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天-第1781章登临帝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井”上有一平台,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

    “千尺幢”打通是在汉代。原来的登山路不在今址,而在华山东侧的黄甫峪,即秦昭王令工施钩登华山处,至今在东峰博台下还留有两处石刻。据《七修类编》载,莲峰之路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杜甫诗中对“千尺幢”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

    百尺峡位于千尺幢北,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

    “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鹞子翻身位于华山东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东峰的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名“鹞子翻身”。

    近年华山管理部门已对鹞子翻身险道全面整修,凿深脚窝、石阶,多处更换了铁索。

    从视觉冲击上来看,鹞子翻身比不上长空栈道,但鹞子翻身的难度更大一些。首先梯道倾斜,且向内倾斜。其次铁链太松动,左右摇摆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从上往下攀缘,崖壁往里倾,眼睛看落脚点有点困难。这就需要手、眼、脚、膝的全面配合了。在鹞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手要抓紧,眼要看准,膝要顶住,脚要踩稳。全神贯注,集中精神。论难度,这鹞子翻身比长空栈道要多一颗星。小心翼翼,看不见就用脚来试探。一步一个坑的往下攀岩。有一小段只有一边的铁链可以抓握。这一段需要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度。

    老君犁沟位于群仙观上方,据传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被称为“老君犁沟”。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

    “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今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