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森的确是个人物。他靠着自己的智慧、顽强和永不服输的劲头,打拼了13个年头,硬是将一个资不抵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企业发展为解决了2000多人就业,拥有资产18.8亿元,年产原油50万吨,产值7.5亿元,上缴利税2.7亿元,支撑了全县85%财政的支柱企业。
一
张林森是定边县贺圈镇武兴庄村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聪明能干在年少时就凸显出来。20岁那年,他被选为生产大队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为脱掉贫穷帽子打拼了l0个年头。
这位不安于现状的汉子,渴望有一片施展才能的新天地……机会终于来了。
贺圈公社有个林场,连年亏损,连工资都难以发出。张林森不相信,有山有林、有地有水,怎么会端着金饭碗讨不到饭吃?
“叫你弄,一球样。”有人这样说张林森。“我就不信!”他脖子一梗,脱口而出。1983年,他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胆量,承包了这个亏损3万元的“烫手山药”。3万元啊,这在当时一个贫困山区来讲,绝对是个能把人吓一跟头的数字。张林森咬紧牙关、凭着非常的胆识,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风风火火的企业家生涯。
林场要富,必先种树。从1983年至1987年,他带领职工先后种树3万棵,又整修了120亩水田,打了20口水井,养了20头牛,200只羊,年产值竟达到了50万元。
行啊,张林森,真没看出来!
没看出来吗?没看出来的还在后头呢!1987年他被调到县生产资料公司当了两年经营部经理,一次就为公司挣了16万元!
张林森出名了。有人说他是个奇才,不论做什么都能干出大名堂;有人说他是财神,走到哪里都会带来财富;还有人说他是大夫,无论“害病”多深的企业,只要到他手里,都能妙手回春、创造奇迹。
名声传到县委,县委领导惊奇了。他们正为县石化公司连年亏损、债务缠身而着急上火,有这样的能人,为何不用?于是,一纸调令落在了张林森的办公桌上,也正是这一纸普普通通的调令,改写了张林森的人生,创造了定边石油开采的历史,揭开了定边县全新发展的一页……
二
在石化公司(局)当领导就是吃皇粮,可张林森压根是个坐不住的人。他到下属企业一看,诺大的公司满目疮痍,职工们三三两两打着牌聊着天,聚在一起无事可做,公司靠倒卖长庆油田的一点原油和成品油维持艰难的生存。张林森的心缩紧了,尽管上任前知道这个公司在亏损,但绝没想到会颓废到如此地步。
第二天,公司打算召开大会欢迎他,他拒绝了,而是带着班子的元老,找症结、搞调研、跑项目。在长庆油田70年代的边缘井、废弃井旁,有人告诉他,这里可能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剩油。张林森眼光为之一亮,迫不及待地奔向另一口井、另一块废弃的井区,这残留的原油的的确确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
思路决定出路。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公司,一朵朵残留原油的浪花再次浮现在眼前,一个个比较明确的思路渐渐定格在了脑际。
在第一次召开的公司职工大会上,张林森面对种种猜测的眼神真诚地告诉大家:“我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来同大家共患难,一来为大伙求生存,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二是为公司求发展,单靠输血不造血,几辈子也改变不了公司的现状,只有在油字上做文章,走石油开发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造血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尽管持着诧异的眼光,职工们还是鼓起了久违的掌声。
万事开头难,张林森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求教、再三求证,决定就从长庆局“大会战”撤窝后废弃的9口边缘残次井起家。思路有了,资料有了,可最让人头痛的就是没有资金和设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话极大地鼓舞了他。于是,他多方奔走求救,西上兰州、东下河南,凭借他的人格魅力和执着精神,硬是为公司赊回了打井机、修井机和抽油机等数百万元的设备,有了这些“宝贝”,张林森和工人们根本等不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再下手、再开工,很快就在接近零下30度的冰雪严寒里开始了一个又一个通宵创业的日子。终于,第一口修复安装的油井伴随着他们的眼泪冒出了黑乎乎的石油,接着是第2口、第3口……9口“揭盖井”全部安装投产出了油。1993年,定边钻采公司成立当年,就生产原油2000多吨,上缴税利17万元,破天荒地拉开了定边地方石油开发的序幕。
三
首战告捷,9口“揭盖井”的成功,80号井的合作开发,并没有让张林森满足,他以企业家的智慧和胆识,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举债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走自钻自采路子”的发展思路。为了解决资金障碍,张林森提出了多渠道拆借、集资和设备款赊欠的办法,仅他一人向亲朋为公司拆借资产就达4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积蓄,千方百计外出借款,终于缓解了二次创业资金的燃眉之急。
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是公司自钻自采的第一个年头,公司冒着风险,终于在韩渠打的4口探井全部出油,为庆贺定边县解放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井是打成了,可谁知道,张林森由于劳累过度,身患重感冒引发了突发性耳聋,前来看望的干部职工无不为之动容……可令张林森欣慰的是,公司当年原油产能达到1.2万吨,实现利税303万元,一跃成为全县纳税大户。
定边钻采公司的生存和原始积累问题基本解决了。张林森疲劳的身子本该可以歇一下。然而1999年前后,由于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缺乏科学的勘探和管理,打井成功率下降,投入大产出低,造成了公司一度举步艰难的恶性循环局面,难道钻采公司的前景……不,绝不能倒下!张林森认真反思,召集班子成员开了整整三天会议,认真反思剖析自身的问题,提出了“高科技快速度、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快节奏、高效益低消耗”的决策思路,请来了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的专家对定边石油资源进行全面勘探研究和定位分析,强化了企业的全程管理,中止了跟着投资商转圈圈的被动局面,走自力更生、自主出资、自主经营的路子……这一招果然不凡,很快在定边县杨湾、东仁沟打出了高产能区块。
企业成功和挫折的种种经历,使张林森悟出了“大发展困难小,小发展困难大,不发展最困难”的道理,提出了“科学发展、稳步推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提出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万吨产能基地,利税达3000万元的奋斗目标。
历时两年的鏖战,在2001年10月这一目标提前实现,实现了钻采公司和张林森的二次飞跃。
四
然而,张林森的“梦”并未实现。他的“梦”是要走在陕北石油钻采的前列,是要为定边的跨越式发展缔造一台永不竭力的发动机……抓可持续发展,练内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摆在张林森面前的首先是一次思想的修炼和飞跃。
为了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张林森带头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班,毕业后又在攻读MBA研究生。公司选送了114名管理人员和技工到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脱产学习。选送了50名高中以上的优秀青工到长庆石油学校接受中专教育。公司分期分批对全员进行了岗位学习培训。张林森又同中国人民大学商定,在公司开设一个工商管理研修班,人大教授辅导授课,学制一年半,要求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学习。公司计划用5年时间,使10%的员工达到本科文化程度,40%的员工达到专科文化程度,为公司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为了落实“勘探开发、科学先行”的主导思想,公司与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签定了长期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协议,付诸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收效。
为了向管理要效益,张林森在公司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目标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160多项2000多条。强化了财务管理、物资采供管理、原油运销和稽查管理,并将环境保护提到了与开发并重的位置。
企业发展了,张林森始终不忘惠于职工,确保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在定边新区,新落成的职工住宅小区、商贸大楼、办公楼、科技楼及工人俱乐部正以全新的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张林森成功了,更没有忘记奉献爱心、惠泽社会的善举。近年来,张林森和公司援建了4所学校,改善了上千名学生的就学条件,竭力资助公司和社会弱势群体,累计捐款及财物300余万元。
好一个张林森的大手笔。他就是靠这种永不服输、永不满足的精神走过了残次井改造、自钻自采、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将一个资不抵债的“三无”企业发展到经济总量占到全县经济60%以上,支撑定边县85%财政的支柱企业。从而一次次升华了他的人生价值,并先后荣获省十届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陕西百杰、省首届创业企业家和中国优秀企业家职务及称号,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眼下,张林森和他的班子成员为公司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l0年建成100万吨石油产能基地,为定边县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5年4月30日,张林森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着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劳动模范的谆谆教导和期待,这位共产党员、这位陕北汉子落下了激动的热泪。这种热泪的内涵,只能用行动、用业绩去诠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