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之路-第539章 白发宫女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其实黄峰写在西亚和欧洲征战的部分,写得还是蛮多的。

    他写了大概五十多万字,各种的事情都写了。

    西亚的情形,各大势力的情形,黄勇的征战。

    西亚之后,欧洲之战,黄勇也打了很久,罗马帝国的,别小看罗马帝国。

    他们的骑兵依然是很强悍的。

    黄勇的阵法对罗马国士兵来说,是个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他们失败了。

    、

    这些过程,黄峰一边写,读者一边追。

    当最后,黄峰写完欧洲的征战,大家似乎有些怅然。

    黄峰这本书,也该收尾了。

    似乎,别时容易又很难。

    黄峰当然会回顾,让主角回顾,当然,他不会写主角穿越回去现代。

    上一本就是如此了,再如此写,就不好了。

    再说了,黄勇走了,这个摊子,岂不是乱了。

    不行,不能走啊。

    还是留给时代吧。

    白发宫女在,寂寞说玄宗。

    黄峰想到如何结尾的时候,就想到这个诗。

    继续。

    黄勇镇守西域和欧洲,已经很多年了。

    这中间,他做了很多事情。

    他不想欧洲的科技超过华夏,当年的那些痛苦经历还在。

    黄勇希望最早的工业革命,是发生在华夏。

    可是,有个问题来了。

    研究以前的历史,是这样的。

    工业革命,那是有需求的,欧洲当时有这个需求。

    他们的人其实没华夏人手巧,华夏人手很巧,可以做出自己要的任何东西。

    那些黑科技也可以做出来,比如,纯木塔啥的。

    但是,大规模生产东西出来,华夏当时似乎没这个需求,因为都习惯这样的一个小规模状态了。

    因为,华夏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社会强大,地主大地主他们的想法不同,他们并不是想靠生产大量的东西卖钱。

    地主只是想得到土地,更多土地,收租金,剥削土地上的人民。

    西方在经过中世纪的黑暗,他们觉醒后,经过思想启蒙,建立了一些现代国家。

    英国就是如此。

    他们的商人取得主导地位,他们首先必须要生产出大量的东西出来变成钱。

    有这个需求,就有这个行动,所以工业革命在那里兴起。

    因为工业革命他们超过了华夏,他们的武器当然也超越,军队当然也超越,当然华夏落后了。

    黄勇想起自己学过的一段话。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一条du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政治制度。因为欧洲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时期的亚洲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他们的资本不会拿来投入工业生产,而是不断地买土地。

    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当然,之所以西方会做到如此,还有个原因。

    很多人也分析了。

    那是因为华夏一直是强大的中央王朝,控制了一切。

    黄勇也读过这个文章:

    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或者中东、***帝国等任何一个其他社会,在近现代(文艺复兴之后)从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在之后的几百年内占据世界体系的中心呢?

    当然,我们知道标准答案,那自然是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发生了,大国间的格局改变了,因为有的国家可以制造更高吨位的军舰、生产更多的钢铁、更有效地组织它的人民。

    但是,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或者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个问题其实更为复杂。

    ......

    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形势中最有影响力的权势中心有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在印度的支脉——莫卧儿王朝、俄国、德川时代的日本和欧洲诸国。

    如果你观看16世纪世界地图时,你会发现欧洲有一个极为醒目的特征,那就是政治上的分裂。

    是的,欧洲在政治上总是四分五裂,即使罗马帝国做过最大的努力,他们的政府也从来没能超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多远。

    而罗马陷落之后的1000年里,主要的政治权利单位的规模和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稳步扩张相比,都是既小又局限的。

    欧洲政治上的分裂是由地理状况造成的,这里没有建立骑兵帝国的大平原,也没有像长江、黄河、恒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周围那样广阔而肥沃的流域可以给农民提供粮食。

    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将分散在各地的人口中心隔离开来,而从西到东的气候变化也极大。

    这些地理条件使得同一控制变得很困难。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亦然。

    .....

    没有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从军事和商业两方面促成了近代欧洲的发展。

    首先是政治分裂带来的改进武器技术的动力。

    因为存在许多竞争的政治实体,他们大多具有或者能够购买维护自己独立的军事手段,更重要的是,竞争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当时许多发明家和有学问的人,都被怂恿去设计和改进武器装备。

    虽然中国明朝政府在当时享有大炮的垄断权,而俄国、日本和莫卧儿王朝统治下的印度也陆续取得了这种垄断权,但是,既然他们的政权已经确立,则改进和加强这种垄断权的诱因就要小得多。

    而后,中国和日本更是转向闭关锁国,就更为忽视了武器生产的发展。

    欧洲在军事技术这个特别领域,由于竞争而不断加强。

    其次是多样化带来的商业的发展。

    因为欧洲地区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各地区就形成了诸多适合交换的产品。

    随着市场关系的发展,贸易蓬勃发展,这些贸易促进了欧洲的繁荣,而定期的远距离商品交易就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汇票、信贷制度和银行业的发展。

    这些分散的不受压抑的贸易,以及由商人、港口和市场发展形成了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特征。

    与中国明朝政府一样,封建主和罗马教皇对这种贸易发展是极其厌恶的,但是欧洲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效阻止这种贸易发展的统一政权。

    所以基本事实是,即使别人在掠夺和驱逐商人的时候,欧洲总有一些王公和地方贵族愿意容忍商人的行为方式。

    大部分欧洲政权逐渐与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国内秩序,并以税收形式得到日益增长的商业利润的一部分。

    这种日益加剧的商业繁荣和殖民竞争带来的军事技术发展,从合理的角度来看,是科学、技术知识与市场活力的平行发展。

    在近代欧洲的发展中,其优势也许正是经济自由、政治和军事多元以及智力活动多元的一种结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所谓的欧洲奇迹,让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为世界舞台的中心。

    .......

    这些文章就阐明了一个事情,就是华夏为何没有工业革命的首发。

    但是,黄勇的改变已经做到了。

    他让肃宗成功的把那些地主变成了商人。

    大规模的制造就成了商人的需求了,唯一就是,华夏人灵巧,小作坊做出的东西,还蛮好。

    那些人也觉得如此。

    可是,黄勇可以引导啊。

    他也经常和一些大商人交流,给他们看一些手画的图纸。

    黄勇把一些东西都画出来,让他们来做。

    原本黄勇在想,自己是建立一个大公司,来做这个东西还是让这些人自己做。

    但是后来权衡,还是让他们自己做。

    自己已经啥都不缺了。

    如果自己要钱,自己征服欧亚,财富可以敌国。

    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子孙难道还能维持这个的基业?很难。

    财富越多,子孙越是容易出事,这是他的想法。

    何况,他一直想回到现代去,所以他没想过在这里留下子孙。

    所以他也没娶亲。

    所以他找了很多和自己关系好的朋友,来做研发。

    希望他们得到利益。

    和他认识的商人,很多都得到利益。

    黄勇似乎有无穷尽的点子,那些方案,那些人都叫绝。

    一些东西弄出来了。

    包括蒸汽机。

    包括等等的东西。

    但是,有个问题。

    如果不是那个问题,火车轮船,黄勇都可以弄出来。

    一些海运商人对黄勇的轮船很感兴趣,他们也参观过黄勇的朋友的蒸汽机的模型。

    一些大的运输贩子对黄勇说的火车也感兴趣,希望弄出铁轨和火车。

    但是最大的问题,来自皇帝。

    肃宗死了。

    接任的皇帝似乎很保守。

    没经过安史之乱的教训,似乎他想法不一样。

    想维持自己的统治万万年,又不想改变。

    黄勇和他提过火车啥的,包括武器。

    这个皇帝沉默不回答。

    黄勇当然知道他在想啥。

    和华国的帝王一样,如果枪械发达,这些帝王的江山,可能就很危险。

    事实确实如此。

    新皇帝即位后,黄勇和他提到大炮和火枪的事情。

    可是新皇帝开始觉得好,到了后宫给皇后一说,皇后突然说了,“是不是如此威力大的武器,很容易使用啊?”

    “是的,很容易使用。”皇帝说道。

    “那以前造反,我们的军队毕竟更专业,轻松可以扑灭,现在他们有了火器的话,我们优势在哪里啊?”

    如此一说,似乎提醒了皇帝。

    皇帝觉得,是呀,优势在哪里啊,我的江山,岂不是危险了?

    所以他对黄勇的提议,迟迟不答复。

    黄勇本来是想要用国家的力量,建立新的火器生产基地。

    皇帝不答复,黄勇也无奈。

    他想起了欧洲当时产生这些东西的原因。

    欧洲也是长期长期分裂,很多国家都要新武器保卫自己,才能让新事物发展。

    可是华夏的封建专制太强大了。

    黄勇给皇帝说火车的事情,也遇到麻烦。

    同样,很多大臣都反对。

    甚至,很多人为了反对火车,还让皇帝防范黄勇。

    说黄勇一旦有异心,就麻烦了。

    等等,说比当年安禄山危害还大。

    皇帝也迟疑了。

    当然,那些大地主成了大商人,很多人经商失败,还是想拿回土地,他们也在想法说服皇帝。

    一些贵族,不想做生意,他们也想要很多土地,也在说服皇帝,恢复以前的制度。

    一切似乎都在混乱中。

    能否实现工业革命,不好说。

    黄勇知道,自己不在欧洲迅速做,欧洲是起不来的。

    西亚也不能,他们强大了,华夏没强大,也麻烦。

    .......

    只是,黄勇没想到的是,他那些图纸,居然被商人弄到欧洲去了。

    那些商人悄悄在欧洲想法做这些东西。

    一时间,工业革命的苗条在欧洲开始产生。

    只是黄勇眼睁睁看着这一切,无法阻挡。

    这就是命运吗?

    自己想让华夏先工业革命,可是,反而让西方再次领先。

    他苦笑。

    他看着手下的大军。

    似乎,他觉得,万一自己那天离开这里,这支军队未来很麻烦。

    这些年,他已经在遣散一些了。

    当地的军队,他都让他们分了很多。

    黑龙教的老部下还在,但是,逐年都在老去。

    黄勇知道,这个基业,不可能百年。

    他在西亚和欧洲,都宣扬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百姓做主。

    这里的人们,他也尽量在教育。

    如果那样的话,以后这里依然可以保持通畅。

    但是。

    很多问题,不可知。

    他也叹息一声。

    也许自己走后,华夏会分恢复地主制度呢。

    这人为的超越,还是不长久啊。

    黄勇叹息。

    看着西方渐渐起来的工业革命,思想启蒙,他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不开心。

    中途,他也回到了大唐。

    大唐似乎还很好。

    只是,那些反扑的势力蠢蠢欲动,似乎很多都在等他老,等他退,然后行动,废除他的制度。

    黄勇知道,那不是自己能看到的。

    他也来到宫中。

    见了皇帝,在宫中出来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场景。

    特别是路过一个地方,看到两个白发宫女在聊天。

    她们在说玄宗时候的事情。

    开元啥的。

    黄勇想起一句诗,白发宫女在,寂寞说玄宗。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