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骄子-定边腾飞自有时民贵民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定边县是一个自然环境恶劣、荒漠覆盖的贫困县,历史上多少英雄志士力求改变它,但终因各方面的制约,使贫困依然伴随着向往幸福的定边人,直到90年代,陕北汉子张林森率领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才为定边县钻出了流淌定边人梦想的幸福井。

    出生在定边县武兴庄窑洞的张林森,昏黑的窑洞没有淹没他的才智,“文化大革命”使他中断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但他深知屈服于命运的是庸才,改变命运的是英才。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张林森具有领导才干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公社党委委员。改革开放以来,他承包了乡农林牧场。经过他5年的辛勤劳作,发展了120亩水浇地、种植了3.7万棵用材林和400亩经济林、饲养了220只牲畜。按照承包合同,他可得到50多万元的利润,但他除牲畜外,其余全部贡献给了国家。他的事迹在《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上报道,受到全县人民的赞扬。

    为了摘掉贫油国落后的帽子,我国在陕北勘探出了富油气田,仅在定边县就探明1.5亿吨石油的储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为了振兴定边经济、改变定边县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这个从农民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定边县石化局副局长的张林森,背负着县领导的重托和全县人民的希望,迎难而上,组建了定边县第一支石油钻采公司。

    1993年公司成立伊始,作为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人才的新摊子,在没有地质资料、更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要开展业务,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全县没有几个人相信他们能钻出油来。但是,胸有成竹的张林森却立下了不把石油建设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就就地辞职的军令状。他提出了贷款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思路。为了尽快地开展工作,张林森和他的职工们不耻下问,虚心请教长庆油田的专家。凭着他对定边人民的一腔忠诚,说破了嘴皮跑断了腿,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油井地质资料。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并且结合公司的现状,从中选定了长庆石油勘探局“大会战”后撤离废置的边缘残井。没有资金,他多处奔波,争取到省扶贫基金会的支持。并且西上兰州,东下河南,苦口婆心地赊回现金也难以买到的几百万元的设备,并将第一口井定位在拥有113万吨储量的东红庄油区。

    为了使设备早日安装,张林森同职工一起冒着飞沙走石和弥天的风雪,还有西伯利亚袭来的寒流,运送、安装设备。接近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连汽车的水箱都给冻烂,甚至钢板都裂断。他们多次爬在地下刨积雪,饿了,啃几口饼子,只有晚上,才能吃一顿烩酸菜。经常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他们已经开始通井、洗井和安装设备,月亮上来了,他们还奋战在井场第一线。经过公司职工的共同努力,他们的第一口井出油了。从井里喷出的岂止是石油?那是钻采公司全体员工的心血,也是28万定边父老对他们的希望。

    第一口井的告捷,县委为他们召开了庆功会,盛赞他们为定边人闯出了一条产能致富路。领导的支持,乡亲的企盼,更激发了钻采工人的积极性。他们将一切困难都抛置脑后,加速了采油的速度,平均半个月就揭盖安装投产一口油井,使他们选定的九口残井口口见油,当年就产油2000余吨。

    作为一名企业家,张林森没有陶醉在这九口油井喷出的油花里。他想的更高,全不满足吃长庆人的残羹剩饭,他要大展宏图,他要走独立钻探石油的路子。但他深知,要有大效益,必须有大的投入,这些投资从那里来呢?县政府虽然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持,返还其财税作为发展资金。但是,一个贫困县的财政是何等的困难,这和石油开采高投入形成大反差。面对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张林森没有退缩,反而刺激了他多方筹资的灵感。经过他多方努力,他采取了“借鸡下蛋”的办法,和陕西省证券公司合资开发了一口日产20余吨的高产油井,当年就收回了投资的60%,为企业的发展和独立钻采积累了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省、地、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张林森通过资料分析、市场调研和综合国际市场石油的动向,针对本县的实际,他和公司党支部书记为县政府提交了年产原油3万吨生产能力的可行性报告、受到县政府的重视,为定边县石油开采事业提供了发展的蓝图,更为他们钻采公司上紧了发条。他们跋山涉水跑资料、定井位、联系资金。首先他们进行地域地质研究,通过藏油描述、储油评价的论证和技术性评价选择了经数价摸拟、经济概算等技术论证的具备滚动发展的四口井位,开始了独立钻采的第二次创业。资金不到位,动员职工集资近100万,又借了350万。凭钻采公司的资信和张林森的威望,他向兰州、河南赊购回数百万元的设备。这些资金,为定边石油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1996年是定边县解放60周年。为了庆祝定边解放60周年,他们将这四口井郑重地命名为定庆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为了给全县父老乡亲献上节日的礼物,他一直和职工爬滚在工地。晚上他还要考虑第二天的工作,要解决钻井遇到的技术、地质和资金问题,因此使他疲劳过度患上了重感冒。

    可是,他忙得顾不上吃药、打吊针,导致病毒侵入神经,患上了突发性耳聋,看到经理这样卖命地工作,职工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县领导动情地令他住院治疗,可是,节骨眼上,书记也患了肠粘连。为了油井早日出油,他依然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职工而且也感动了领导,省上—位领导对张林森的敬业精神大加称赞,说他是一个“三有”经理(有人品、有水平、有远见),正是这位“三有”经理为定边县的石油事业创造了“三个第一”。

    当四口油井都喷出激荡人心的石油时,张林森却听不到那哗哗油声悦耳的乐章,听不到定边父老乡亲的欢呼,听不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祝贺声。

    他的耳朵因为拖延治疗时机而聋了,只好住进了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也不能使他的耳朵恢复听力,他只好带上助听器。使他欣慰的是他和职工所付出的代价没有白费。到今年6月底,定边县钻采公司已从一个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的三无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8400多万元,年产油能力5万吨,利税过千万,设备完善、技术先进、具备相当生产规模的石油钻采企业,成为当地利税第一大户,被评为地区“明星企业”、“管理先进企业”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地级劳模,同时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张林森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也是一个学者和慈善家。他虽然未进大学的门,未当上博士,但他自学成才的经历也不得不使人叹服。他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他撰写的《新生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线》等论文受到专家的称赞。他为公司培养了12名技术员,在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学识和技术得到了长庆石油勘探局高级专家的肯定,誉他为“土专家”。

    公司效益好了,张林森并不居功自傲、有了钱就追求享乐。他的心里装的是定边人民。他投资60万元,为14口油井所在地的乡村通了电,带动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他还大力扶持教育事业,先后给贺圈中小学、油房庄中学等5所中小学捐款4万元。他自己节衣缩食地动员全家老少捐款1万元,帮助武兴庄小学提高教学质量。他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带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近日,张林森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坦开心胸地说:今年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公司要建成30多口富油井,建设三个产油基地,原油产量突破10万吨,上缴利税超过1000万元大关,职工月收入过千元,为定边县乃至陕西省的腾飞贡献力量。要让定边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火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