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第231章 实验中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天周明愈骑自行车, 莫茹带着弟弟搭一辆去东关拉煤的马车一起去县城。

    到了县城, 他们先去找邱磊, 晚上就借住在傅臻家。傅臻前几天就给她爸妈去了信, 又给莫茹一个地址,让他们帮忙把给爸妈做的护膝捎过去。

    莫茹就知道她是想让他们去认认门, 打个招呼, 要是有问题也好开口。他们和傅臻关系好,去市里拜访一下她爸妈也是应该的,寻思她爸爸那么忙应该碰不上, 就当去拜访一下老太太。

    邱磊已经找他叔帮忙买好车票, 这时候车票不好买, 要是没点关系,单单是社员自己来买,什么介绍信什么公章的就一堆,到时候排一天队还未必买得到。

    火车是长途普快列车,晚上路过县城, 第二天早上在市里停靠。

    车票一张一块六毛三,保险费2分。

    原本莫应熠寻思自己去就好,毕竟火车票贵着呢, 不过周明愈根本不在乎, 直接买了三张去的两张回来的。

    莫应熠是学生,还是半大孩子, 可以买半票。

    莫茹和周明愈俩人是劳模, 有优待证, 可以买半票。

    好朋友相聚自然是高兴的,有说不完的话,时间过得也格外快。没说够的呢,时间到了,邱磊和傅臻推着自行车送他们去火车站。

    “到了市里,记得去帮我看看妈妈。”傅臻叮嘱莫茹。

    莫茹朝她笑,挥挥手,“知道啦,快回去吧。”

    大半夜的,这要不是好朋友,谁愿意这样张罗呢。

    火车说是普快,其实慢得要命,不过是三百里路,咣当咣当的走了半晚上。

    第二天一早,火车在市里停靠,两人带着莫应熠下了火车。莫茹打量了一眼,禁不住有点小失望,原本以为到了市里,怎么说也是城市,应该繁华得多呢。

    结果火车站周围也都是一些平房,很旧。

    市区比县城还是要大很多的,他们打听了一下公交车只有一条线,从火车站到人民医院,而且只有两辆车!半个多小时才会来一趟,他们看了看还是不等了,去找了个马车坐上,连人带行李给了车夫六分钱。

    和县城一样,城里主要有两条大街,东西南北各一条。

    实验中学在北大街上,如今改成援越大街,拐到援越大街走了一会儿,先看到实验高中,隔着一条路过去就是初中,学校周围一些新栽的行道树,都不是很大。

    高中学校有座楼房,初中学校全都是平房,砖瓦房的看着倒是很新,估计是58年教育大/跃进的时候盖起来的。

    他们在大门口传达室说明情况,问了教务处的位置,先去教务处。

    教务处主任姓刑,两鬓斑白,带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

    一听说这就是莫应熠,邢主任推了推眼镜,笑道:“莫应熠同学,欢迎你呀。”他又和周明愈握手,“两位辛苦啦。”

    寒暄几句,周明愈就把通知书以及莫应熠的介绍信户口关系以及粮油关系转出文件交给邢主任。

    邢主任看了看,文件齐全,非常整齐,他笑道:“很好。”

    他忍不住又问了莫应熠几个问题,莫应熠落落大方对答如流,既不含羞胆怯,也没有优等生的清高骄傲,整个人都给人一种很乖很懂事的感觉。

    面对这种优秀的学生,他们当老师的也高兴,有一种挖到明珠的欢喜。

    周明愈问道:“邢主任,我们要补多少钱和粮票?”

    社员们的粮食关系只有粮食没有油,但是城里的学生上学,粮票是饱含着油的,所以要更贵一些。

    邢老师沉吟了一下,“按照文件,是要补足每个月的粮食和油,不过……莫应熠同学是我们学校特招的,这样吧,减半。”

    因为是特招生,也有优待,口粮直接转过来改成一个月三十斤,原本需要补十五斤还得加上油钱,现在邢主任让他们只补七斤半即可,油钱不用再补。

    这可是很大的福利,全校也只有莫应熠一个学生有。

    三人很开心,对邢主任连连道谢。

    邢主任又把情况说了一下,安排莫应熠进初一一班,这是实验中学的尖子班,都是从本县各公社选拔上来的。

    当然,外县也不只是莫应熠自己,除了他还有四个,全是当地的尖子生。

    可莫应熠是语文数学成绩最好的!尤其他在几次数学竞赛中总是拿第一名或者并列第一名,因为这实验中学才破格要让他来读书的。

    现在他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

    “家长请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的。”邢主任非常亲切地道。

    很快一班的班主任就过来,是位女老师,姓冯,三十岁的年纪,性子温和,笑微微的非常亲切。

    她一见莫应熠两眼就发光,亲切地嘘寒问暖,看得出她很喜欢这个学生。

    老师们没有不喜欢好学生的,尤其年纪小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优秀的,哪怕在课堂上再严厉的老师,对他们都是和风细雨的。

    因为莫应熠的优秀,加上周明愈两人准备充分,来学校报到一切顺利,并没有任何障碍。

    冯老师先领着他们去宿舍,坐北朝南的平房,大通铺,里面潮湿阴暗是免不了的,“冬天也不生炉子,里面阴冷的,还好你们带的棉被厚实。”

    有些学生家里困难的,就一床小被子,睡觉的时候不敢伸腿只能缩成一团,甚至没有褥子只能睡光板床,别提多艰苦。

    莫茹点点头,配合着冯老师的表情,“是的,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俺们把家里的棉被都凑出来了。”

    既不能当最穷的,也不能表现得太打眼,中不溜的就好。

    这一点莫应熠一直做的很好。

    他虽然吃穿不愁,可他花钱用钱上很抠门,铅笔非要写到拿不住还得用块木棍夹着写光,一点都不待浪费的。

    财不露白这点,他小小年纪做的很到位。

    莫茹让弟弟自己把东西归置一下,除了铺盖和衣服,还有一箱子书本。箱子是周明愈给打的,上了锁,非常结实。

    另外就是茶缸、饭盒、脸盆、牙具这些,都是莫茹在县里置办的。

    冯老师看着他们忙活,暗暗称奇,没想到乡下来的孩子也知道刷牙。

    再看他们穿的虽然土气还带着补丁,却干净整齐,尤其莫茹和周明愈俩人,头发也干净利索,不像有些农村人看上去得有一个月没洗过似的。

    这样,冯老师对莫应熠又高看几分。

    安排好了,冯老师笑道:“家长在这里歇歇吧,我带着莫应熠同学去班上打个招呼,吃了午饭下午就正式上课。”

    两人却不肯多呆,“老师还是锁了门吧,我们出去溜达一下,开饭的时候也去食堂买饭吃。”

    冯老师也同意,锁了宿舍就带着莫应熠先去上课。

    莫茹就挽着周明愈的手在校园里溜达溜达。

    “小五哥,你想不想上学啊?”

    周明愈摇头,笑道:“好不容易毕业了,谁还来上学啊?咱们现在吃喝不愁的,又舒服又自由,多好。”

    正走着,有个梳着齐耳短发夹着发夹戴红袖箍的大妈喊道:“你俩,不要拉拉扯扯的,要注意影响。”

    莫茹吓得赶紧放开周明愈的胳膊,吐吐舌头,回头跟大妈道:“俺们是两口子。”

    “两口子也不行,有伤风化,要拉扯回家关门拉扯去!”大妈义正言辞。

    莫茹赶紧拉着周明愈跑了,在校园逛一圈,冬天树叶凋零,一眼望去光秃秃灰突突的,还真是没什么好逛的。

    晌午时候,下课铃响了,就有学生们从教室里涌出来,潮水一样涌向食堂。

    两人在食堂门口等了一会儿,就看到莫应熠和三个学生一起过来。

    莫茹:弟弟你能啊,才来这会儿就有小伙伴儿啦!

    她还是挺自豪的,本来还担心弟弟这么小来城里不适应会受人欺负的,这么看他能好好地照顾自己的。

    看到他们,莫应熠眼睛一亮,立刻跟同学道:“那就是我姐姐和姐夫,他们是咱们地区的劳模,你们吃过的那个蚂蚱救灾窝窝头就是他们的功劳,因为有这个窝窝头,我们那里人都没得浮肿病呢。”

    “是的,我们也是,莫应熠,你得给我们介绍一下,让我们好好感谢一下劳模姐姐和姐夫。”

    他们跑过来,莫应熠分别介绍了一下。

    其中一个瘦高个,皮肤白皙,长相斯文清秀的男学生,叫林绍禹,笑起来有些腼腆。

    还有一个叫童国栋的,虎头虎脑的,活泼跳脱,活力四射的样子。

    另外一个同学没什么存在感,安静得有点过分。

    周明愈笑道:“同学们,以后莫应熠同学就拜托你们照顾啦,今天晌午我们做东,请同学们出去国营饭店开小灶。”

    食堂除了卖大锅饭,还可以点菜的,不过一般都是有钱的老师和极少数学生。

    童国栋立刻就说好,林绍禹却有些不好意思,“咱们还是在食堂吃吧,国营饭店可贵了,不花那个冤枉钱。”

    最后他们没去国营饭店,而是在食堂点的小炒,虽然也贵,可比国营饭店那可便宜多了。

    毕竟学生们在食堂吃午饭,只需要交三两饭票,另外打菜五分也能搞定。

    要是去国营饭店,一个菜就得一块多,还吃不到东西。

    一个菜都顶他们在食堂吃十来天的了。

    就算食堂小炒其实也不便宜的,这时候物资还是不丰富,搞什么代食品,人造肉,小球藻之类的,根本吃不到多少肉和蔬菜。

    莫茹看了看,点了一个人造肉大白菜,肉渣青萝卜,另外也没什么菜可吃的,再点上一大盘韭菜炒鸡蛋就算不错的。

    这里吃的倒不是粗粮,有面粉和玉米粉做的二合面馒头,还有发黑的面粉馒头,估计是麦子没有精磨的。

    就这个已经比乡下吃得不知道好多少。

    就算先锋大队有粮食,可这几年支援建设,麦子几乎全都交给了粮管所,自己大队也就留下麦种和过年的那点。

    所以他们吃的不是秫秫面就是地瓜干,玉米面都是好的呢。

    莫茹要了一大笸箩馒头,让同学几个务必吃饱。

    吃饱馒头喝光菜汤,几个同学这才摸着肚子感激地跟莫茹和周明愈道谢。

    “莫应熠,你姐姐和姐夫真大方,你不知道,我来这里这么久,这是第一次吃到撑,以前只能吃个七分饱!”童国栋笑哈哈的。

    莫茹看还剩下几个馒头,就让他们一人一个带回去晚上加餐。

    林绍禹道:“你们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照顾莫应熠的。”

    莫茹又跟他们道谢,看看也差不多,就和他们告辞。

    “小熠,你就在这里安心学习吧,该买的学习资料别不舍得。定期给家里写信,有急事就打电报,别担心家里。”

    莫应熠都答应了,想着姐姐这就要走,他还真是舍不得,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

    莫茹给他擦擦眼泪,笑道:“别让同学看见。”

    目送莫应熠和同学去了教室,莫茹和周明愈再去拜访傅家。

    傅家住在区委大院,城市的中央位置,很好找。

    两人打听了一下就步行过去。

    傅书记果然不在家,只有傅妈妈和老大家的小闺女在。

    傅臻的大哥和大嫂在青市,大儿子跟着他们读书,小闺女因为还小,就留在这里跟着奶奶。

    傅妈妈对莫茹和周明愈也算是久仰大名。

    之前就总听闺女说起两人,说是她最投缘的好朋友,后来莫茹和周明愈因为救灾窝窝头的事儿又进入了傅书记的视线,老书记回家没少夸着俩人,还说是老家的劳模,真带劲。

    前几天傅臻打电话过来,说了莫应熠的事儿,还让傅妈妈负责招待一下两人,以后也常照顾一下莫应熠之类的,傅妈妈自然都答应了。

    虽然二儿媳妇跟她告状,莫茹就会占傅臻的便宜,要巴结傅家谋什么好处的,傅妈妈却不听她的,让她不要多心,要好好和人相处云云。

    这会儿莫茹和周明愈上门,傅妈妈当然是高兴的。

    更何况莫茹和周明愈又不缺钱,上门自然不空手,乡下人不用带什么贵重物品,只需要收拾得干净利索,再带上些瓜果蔬菜、鸡蛋之类的,人家就欢喜得很。

    莫茹和周明愈俩人在僻静处就收拾了一下,两只鸡,一小篮子鸡蛋鸭蛋差不多七八十个,还有一些秋天囤下的茄子、扁豆、洋柿子等菜蔬,另外还有一袋子蘑菇。

    见了面先寒暄几句,因为有傅臻早就打过招呼,所以很快就热络起来。

    傅妈妈见他们带这么多东西,倒是吓了一跳,十分不好意思,嗔怪道:“你们这俩孩子,大老远的带这些东西干啥,要是再这样,可不行的。”

    莫茹笑道:“阿姨,一点都不费劲,我们坐火车来的。”

    “你们当我没坐过火车呐,下了火车还老远的路呢。”她把人让进去,热情地泡茶倒水,还拿了肉票让邻居帮忙去割斤肉回来。

    她又问两人回去的火车票买了没,听说是明一早的,她就道:“正好,在这里住一宿,明儿一早让小赵送你们过去。”

    小赵是傅书记的秘书,也住在这个大院里。

    两人自然不用,“打扰阿姨就很过意不去啦,不用送的,我们知道路。”

    傅妈妈也就没再说什么,去收拾一下房间,让他们在这里借宿一宿,明早吃了饭再去坐车。

    下午两人就没出去,在家里陪着傅妈妈聊天,听听收音机,聊聊新鲜事。

    晚饭是莫茹和傅妈妈一起做的,她特意做了一道南方菜——梅菜扣肉,歪打正着,正合了两人的口味。

    莫茹问了问,原来傅妈妈是南方人,后来嫁到本省的。

    见莫茹和周明愈乐意吃,傅妈妈还收拾了一些梅干菜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自己做了吃。

    晚上傅书记没回来,他这些天都不在区委,去各县视察没回来。

    第二天一早,傅妈妈还早早做好早饭让两人吃在再走。

    告辞的时候,周明愈去拿筐子,才发现傅妈妈给装了好些个东西。

    有一网兜苹果橘子,还有几件大人孩子的旧衣服,另外还有一瓶子麦乳精、一包红糖、两包桃酥。

    莫茹忙推辞。

    傅妈妈不许他们推让,“现在也没好东西,这几件旧衣服不嫌弃就拿回去干活儿穿,麦乳精给孩子喝。”

    她虽然脾气很随和,但是因为在机关上过班的,自有一股说服人的气势,最后莫茹也不和她争只得拿上。

    两人告辞傅妈妈去火车站,正好有首班公交车过来,一人三分钱坐过去,等了没半个小时就检票上车,又咣当咣当一路回高进县。

    因为记挂儿女呢,两人只去医院和傅臻吃了顿饭,又备上一些常用药,也不久留就直接回家。

    要不是怕人家怀疑,他们是真想出门就把俩孩子揣在空间的。

    一路上归心似箭,竟感觉比平日到家还快一些。

    …………

    周七七几个正在炕上玩儿呢。

    菊花因为坷垃儿有点着凉,俩人也没去上学,菊花和周七七在翻花绳,拦子儿和坷垃儿几个玩拐骨。

    周小八靠在张翠花的腿上静静地坐着,也不看哥哥姐姐们玩儿,只盯着窗户瞧。

    真是望穿秋水的最佳诠释。

    张翠花看他这么安静,就想逗他玩儿。

    看他不爱说话有人难免怀疑他是不是哑巴啊或者脑子不大好,要不这么大正闹腾的孩子怎么一声不吭呢?张翠花可知道自己小孙子根本没问题,好着呢。她偶尔听着他蹦出个字来,说得比带子儿都清楚,只是懒得说而已,

    就是看他那么点个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的样子,实在是有点……牙疼?

    “拉大锯、割大槐,姥娘不来妗子来……”张翠花给小八哼哼童谣。

    周七七笑道:“嫲嫲,俺舅舅没有媳妇,俺们哪里来的妗子啊。”

    孩子们就哈哈笑起来。

    突然,小八发出一声短促的“哈”,原本的面瘫脸一下子生动起来,眼睛亮亮的,手舞足蹈的好像要站起来一样。

    张翠花连忙扶着他,“这是咋的了?”

    小八手脚并用飞快地爬到窗台上,探着脑袋从窗户的小窗口里往外瞅。

    “叮铃铃!”外面传来自行车的铃声。

    周七七也激动起来,把绳子一丢,“我爸妈回来了!”

    她蹭得跳下地,蹬蹬地往外跑。

    小八扶着窗台站起来,急得也要往前凑,“咚”一声,脑袋撞在窗户上。

    张翠花赶紧给他揉揉脑袋,“娘嘞,咋这么急呢,那窗户你还能撞过去啊?”

    很快周明愈抱着周七七,莫茹拎着网兜进来,网兜里是傅妈妈给的苹果和橘子。

    进了屋里,莫茹把网兜放在炕上给张翠花,朝着小八道:“儿子,想爸爸妈妈没有啊。”

    小八原本还探着身子往窗外瞅呢,这会儿转身蹭蹭地爬过来,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从张翠花的角度看过去,真跟一个大鹅一样,一摆一摆的。

    周小八冲到妈妈怀里,一被抱起来,他立刻把脑袋搁在莫茹肩膀上紧紧地揪着她的衣服,再也不想动了。

    如愿以偿的样子。

    莫茹要拿水果给孩子们吃,张翠花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不过年不过节的别一下子吃光了,尝尝味儿就行啦。”

    她拿了一个苹果用刀切开,再扒俩橘子给孩子们一分就拉倒。

    大冬天的水果多贵啊,也只有城里有钱人家才买这东西,不当饭不当菜的,还贵!

    苹果橘子也不那么爱坏,放阵子也放得住。

    张翠花就挂在墙上的木楔子上,每天看看心情都好。

    说了一下送莫应熠的事儿,讲讲火车、城里,满足一下孩子们的好奇心。

    冬日天短,聊了一会儿天色就晚下来。

    张翠花往外看了看,对菊花道:“你四娘娘咋还没回来呢?”

    现在张够去砖窑厂帮工,丁兰英在蘑菇大棚,做饭的事儿落在王金秋身上。不过今儿王金秋抱着孩子出去串门了,这会儿还没回来。

    过了一会儿倒是张够先回来,虽然灰头土脸的,却乐呵呵很高兴的样子。

    自从村里建起水力磨房,女人们得了不少空闲,农闲的时候不少人去砖窑厂找零活干。

    不能打砖坯,但是可以帮忙挖土、和泥、装车啊,这些活儿她们还是可以干的。

    如今砖瓦厂规模扩大了两倍不止,不止本村的壮劳力,四外村甚至邻公社都有来的。这两年他们来砖窑厂还真不是为赚钱,就为赚粮食回去补贴家里人,让他们饿不死。

    张够见莫茹回来,就聊了几句,正说着王金秋抱着春来回来,她脸色有些发白,看到她们就招呼一声。

    莫茹正帮着张翠花做饭,问她,“四嫂,你咋了?”

    王金秋小声道:“枪毙了,你们知道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