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登山者由郿县远门口而入,关中各地祷雨取此道,其道险峻,人多视为畏途,然沿途奇景多。近山口1.5公里处为三官池,池水清澈见底。东南行0.5公里许至艾蒿坪,山腰路窄甚,不容换步,只能抚壁挪足。再3公里至小雪岩,溪流西路侧一巨石,石上一树蟠屈,人称婆娑树。行1公里至大雪岩,再行2.5公里至盘龙山,再行1.5公里至小郭集,有太白庙(已废)。行2.5公里至新桃砭,再行1.5公里至仙人桥,凌溪架独木桥(已废),下视三四丈许。过桥200余米,有岩壁阔数十丈,上镌清康熙时三秦观察使贾鉝书“隔断红尘”4字。行2.5公里至小西岔,再行1.5公里至大西岔,再行3.5公里至“接官亭”。东南行5公里至金锁关,路旁石峰如刀劈剑削,高数十仞,下有庙(板房)名万善宫(已废),供奉神主——药王,对面一峰独立云表,其旁稍平处名羊角台,一树生磐石上,俨若危亭。行2.5公里至小石垒(也名万笏山),山陡绝,树皆傍石丛生,行旅藉以容足,飞泉横径,垒顶有庙(已废)供本山社神。下石垒,飞泉界道,如疋练。再行1公里许有石踞路侧,圆周丈余,名“儿石”。至此,回望远门,所过崇山峻岭俱成平阜,瞰渭河如一线。再行2公里至大石垒,一峰独立岩表,名独秀峰,顶平旷约半亩许,有庙(已废)。行2.5公里至竹云岭(也名黑风岭),行1公里至黑风门(也名神会天),路险绝,寒风凛冽,唯六月朔至七月望阴霾稍退,俗呼“开山”。行2.5公里至土地岭,傍山石洞供太白神像3尊。由岭西南下行5公里至松花坪,有庙(已废)。行5公里至大壑落,路益险峻,多奇石,如屋宇、如车轮、如饔缶,高下参差。南面高峰旁石坪上列双峰,望之似人遥相对立,名“二仙山”,近有水帘洞。由大壑落行5公里至下坂寺,凿石室供奉太白神像,洞口铁瓦汤房2间(已废)。二仙山南侧为冲天峰(岭),千岩竞秀。行1.5公里许,两山之中有土岭平坦,名骆驼岭(又名望仙石),过岭上行6公里至救苦岭。过岭至瘦鱼岭,石岭脊窄仅尺余,长至数丈,其峰棱峭利,若鱼脊故名。再行7.5公里至上坂寺,多怪石,行1.5公里至寒风关,大石数百,自成一山,上有铁像,铁牌匾书题“呼风唤雨”,一松挺然石上如车盖。行5公里至神洼,倚山行约1.5公里,旁一石台名将台,其下大小斜石支撑如几案,其上平放大石三四盘,大如数间屋。再行1.5公里至雷神峡,峡东西鼯峭壁高万仞。再行5公里至铁香炉山,其旁名孤魂洼,俗称“鬼凹”。再行2.5公里至九牙山,传称的“三山九牙”、“十二重楼”诸景皆散布于此,其石峰或立、或坐、或卧、或仆,如人物、如楼台、如鸟兽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