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自19世纪始,国内外学者纷纷来太白山考察。太白山成为多种学科盛夏时避暑旅游考察研究和教学实习的主要基地。
太白山风景优美,是旅游胜地和道家活动场所。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登临挥毫,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关中胜迹图志》载:道书云太白山为道家第十一洞天。因此,每逢盛夏之时,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太白山名由来已久,现代地理定义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鳌山(古称武功山)以及联接二者的西跑马梁等。原太白山与鳌山(古称武功山)东西对峙,又有东、西太白山之称。
西周初年,周武王攻灭殷商建立了西周,分封诸侯。感泰伯禅让之恩,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为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西边的山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
太白山在《尚书·禹贡》谓之“惇物山”,《说文解字》云:“惇者,物之丰厚也。”可见古人早对其得天独厚的物产便有发现,以“惇物”名山,也可见当时经济发展与此山关系密切。
《汉书·地理志》谓之“太乙山”,据传说为太乙真人修炼之地。《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的,《古今图书集成》《关中胜迹图志》《郿县志》等均有记载。
“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中,隋、唐后直沿用至今。太白山与鳌山(古称武功山),山高势险,故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
《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岿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俗呼“开山”。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俗称“封山”。以至《水经注》有“山下行军,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的近乎神话之说。现代人已不受什么“开山”、“封山”限制,即可随时登山。“不得鼓角”、“疾风雨至”的说法,仅只能说明山上气候变化无常。
鳌山古称垂山、武功山,“其山冬夏积雪,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坠圭峰西,其精化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太白山,跨太白县、眉县、周至县三县,主峰拔仙台在太白县境内东部,海拔3771.2米,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41′23″~107°51'40“和北纬33°49'31“~34°08'11“之间,直距太白县城43.25公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