海之滨,向东望去可以看见一片起伏的丘陵,远处有若明若暗的光芒,这里是日月升起和降落的地方。

    总 观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①瘗,糈②用稌③。

    注释

    ①璧,这里是指一种圆形的玉器,正中有孔,是古代举行朝聘、祭祀等礼仪时常用的器物之一。

    ②糈(xǔ),祭祀用的精米。

    ③稌(tú),米,稻米,粳米。

    译文

    纵观《南次二经》这一山系,从柜山到漆吴山,共有十七座山,沿途七千二百里。这里的山神都是龙身鸟头。人们祭祀山神时,将祭祀的牲畜与玉璧一起埋在地下,祭祀的米用粳米。

    南次三经

    导读

    《南次三经》主要介绍天虞山、祷过山、丹穴山、发爽山、旄山、非山、阳夹山、灌湘山、鸡山、令丘山、仑者山、禺稿山、南禺山的相对位置、相关河流、物产和有关山神祭祀等情况。

    天虞山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①,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注释

    ①天虞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天虞即庐山,为三天子都之一,东有七十二水,多瀑布,峰磴险峻,人踪罕及,故曰不可以上。”

    译文

    《南次三经》所记述的南部山系的第三组山脉,排在首位的叫天虞山,山下多流水,峰磴险峻,人不可以随便上去。

    祷过山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①,多象。有鸟焉,其状如②,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④,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⑤痔。

    ■

    注释

    ①兕(sì),古代的一种野兽。像牛,一角,皮厚;有的说就是犀牛。

    ②(jiāo),古书说的一种水鸟,腿长,头上长有红毛冠。

    ③泿(yín)水,古水名。

    ④虎蛟,传说中的一种龙,也有的说是鲨鱼。

    ⑤已,停止。这里是指防治、治愈的意思。

    译文

    从天虞山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祷过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许多的犀牛和野象。山中有一种怪鸟,形状像,白色的脑袋,有三只脚,长着人一样的脸,它的名字叫瞿如,瞿如是根据它的叫声来命名的。泿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泿水中有虎蛟,它的身形像鱼,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叫起来像鸳鸯。人们如果吃了虎蛟肉就不会生痈肿病,同时还可以治愈痔疮。

    丹穴山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①,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②。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③,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④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①丹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泛水既入澜沧后,南流百馀里,东岸有地名擦喀巴,即丹穴。”

    ②渤海,《五藏山经传》卷一:“澜沧又南经云南境,至越南为富良江,入海广南湾,所谓渤海。”

    ③文,通“纹”,花纹、图形、图案。

    ④膺(yīng),胸部。

    译文

    从祷过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丹穴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丹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渤海。山中有一种怪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花纹五彩斑斓,这种鸟名叫凤凰。它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这种鸟饮食十分自然从容,经常会自歌自舞。这种鸟是吉祥鸟,只要它出现,天下就会太平。

    发爽山 旄山尾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①,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③,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④自是出。

    注释

    ①发爽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匝楚里冈城东北百二十里,有楚克阡两池,象人目,故曰发爽。发爽,犹发视也。”

    ②汎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其水东南流,会西来之匝楚里冈山水,又东南入澜沧江,象游者之状,故曰汎水。”

    ③旄(māo)山之尾,《五藏山经传》卷一:“河源诸小水象旄形,其山是为旄山。旄山东南历金沙东岸而至里木山之东,当里楚河拆而东流之,北岸是为旄山之尾。”

    ④凯风,南风,一般指柔和舒适的风。

    译文

    从丹穴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发爽山。山上荒芜,没有生长花草树木,到处都是流水,山中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汎水是从丹穴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从发爽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就到了旄山的尽头了。旄山的南面有一座峡谷,称为育遗,山谷中有许多奇怪的鸟,从这座山谷中吹出来的风非常柔和舒适。

    非山〓阳夹山〓灌湘山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①,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②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注释

    ①非山之首,《五藏山经传》卷一:“里楚河流至里塘城东南折而南流,与其东之雅龙江相距五六十里,并行而南三百馀里,两川间都无小水,是为非山。非犹违也,背也。非山之首盖在雅龙江西南流折行而南之西。”

    ②阳夹,《五藏山经传》卷一:“阳夹,胁在腹前也。山在打箭炉南六十里,其北三池为泸河源,北流东注大渡河。东南一源为什丹河,亦注大渡河。西南为霸拉河,注雅龙江。自此而南,循山发水左右分注,统号之曰阳夹也。”

    译文

    从旄山再往东四百里就到非山的首段了。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没有水流,山下遍地是蝮虫。

    从非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阳夹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山中有很多水流。

    从阳夹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灌湘山,山上树木茂盛,但是没有花草,山中有许多奇怪的鸟,但是没有野兽。

    鸡 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①,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②鱼,其状如鲋③而彘毛,其音如豚④,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鸡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一:“鸡山在索克宗城,比近索克占旦索河,东北流折而西南,与黑水会,象鸡首也。喀喇河自此以下名色尔楚。唐古特语:色尔,金也;楚,水也。即鸡山多金之证矣。”

    ②鱄(tuán)鱼,古代传说中一种能鸣的怪鱼。

    ③鲋(fù),鲫鱼。

    ④豚(tún),小猪,也泛指猪。

    译文

    从灌湘山再往东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鸡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山下盛产丹雘。黑水是从鸡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大海。黑水中有一种怪鱼,形状像鲫鱼,但是又有一条像猪一样的尾巴,它发出的声音如同小猪在叫。鱄鱼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令丘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①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③,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条风,东北风。

    ②枭,猫头鹰一类的鸟。

    ③颙(yóng),传说中的一种鸟。

    译文

    从鸡山再往东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令丘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容易发生山火现象。这座山的南面有个峡谷,叫中谷。东北风就是从中谷吹出来的,山谷中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猫头鹰,但是长着一副人的面孔,有四只眼睛,还有耳朵,它的名字叫颙,颙是根据它的鸣叫声来命名的。颙一旦出现,天下就将发生大旱灾。

    仑者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①,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②,可以血玉③。

    注释

    ①饴,用麦芽制作的软糖,这里是指有甜味。

    ②■(gāo),古树名。

    ③血玉,血:作动词用,涂染的意思,即将玉饰品涂染使之色泽鲜艳,焕发光彩。郭璞注:“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译文

    从令丘山再往东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仑者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青雘。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木,有着红色的纹理,枝干流出的汁液像油漆,味道甘甜。人们如果吃了这种汁就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消除疲劳。这种树名叫白■,它的汁是染玉的好材料。

    禺稿山〓南禺山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①,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②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雏③。

    注释

    ①禺稿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禺稿之山在工布札木达城南。噶克布河在东,象禺。工布河象所持空槁也。”

    ②辄(zhé),即,就。

    ③鹓雏(yuān chú),传说中鸾凤一类的鸟。

    译文

    从仑者山再往东五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禺稿山,山中有许多怪兽和大蛇。

    从禺稿山再往东五百八十里的的方,有座山叫南禺山。这座山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水流,山中有一个洞穴,春天水就流入洞穴,夏天水就从洞穴流出,冬天则闭塞不通。佐水是从南禺山流出,然后向东南流入大海,山中有凤凰和鹓雏鸟。

    总 观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①,糈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释

    ①祈,祈求,求福。这里是指向神祈求、祷告的意思。

    译文

    纵观《南次三经》这一山系,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共十四座山,沿途六千五百三十里。这里的山神都是龙的身形,人的面孔。人们祭祀山神时,都是用一条白色的狗作祭品,向神祈祷。祭神的米是用稻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