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化之说起,诸种学说,皆受其影响而生变化。遗传之律既渐确实,教育方针亦因之而变,教育之效用及其限止亦随以明定。自来人言教育,大都限于学校,进德修业,以为皆备于此。盖由于信人性本善,教育万能,故如此也。一二年来,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鼎立之说,举世从之,而未深考其谊。人自受生以来,与世相接,即随在无不受教育。学校之教,但为人生教育之中坚,未为尽教育之能事。学校之外,有社会之应响,举凡制度、礼法、宗教、习俗、职业、交游皆是,于造成个性,至有关系。其内有家庭之影响,以家族关系与儿童年龄之故,先入为主,习为天性。更推而上之,则有胎教与父母之德业,尤不可忽,其事虽若渺茫,而其应响于后人行业者甚大,此尤在三者之上者也。盖性格差别,随人而异,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其成因,凡有四端:为性别、民种、遗传、外缘。四者之中,前二最显见,而后二特重要。
男女之别,视若易见,但大都依生象而言。至于根本性格之差,但有假设,而征诸实体,恒互出入,而无纯性,如发生学所证,可以知已。
次云民种,实即远因之遗传。唯其来既远,原因复杂,加以历史影响,社会风俗(即外缘)和合而成。
次云遗传,最为重要。其中可分形质、知能二面。形质遗传与动植之律相同,如直发与卷发,黑睛与蓝睛,与豚鼠毛色之表同。知能一面,亦复如是。如其亲有绘画之才,则其子亦具其德;使配偶亦优,则其后德益进,偶者劣则退,或以中失。凡一家族中,知能比较,可列表如下:设同种同性者二人,其相似之度为零,又全体相似为一,则父子知能德性相似之度为四,兄弟姊妹为五,孪生儿为八,而家教之力不与焉。同父之子,幼各异处,及其长也,学问职业亦不相同,而迹其性行,乃多近似。又若孪生之子有疾病相同者,无他,以其同是体质,具有感受同病之倾向。凡疾病世袭者,亦同是理,皆足见遗传之力矣。
又次云外缘者,即如前所举社会之影响,凡制度、礼法、宗教、习俗、职业、交游,以及生计之丰啬,怙恃之有无等皆是,于个人性格至有影响。唯其影响之大小,仍视本性之迎距以为比差。如饮酒者不以远城市而止酒,不饮者亦不以业酿而遂饮。法拉代为药肆涤瓶而精化学,达尔文航海考察而发明进化之理,然不能人人皆涤瓶而遂为化学家,或航海而为自然家也。若教育之事,本亦外缘之一,其例正同。如学校之教,平等均施,而甲乙成绩,优劣不等,则即以甲性近学,事半功倍,乙远,故相反,以限于资,故教有所不及。盖教育之力,但得顺其固有之性,而激厉助长之,又或束制之,使就范围,不能变更其性,令至于一定之境界,如教育万能者之所想象也。
个人性格,虽具以上四因,而实以遗传为主,更附益以外界之激刺,助其发达。但其或受或否,仍由遗传之性自决择之。故一人之思想行业虽表见在于后日,而其根本已定于未生之初。遗传之力,不异佛说之种业也。
今以遗传之说应用于教育,则施行教育,即为利用外缘以行扬抑,使其遗传之性渐就准则,化为善性,复遗于后。但其为教,贵于顺性而施,求其能变,乃为得之。教育之事,在应顺时势,养成完人,以为社会与其分子谋幸福,故称社会科学,与法律宗教等殊途同归,皆旨在植善而去恶。唯外缘间接,其效不溥。并世有善种学者,创于英国,本天演之理,择种留良,以行淘汰,欲使凡智各群,各造其极,实为教育之基本事业,凡言教育者所不可不致意焉。
* 刊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五日《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一号,署名周作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