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骄子-张林森:黄土地上写传奇崔士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踏入陕北定边县,纵目望去,是一片片贫瘠荒凉的风沙滩。风沙滩上,触目可见的,就是耸立其间的一台台被漆成桔黄色的抽油机。

    在光秃秃的荒野上,抽油机似拔地而起的巨树,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在广袤的土地上,长臂一刻不停地扬起降下,抽油机更像是勤奋的耕耘者。

    当地的老乡说,看到抽油机,他们就联想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把这些抽油机竖起来的人,一个让地下宝藏变成父老乡亲口袋里的票子的人,一个从生产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国企“领头雁”的人,一个黄土地上的传奇人物!

    这就是张林森。一个拥有资产18亿元、年原油产能50万吨、上缴税费占定边全县财政收入80%以上的石油钻采公司的总经理,一个不满52岁、党龄却有33年的“老”党员。在这片红军长征曾踏过的“三边高原”上,他用一片真情,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生命内涵。

    19岁入党、20岁就挑起党支部书记重担,困难年代教会了张林森读懂党群关系“这部大书”,也埋下了他决心带领乡亲们赶走贫困的种子……张林森的经历是被称为“不幸的一代人”的缩影。

    刚上定边中学,就赶上了“文革”开始,张林森回到家乡贺圈乡武兴庄,成了地道农民。

    然而,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做了两年多社员,犁耕耙耱,提耧下籽,样样难不住他。他被大队党支部书记看上,不久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干部。

    那一年,张林森不满20岁。

    两年后,老支书让贤,张林森挑起了“一把手”的重担。交接时,老支书嘱咐:支书官不大,可管着近千张嘴的吃饭问题呐!有些事要虚做,比方说“运动”,有的事得实做,比方说“救灾”……这一虚一实,着实让张林森沉思了很久。这样一做就是11年。张林森至今回想起来,最大的欣慰就是“没让一个乡亲饿得倒下”。在他因乡里工作需要而离开村子时,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则让他一生难忘:

    “张书记,大家伙儿离不开你。”“林森,你人走了心可不敢走啊!”……他含着眼泪说:“以后有机会我再慢慢补偿吧!我的心是不会走的,你们放心吧!”

    乡亲们放他走,是以为他踏进了“公家门”,没想到张林森却又被“赶”回了黄土地。

    原来,公社里有个“知青”农场。“知青”返城后,因缺乏管理,成了填不满的“黑窟窿”,有人想起了张林森:“他管农业没问题,就怕他不干。”

    谁知担心却是多余。“我大概就是刨土疙瘩的命。”张林森二话没说,卷起铺盖就住进了场部,当起了公社农林牧场的场长。

    公社给他订的“承包”合同是:期限5年,交3.5万元,剩下的算他的奖金,亏了就要自己赔。而给他的“家底”,不过是8000多棵没成材的树、10头奶牛、3头猪、11只羊和40亩水地。

    “事在人为。”张林森看重的是人不是物。他对职工们说:“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不欠你们一分钱的工资!”打水井、种玉米、储饲料、搞畜牧……就像变戏法,连年亏损的农场,被他带人一莳弄,一下子成了乡里的摇钱树:5年净增值120万元,实际上交50多万元!

    张林森没要那几十万元奖金,他高兴的是证明自己有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本领。

    张林森靠苦学读通了找油采油资料的“天书”;从试采别人的“揭盖井”到成为采油“正规军”,他创造了奇迹2003年9月20日,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机关大院,吸引了定边人关切的目光。

    这一天,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的“定钻”,正式并入延长油矿管理局。这意味着,一直被排挤在石油钻采业边缘的“定钻”,终于凭实力,成为这一行业的“正式会员”。

    这一刻,带领“定钻”人打拼了整整10年的张林森,眼里泪花闪闪。

    定边产石油,但定边人一直得不到有油的好处。当地人也曾打过找油、采油的主意,然而,梦总归是梦,还被嘲笑:“你们当是打水窖?不懂勘探,打下2000米也出不了油。”

    1993年,张林森被任命为定边石油钻采公司经理,要刨几千米深的“土疙瘩”,圆定边父老乡亲的致富梦。然而,当时给他配备的,只有二十几号人,还有几台旧车。最要命的,是这些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乡下人,哪里懂得黄土地下几千米处的奥妙?很多人对他们投来了怀疑甚至是嘲讽的目光。

    但张林森不信邪。某油田曾在定边边远地区打了9口井,因认为无开采价值,便封口废弃了。张林森盯上了这几口废井:“就像有钱人家的旧电视,人家淘汰不看了,我们修修还可以看嘛!”

    张林森想方设法找来了这9口井的资料,潜心研究。初干油井,用看惯农业的眼睛,看这些地质材料,无异于看“天书”。但张林森硬着头皮研究下去,并带上资料去请教油田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给了他一个让他激动不已的答复:“9口油井都有开采价值。”

    从此,张林森如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飞速运转。没钱,亲戚朋友你三万、他两万地凑;没设备,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厂家,用真诚感动人家,赊来修井机、锅炉车等设备,终于使“定钻”这艘满载着父老乡亲希望的船,艰难起航。

    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通宵达旦地奋战20多天后,终于,第一口井冒出了黑晶晶的原油。这一年,“定钻”采油2000多吨,上缴国家税金6万多元。到2003年,张林森的队伍已扩大到1450人,年实现税利费2.5亿元,并一跃成为采油“正规军”。

    把农民培训成合格工人,资助贫困农村娃娃上学……从黄土地走出来,又回到黄土地,张林森不变的是一颗共产党员炽热的带民致富的心东仁沟,“定钻”职工培训基地。这里长年“学员”不断,封闭式、军事化管理,课程安排得很满。供“学员”们学习的阅览室,满眼石油钻采方面的图书。

    “娃娃们不少来自农村,干农业的搞石油,不学怎么行?”张林森十分看重职工培训。每周日上午固定的职工半天党课时间,不论党员非党员,一律集中学技术、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律。

    今年秋天,“定钻”又开始一项新计划:供1000名农村贫困娃娃上学,每人每年200元,连续资助5年。读书学习,在张林森看来,是农村娃娃摆脱贫穷的最好途径。1997年,他得知武兴庄还有孩子上学不便,就带动均已考上大学、在外地工作的三子一女,为家乡捐款5万多元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从那以后,捐款给全县一些贫困村建学校,就成了“定钻”每年的“保留节目”。

    “我在农村干了十几年党支部书记,现在搞企业了,对农民的感情没有变。”今年定边县搞万名干部包农村,张林森主动报名,包扶了全县经济最困难的学庄乡刘庄村。除了为全村900多口人打了一眼深井,结束了全村吃水难的历史外,他还专门给村里送去了6000册书;又派人住在村里,记录每户人家的收入、人口情况,并请专家对全村的土壤情况做彻底调查分析……张林森要彻底改变黄土人家的观念和素质。

    来自于黄土地,深情洒在黄土地,这就是张林森—一位共产党员的情怀。

    附:一条“红线”

    细读党员张林森的“传奇”,可以发现,在他的不凡经历中,有一条不变的“红线”。

    在农村当党支部书记,虽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不可能带领乡亲们干出脱贫致富的惊人业绩,但是全村近千张嘴的吃饭问题,却时时挂在他的心上,他最感欣慰的,是“没让一个乡亲饿得倒下”。

    开采石油,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国有企业带头人。但他没有只拘泥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念念不忘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并用多种方式,带动地方发展经济,尽早走上致富之路。在采访中记者还看到,虽然从事的是一种容易产生残油、废水、废气的行业,但“定钻”投入巨资实行了原油的管道传输和废水的集中处理,井场周围被绿化得犹如花园,成为荒凉的“三边高原”上的一座座绿洲。

    这里贯串始终的,是一条作为共产党员真情为民的“红线”。实际上,成就张林森这一传奇的正是这种真情为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凝聚人心,摆脱困境,创造奇迹。

    这里所折射出的,是一个共产党人所应有的情怀。无论处于什么地位,不论从事哪种行业,每一位共产党人,作为执政党的一员,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都不应忘记自身还肩负着另一职责,努力做到真情为民,为更多的人民群众造福。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同时,也只有做到对社会负责,为大多数人着想,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