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个嘛东东?你没事大街上裸奔就是粗鄙,你就是一动物;你找个理由出来裸奔就是文化,那叫行为艺术。这从广义的“大文化”来讲,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同样是裸奔,也是有思想性的,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而从狭义的“小文化”来讲,泰勒说过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在内的复杂整体。那么,你将给小生派发怎样一张属于你的文化名片,在芸芸众生中不被鄙夷?
别一提艺术你就吹胡子瞪眼,不定不是你不屑搞艺术,而是艺术不屑搭理你。你以为艺术是什么?不刮胡子,不理发,不说话,不洗澡,没事找抽瞎抹画,不吃饭光喝酒,喜欢搞笑自己不乐,喜欢抽风人来疯?浅了,都没进入真皮层。
您说的那是二流子、地痞混混。您哪,不懂行为,不玩儿边缘,只触摸肉体不触碰灵魂,你不知道啥是眼泪,你是董永都招不来七仙女……行了,别得瑟了,小生给你上一课:穷人这么玩儿文艺。
20多岁的正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有着对自由和真理的狂热追求。此时的贫客们不再满足于父辈甚至师辈们古板的教导,怀揣着对上一个时代的反叛,担着思想独立的担子,勇敢地前行。即便探索的路程中遭遇白眼嘲笑,但情感依然真挚。无论是飘现象、宅现象,还是韩寒现象、郭敬明现象,都是内心一根动听的灵弦,美妙之处在哪儿,旁人无须多问,贫客自有贫客的基调。
先说说这个另类是什么东东。自然是反常规,自然以出格的形态表现。对此贫客也不陌生,另类服饰、另类化妆、另类艺术、另类音乐、另类建筑、另类文学比比皆是,它们出格于常规、出格于传统、出格于主流,剑走偏锋,新鲜、惊奇、刺激,但不停于表象,不是一件破破烂烂的牛仔服、一个闪闪发光的白金鼻饰、一对超大型的怪诞耳环、一头爆炸式的染色短发、铆钉的丁字衫、牛仔裤、钢刺护腕、狗的项圈或缠在脖子上的链条可以诠释的。
举个例子,20世纪60年代朋克、嬉皮士出现,他们反传统,追求怪诞奇特,蓬松的大胡子、头发乱糟糟地披在肩上,佩戴大量首饰,脸上绘饰花纹,他们被官方及主流人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和如今某国命名80后的称谓相同。但这种遍及欧美各国的朋克、嬉皮士群落,他们的意义绝不止于表面的装扮,而是他们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是以他们殊异的生活方式昭示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
这个更深层次的精神大的方面在于宣扬和平,反战,反对政府对人权的控制,反对当时中产阶级以金钱为主的价值观。所以,他们的另类是向往过一种没有阶级的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流浪,与当时的主流背道而驰,他们的音乐提倡简单,不刻意雕琢,反对当时音乐流行化和偶像歌手,表现下层社会的现实。他们不洗澡,住在破房子里,用破旧的物品,故意佩戴一般被认为丑的饰物。他们以此提醒社会,不是所有人都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们的价值观。
然后发展到现在的街头文化、行为艺术,包括街舞、涂鸦、说唱等等。
综上所述,另类也好,出格也罢,它只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表象,但其本质精神是共同的,即保持与主流、传统不同程度的对立,包含有挑战、叛逆、求变、颠覆、革命和个性的因素。
说说80后的文学吧,它的诞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学的多种创作理念与作品形态,譬如韩寒、春树、郭敬明等。首先,他们是焦虑的,各自的作品无论以哪种形式表现,都隐含着一种发自内心对于生命体验的焦虑,如春树的《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而表面颓废、内心焦虑却是整个青葱时代的特征,包括韩寒的《三重门》、李傻傻的《红×》。
但仅仅是焦虑就浅薄了,作品里无不透露着对自由的向往,尽管自由是相对抽象的,甚至不一定清楚自由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但还是借着文学表达向往自由、渴望理解、寻求慰藉的强烈欲望。米兰·昆德拉说过:“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装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演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自然界没有从垂垂老矣活到青春年少的道理,所有的调侃、揶揄、随意、即兴、民间、边缘、文青、愤青都是青春的一场狂欢、一个脚印、几寸空间。
作为贫客,有了理由放弃那些勒紧裤腰带买回名牌套装以应付社会需要的行为,贫客需要的是表达自己的专属品位,而不是凸显身份,更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贵族炫耀。那些传统奢侈品的丰碑让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们去竖立吧,贫客们脱下千篇一律的校服或刻板的套装,换上极具个人风格的街头服装,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每个城市的街头。
贫客消费的不仅仅是T恤、牛仔裤、鞋、包、手机……而是这些品牌后面的文化甚至文学的品牌,譬如韩寒牌、郭敬明牌,这样的文化品牌凝聚成一个无需被圈外人认同的小圈子。
韩寒牌的品牌文化是什么?
一开始就向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叫板,他是一个关心政治、心系百姓疾苦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人首先让人精神振奋。他有傲气、有霸气、有灵气,更重要的是有正气。在圈子里,他是为美好生活战斗的勇士,是内心世界的守护神,是摇旗呐喊的旗手,是青春激昂的共鸣机、代言人。
韩寒自称是上海的一块大金子,有点谦虚,他该是中国的大金子,影响中国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大金子。所以,这位同学的杂志迟迟不能面市,如今的《合唱团》虽出来了,但他必须温和。他性格直率敢言,文笔不落窠臼,为人不重名利。他常常言辞过激,对某些大师们缺乏尊敬,但他头脑清醒,字字有分量,句句指人心,也非故意炒作造谣生事,故他无错。
他不仅仅是一坦言直白的作家,也是一个疯狂的赛车手,他把自己的生命片段演绎得自由奔放多姿多彩充满玄机,这就是80后的自由、出格与使命。这就是韩寒品牌的内在文化。
再让我们看看郭敬明牌文化,对于他的种种非议不在讨论范畴,粉他的人一直粉他,何因?从《幻城》、《夏至未至》、《光线消失的井池》到连载的《小时代》,他带给了太多的人笑容、忧伤、感动与梦想,而造梦便是郭敬明品牌的内在文化。
再举个例子,本名利川裕美的Hiromix,这个生于1976年的Y世代东京女孩,其艺术作品可以说是横空出世。1995年4月,身为高三女生的她,以一台KonicaBigMini傻瓜相机拍下一些生活照片,辑成一本36页的影像集《十七岁女孩的生活》,报名参加Canon主办的“写真新世纪”摄影比赛。这本影像集以不可思议的视角与技术,为她拿下首奖“荒木经惟赏”,也开始了她平步青云的摄影生涯。过去的艺术家,是通过对政治、社会等各种宏大命题的表达来确立自己的身份。但是,“80后”、“85后”对艺术的表达,几乎都来自私人生活,不再背负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
而我们贫客玩儿艺术,玩儿文化,虽抱着玩儿的态度,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严肃、永恒事物的理解与追求。就好比我们都会去KTV唱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都能成为歌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各自都有着各自的不靠谱。有的人玩儿艺术玩儿文化玩儿出名堂来,衣食无忧,有的人还漂着,嚼着馒头咸菜,那又怎么样?最重要的一点是专注,因为你的沸点在这儿,有钱没钱又怎么着?你还是你,最终还是会落这沸点上面。
过去搞艺术是做哲学,现在搞艺术是做自己。这些看着鸟山明、宫崎骏漫画,吃着洋快餐,挂着QQ和MSN长大的80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长起来,和前时代相比,他们更加藐视权威、为所欲为,作品也更加惊世骇俗,表达自我的同时也愈发显得孤独。
而我们如何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多玩玩儿书吧。集百家所长,为我所用。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从来不读书的人,肯定是恶俗的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所以,读书,不是做做样子,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类。有的人喜欢诗歌,有的人喜欢小说,有的人是杂读家。但读精品是读书的主旋律,那些历经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生命力还顽强的书,真是人间至宝。
譬如尼采的书,他告诉你,人活在这世上,千万别装B。因为你一装B,不但让上帝发笑,还让哲学家以及所有正常的人发笑。尼采式的短语和长句往往一下子把人生的本质揭开,他有句至理名言,大家可以共勉:“朋友,你不要做苍蝇拍子,你还有很多事要去做!”所以,贫客朋友们,对待苍蝇,永远要采取疏远态度。当然,尼采思想中也有种偏激,不然他的思想也不会被希特勒利用。当然,这不能掩盖尼采的光芒,不能因为希特勒喜欢吃面条,就拒绝吃面条。说说近一点的李敖,首先他没有文人的营养不良,却有着人文者的侠义。此人幽默,如果你单纯为找乐,可以看他的书。他说,他现在不懂得全世界人民是怎么选领导人的,一个个面目可憎。他说,布莱尔怎么看怎么像小偷,布什也是,那个小泉怎么看怎么像小偷,而且还是被逮着的。其次,他犀利。这个世界,你要学会看透有些人,你不要被他的光环吓着。李敖骂一个人从不无理取闹,而是拿出有力的证据。他看不起余光中、看不起柏杨,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曝光他们曾经做的恶心事。然后韩寒,刚才我们已经唠过了。
对于人类来说,哪怕社会上全是“读书顶个鸟用”这样的论调,眼睛雪亮的人都应坚守读书这个信念。
读书议完,再议议刚提到的涂鸦。这是一种街头艺术,顾名思义,即在街头巷尾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街头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短暂,不易保存,往往花了无数心血去完成的作品,只能保存短短几天,恰恰如此才更像人生,很多很美丽的东西都很短暂,让人珍惜。
涂鸦本身是一种对于权威的反叛,涂鸦者没有传统的包袱,可以自由创作,直接传达其情绪。涂鸦不是一种破坏、污损、疯狂、侵犯、恐吓,而是纯朴美学的产物,是被压制者或没有发言权者个人的表白。卡吉说,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涂鸦记号。诺曼梅勒在其《涂鸦的信仰》中把涂鸦现象看做是对罪恶的工商业文明之种族性反叛,并将它浪漫地解释为社会自由的无秩序显示。
现代涂鸦艺术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据说,这个区是纽约最穷的街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占领。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简陋的贫民公寓里。由于贫穷,不少人干起了贩毒、抢劫等违法勾当。因此,布朗克斯地区也涌现出一些黑社会组织,什么“原始骷髅”、“野蛮浪人”、“标枪队”、“皇家巫师”、“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年轻的小混混,有事没事就开始涂鸦,主要是自己帮派组织的一些符号。一开始,小混混的涂鸦还谈不上艺术,可是后来有几个有绘画天赋的小混混,出于对简陋的帮派标签的不满,开始自行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就变得好看起来。
后来,这种文化现象引起报社记者的注意,一经宣传,有些涂鸦作者甚至成名了,走向阳光的艺术道路。比如有个签名为Phase2的小混混,后来成了20世纪70年代初最有名的涂鸦画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Wood),毕业于布朗克斯区克林顿中学。这个中学曾是早期涂鸦画家开会的地方,离此不远就是纽约交通局的停车场,报废的地铁车厢就囤积在那里,因此那个停车场成了他们练手的地方。伍德创造的“气泡字母”是布朗克斯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他也被誉为涂鸦界的迈尔斯·戴维斯(MilesDavis,著名的爵士小号手)。
中国的涂鸦艺术,主要集中在高校周围。1996年左右,随着Hip-Hop热潮的涌入,涂鸦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在北京。最初的一批涂鸦者,在大拆大建的北京胡同里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那是真正的艺术。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这也充分说明,国外最精华的精神层次的东西,刚开始传入时非常正点,时间长了就变味了。
现在很多大学周围都有涂鸦墙,遗憾的是,大多成了学校的宣传画廊,上面的画就跟幼儿园小学生画的花花草草一样,一片祥和。涂鸦被招安了,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玩玩涂鸦是相当必要的,也许它是无奈的抗争和宣泄,谁叫这时代让人这么无奈呢!
再说说街头艺术Hip-Hop,它源自美国纽约的黑人居住区BRONX。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于纽约的穷困工薪阶层。它汇集了非洲音乐、南北美洲音乐的艺术文化,并将生活上的娱乐发展成为现今多样的Hip-Hop文化。Hip-Hop属于街头文化,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流行至今。
街头作画,大地就是画板。在街头巷角,甚至步行街的街心,经常可见大师当众作画,或描人像或画花草风光,任由旁观者评谈。这种以大地作画板的壮举,不但显露出作画人豁达直率、富有挑战精神的性格特征,而且实践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内涵。这既是一种技艺和勇气,更是对艺术的忠诚。
街头献艺,这个我们经常见到。北漂一族有人经常在地下通道这么玩儿着,有吉普赛流浪者般的乐队,有全身挂满乐器,使出浑身解数吹拉弹唱的歌手。你可以随意听、随意看,甚至还可以混在他们中间载歌载舞,或者随意回敬几枚硬币。贫客朋友们站在街头吹口哨吧,或者抱把破吉他低吟浅唱吧,这里是属于你的艺术殿堂。
再唠唠颇为神秘的街头行为艺术,这是本篇的重头戏。这种艺术有思想有胆量的贫客朋友们可以尝试尝试,哪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行为艺术在欧洲已是见多不怪,无论是在美丽典雅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还是在历史深厚的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以及有“浪漫之都”之称的巴黎,你都可以在人头攒动的地方看到或卧或立着的艺术家们,他们已然成为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线。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的艺术的活的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绘画、传统雕塑等结果性艺术而言,更强调、更注重艺术家行为过程的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的过程艺术。他们将即时奔放的情感予以当众释放和宣泄,并注重和强调展示行为的过程。
在街头常见的有为农民工朋友们申诉的行为艺术,有为环保低碳呼吁的行为艺术,也有为展示个人才能的行为艺术,还有为吓人被带入警局的行为艺术。贫客朋友们,不妨也行为一把。
最后拿出程咬金的三板斧,即音乐、电影、摄影。
音乐是灵魂深处的声音,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懂得音乐,有独特的音乐爱好和音乐见解,是人类基本的素质。如果哪个人问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你只能说出《两只蝴蝶》,其他什么也说不出,你的内涵即使有也会被人觉得少得可怜。对于这样具有神秘色彩元素的音乐,尤其要懂得敬畏并试图了解其中的美丽奥秘。
电影,助你思索人生远离世俗,如果没有了电影,生活会变得了无生趣。电影是有声的图书,是更直观的音乐。需要注意的是,电影不是解闷的工具,尽管它有解闷的功能。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反映生活中最真实和最理想的梦境,电影的这种力量要比简单的说教和自以为是的自我鼓励有力得多。想真正了解生活,就去看电影吧!
摄影,它是留心生活的第三只眼睛。在如今这个高速发达的科技时代,只要你愿意,数码相机可以一天拍几百张、几千张照片。不过,就像记日记一样,我们要留下精彩的生活瞬间,还需要花点心思,做一个有心人。摄影是生活,也是记忆,它会让你慢下来,再慢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