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骄子-定边人心目中的张林森张相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占地6920平方公里、30多万人口的定边县,最有名望的人,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张林森——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县采油厂原厂长,现任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省、市、县人大代表,省、市、县劳模,陕西省企业界跨世纪新闻人物,陕西百杰,陕西“九五”技术改造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但是在15年前,20年前,知道他的人却不多。20世纪70年代,他当贺圈公社土桥子大队支书的时候;15年前,他刚调入定边县石化局的时候,能有多少人知道他、了解他、关注他呢?

    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定边县的石油开发事业,似乎就是张林森人生辉煌的起点,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定边县的石油钻采大业,就没有张林森的今天;没有张林森的贡献和辉煌业绩,也就不会有定边采油厂的今天、不会有定边而今迅猛发展的经济状况。定边的石油开发事业,从发展到腾飞是离不开张林森的。定边的县域经济,定边的财政从困境走到宽绰富裕,是和定边县的石油钻采事业的发展同步的——一个人的命运能和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同轨同途、休戚相关,那他必定是领袖、是伟人;一个人的命运能和一个地区、一个地方的一种事业同气连枝,那他也必定是荣耀的、豪迈的、值得大书特书的。

    张林森从定边中学的初中到高中上学,后来回到他的家乡武兴庄务农,“文革”中期被选为大队革委会主任、大队支书,不久又去贺圈公社农林牧场当了支书、场长,再进入县生产资料公司营销部当了经理,到石油公司待业门市当经理,到县石化总公司当副经理……他一路走来,从最基层的群众中走来,一步一个脚窝,一步一个成功,一步一层境界,也许是他的命好,也许是他的运气好、机遇好。但我总认为,还是人的因素第一。他聪敏,然而更踏实、认真。他实干、苦干,却又能深钻苦学。他总能团结周围的人群,成为他们的带头人。他人缘好,却从不随波逐流。他境界高,却从来不做孤家寡人,茕茕孑立!

    孔夫子曰:人生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这是古圣人对人生最精纯、最简捷、最中肯的总结和概括,现在仔细体味起来,仍感确然不谬。一个人的一辈子循着这个轨迹走来,做着正事、益事、好事,他一定会活成一个“大写”的人!

    张林森无疑正是这样一个最优秀的“过来”人。“而立”之年,他就成家立业,响当当地成了一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年届“不惑”之际,正值改革开放的春天,他年富力强,豪情满怀,投入这个崭新的时代,进入了石油公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定边经济发展的命运连在一起,献身于定边的石油开发事业。50岁时,张林森已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为定边的石油钻采大业奋战,他成了延长油矿定边钻采公司的经理,成了人大代表、劳模、先进人物。他既顺了“天命”,同时“天命”也给了他“好运”;而今他将近60,已是“循天理而顺人心”,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石油王子”,油田翘楚,华夏石油行业中的佼佼者,在石油事业的王国自由徜徉,纵情遨游……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力,行弗乱其所为。”张林森虽然生于建国初期,可谓“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从小到大,经历过“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吃过食堂,三年自然灾害挨过饿,吃过救济粮,领过救济款,穿过补丁衣,也经过各种政治运动,受过天灾人祸的磨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的浩劫……可是话又说回来,和他同时代或比他年龄大的那么多人,谁不是经历过那么多的灾难、磨砺,也曾劳过筋骨,饿过肌肤,苦过心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成功者终究有几?其实这段话的后面还要加上一句补充——烈火只能炼出真金和钢铁、磨砺只能使宝剑出锋,有志者骑鲸跋浪尔后事竟成——外因是成功的必需条件,内因则是成功的最根本保证。

    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人的好坏,是非功过,总是显现在人们的眼中、口中、心中。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无非是现代科技对人的视觉、听觉的延伸;人们不是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者,其实是心中之丰碑也,心中无碑,岂奈口何!

    有些人活着,他们只是人们饭后茶余,街谈巷议的对象,如烟似雾,飘飘而无根;有些人活着,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善良,正直、文明、正义……《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往今来,大凡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树立高尚道德榜样的,立过功劳、作过贡献的,有过思想理论贡献的,皆可经久而不废,留芳于生前身后,这才是真正的口碑。石碑虽大坚硬,厚重,却不及口碑之刻于人心,传于人口!

    自强不息者,可以立德,立小德者为君子,积小德成大德,以至成厚德,立厚德者济人济物,可以为人民服务,变为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弘扬文化……张林森是活在定边县几十万人的眼中、心中、口中的。

    农民的心中仍然珍藏着那个好支书、好场长、好庄稼汉的形象,并为他的今天而欣慰而祝福;石油工人的心中说:只有“张总”才最关爱我们这些“受苦的”……定边那些在岗的、离退休的干部群众说,前些年经常拖欠我们的工资,现在钻采公司成了咱定边的大金库,我们不愁发不开工资了,张林森到底还是个“干家子”!

    张林森身在手操亿万资财的特殊权位上,不乱花一分钱,不搞特殊化,不进歌厅、舞厅、酒家,平日家中就餐,准时上班,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任劳任怨,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定边采油厂的干部、职工、工人,一律无双休日、节假日,连春节也是换人不停岗,机器照常运转。他们的工作整齐化一,令行禁止,严格文明。东仁沟的培训基地,里里外外地上不见一片纸屑,一点杂物。室内室外不见一个闲人。宿舍里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四方四正,刀切一般。上铺下铺、床头、墙角,物有所归,整洁、清静。墙上印制的标语口号,鲜艳亮丽,无一污染、脱色。

    井场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四野农田葱绿繁茂,柏油道路平展宽阔。职工衣、食、住、行尽得其优,文体活动轰轰烈烈。又在去年组建成立了专业文艺演唱团,定时下到基层,为第一线工作者表演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节目,及时宣传英雄模范事迹、新人新事。

    抓科技、重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人才、重人才,科技人才是宝中之宝。为了人才,派出去,到西安石油大学进修学习;为了人才,请进来,高薪招聘各类专职人员及各界能人志士,为采油厂出谋献智,同心同德、齐抓共管。

    仁者爱人,职工群众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灾难病疾、喜、怒、哀、乐、安全、健康,都是采油厂领导的大事,也是张林森的大事。他们为职工办了高标准伙食的饭堂,集资兴建了职工住宅小区,宿舍大楼,为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人身保险、医疗保险。

    他们扶贫救困、捐资办学、修桥铺路,改造油田生态环境,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定边去年搞的大型活动,“中国·定边首届马铃薯文化节”,定边采油厂是经济支持者。马铃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但带动了定边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定边县马铃薯生产带来了8个亿的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教授,来定边讲学、授课,传播新知识、新思想,都和这个活动连在一起……魁梧的身材,1米8以上的个头,大背头,国字脸,宽厚的肩膀,健劲的双腿,和蔼的笑容,宽额广颐,神采奕奕,睿智坚强;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系函授研究生,人民大学客座研究员、教授,这就是张林森;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幕剧,一部小说,一部电影,艺术是美的,但只有生活最真实,传说是动人的,但只有亲见最可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