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景看不尽-“洗汤”的感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故乡杂忆之二

    在我的故乡闽南,把温泉称之为“汤”,把泡温泉称之为“洗汤”。我童年时代生活的村庄后埔村,位于福建省云霄县火田镇,是一个拥有几百户人家上千人口的大村子;更引人注目的是村子外的田野上靠溪边的地方有一处温泉。这处温泉由两个“汤头”(即泉眼)和两个大汤池组成;汤头的温度最高可达百摄氏度,小时候大人要动员我和弟弟们去洗汤,总要带上两个鸡蛋,到达汤池边把鸡蛋放进汤头里煮,洗好汤捞起来熟了就可剥开吃。两个汤池温度不同,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略低,任洗汤者选择。每天傍晚,晚饭前后,村中的男性村民,老老少少,共赴汤池,不仅泡汤沐浴,而且交流信息,不亦乐乎!尤其是有月亮的晚上,一轮明月高悬晴空,田野上虫声鸣响,更是人们洗汤的好时机。这种每日劳作后的洗汤,既是身体的洗涤,可以洗去身上的汗渍与污浊,也可以荡涤心灵的污垢。因此,村民们把每日傍晚的洗汤,看作一种盛会,也看作后埔村独有的一种福利。而每天的洗汤时刻,更是村童们的盛会。我和小朋友们往往借洗汤之机,在汤池中尽情戏耍,至今留下难忘的记忆。

    后埔村的露天温泉远近闻名,它吸引了邻近许多村的人们来此洗汤,当然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村中的管事者就有人出面对其环境进行整治,先是筑上仅半人高的围墙,把两个泉眼和两个汤池保护起来,还在汤池周围建造了一些设施,供洗汤者放置衣物之用。后来又规定了使用时间:每天上午归女性使用,或洗衣或洗浴;下午至晚上则归男性使用。后来又听说村外的温泉盖上了房子,由露天变为室内的了,当然也就变成营业性的了。50年代中期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后,有时回家也曾去洗过汤,可到了这个露天温泉成为经营性的室内温泉之后,我就一次也没有光顾过它了,这大概是由于回去时来去匆匆没有洗汤的时间,此外也找不到童年时代洗汤的感觉了。

    我童年时代生活的后埔村,素有“烧汤软番薯”之美誉。所谓“烧汤”,指的就是村外的温泉,而“软番薯”指的是后埔产的一种番薯(北京称之为“白薯”,山东称之为“地瓜”,四川称之为“红苕”,均指同一物),后埔产的番薯,糯软、糖多,尤其是秋天挖出的番薯存放了一冬,糖分增多,更是糯软好吃,故有点名气。至于“烧汤”之所以有点名气,大概是由于每天的洗汤,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人们一日劳作的疲劳,医治皮肤疾患,还可以借洗汤之机交流信息,洽谈事宜;至于孩子们呢,正可借洗汤之机大玩特玩。因此,我们小时候大都由怕洗汤到迷恋上洗汤。老来回忆童年往事,洗汤便是首选。

    60余年来,我离开故里外出求学、工作,游历过海内外不少地方,也泡过不少有名的温泉,感受到泡温泉的各种乐趣,但始终找不到儿时在故乡洗汤的感受。譬如在厦门海沧、在广东从化、在北京昌平小汤山的九华山、在云南弥勒、在四川绵竹等地泡温泉,都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尤其是有一年冬天应广州市文联之邀到从化温泉讲课后的贵宾池泡温泉,有一年秋日从云南红河州首府蒙自驱车到昆明途中夜宿弥勒在山上泡温泉,还有在北京北郊九华山庄小院里泡温泉,在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经营的兑了酒的池里泡温泉,都有一种豪华的感受,但都找不到童年在村边野温泉里洗汤的欢乐!

    找到童年洗汤的感受,就回到快乐的童年了!

    2018年5月14日于北京亚运村之望云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