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上明月山-《赵氏孤儿》:从高古到俗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影《赵氏孤儿》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充分展示了陈凯歌导演目前的演艺状态以及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水平。陈凯歌的电影,曾经承载了一代人的艺术道德理想,构成了那个时代精神价值最为深刻最有力度的表达。他也曾是我们那代人深刻爱戴和真心崇拜的偶像。

    时代还在往前走,精英们应该怎么办?

    在《赵氏孤儿》里,我们终于看到时光对人的改造力量。从前那个在《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里身处彩云端、高蹈桀骜、目空无人、所向披靡的青年才俊,如今裹挟着《赵氏孤儿》浓重的世俗人生之气扑面而来!红尘滚滚流,人间烟火旺。

    从对古典的认识解读意义上来讲,如果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允许陈凯歌导演有自己的《赵氏孤儿》?一个高古忠义的英雄壮举,变成现代亲情的父子纠结,大抵,也没什么不可以。

    用古典的框,装自己的核,这才是《赵氏孤儿》的本意。即便是没有这个古代故事,陈导大概也会编出一个类似的“亲爹爱孩子”“哥仨养孩子”的剧目,就像编出一个原创古装片《无极》一样,来艺术地呈现他现一阶段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谁家要是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儿子,谁都会觉得《赵氏孤儿》改编得合情合理。哪个亲爹都舍不得拿自己孩子去救别人孩子,谁的孩子被摔死了谁都得琢磨着报仇。在这个基点上,影片于是编得风生水起,层峦叠嶂,戏剧矛盾冲突频繁,很能抓眼球。故事的中心议题就是,一个平头百姓,稀里糊涂被托孤抚养别人的儿子,为此却死掉了自己的老婆儿子。他无奈地把这个砸在手里的小兔崽子养大,只有一个目的在支撑他做下来:就是让这小子长大后杀掉仇人,为自己死去的孩子报仇。

    成立吗?成立。好看吗?好看。阴谋,灭门,复仇,托孤,坚韧,杀人……各种元素加在一起,能出一个好故事。如果新编一个现代传奇,用陈凯歌卓越的导演功力,再加上诸多大腕演员的精彩表演,影片一出来说不定能跟《霸王别姬》一样赢得满堂彩。

    但是,就因为他用的是《赵氏孤儿》——我们太过熟悉的经典,所以,当那些舍生取义的古代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被降低成常人,以那样一些庸常面目抖抖嗖嗖在大银幕上出现,来演绎现代平头百姓的庸常心理时,我们就变得不适,无法忍耐,越看越怀念先前戏文里那些震撼人心的壮举:京剧里的公孙杵臼问程婴,抚孤舍命何难何易。得到程婴答:自然是舍命容易,抚孤难。公孙杵臼毫不犹豫,揽下舍命之事,以保全程婴让他抚养赵孤——这是何等豪迈的自我牺牲品德!话剧里的韩厥得知程婴救孤的真相后,怆然道:在这浊乱的世上,得见一真正的信义君子,韩厥无愧在这乱世行走一遭。说完后挥剑自刎——这又是何等威武的壮士情怀!当此际,再去看颤颤巍巍的葛优扮的程婴一脸无奈地被迫养活一个倒霉孩子,又看黄晓明扮演的韩厥翻墙跨院出来进去跟葛优就孩子的教育方法进行讨论,确实有点让人疑惑这“救孤”“抚孤”所为何来?

    似乎,电影是要以程婴抚孤的无奈、被迫、悲愤和滑稽,以现代的机理,向古意诘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什么江山社稷、忠奸贤佞的仇怨,干我屁事?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小命贵贱全都一样值钱。草根群众的本意从来就没想到过要去救什么忠良之后,他们只想打酱油、俯卧撑,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了四十岁才生了男孩,再生一个,肯定还是小子”,古代赤脚医生程婴一边吃着涮羊肉一边满意地说。

    高古忠义,俗常亲情,一念之差,天壤之别。死那么多人,为救一个孤儿,值得吗?也好比是,派出了九个人,冒死就为拯救一个大兵瑞恩,值得吗?

    这不是以人头算命的问题,而是宣扬一种价值观。是一个世界一个人群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弘扬与呈现。显然,身处现代的我们,已经缺点多多、惰性满满,有时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儿子的家庭也许很难再做出“舍子救孤”之事。即便如此,我们心里仍然对古代舍生取义的英雄充满尊敬,仍然钟爱并崇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古典品德,仍然钟爱并崇敬能怀揣这品德为信仰而献身的人们,仍然希望有那一丝丝古典的阳光照耀今天这些自私卑微的我们前行。

    神即便不小心落草为人,我们仍然崇敬神,向往神。从《赵氏孤儿》的改编中看得出,陈凯歌导演的日常生活很幸福,很爱孩子,爱老婆,有居家男人的全部优秀品质。生活让他从青年才俊的激进走向中年人的凡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曾经的一个火热艺术时代的符号、象征者和代言人,我们仍然对他的下一部作品怀着热切期待。

    2010年12月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