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时来运转的“三先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胡适的老家是古文化积淀丰厚之地:徽州,这与人文荟萃的鲁迅故乡绍兴如出一辙。与绍乡的富饶不同的是,大山深处的徽州自古一向是民生凋敝的苦寒之地。但是因为与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仅一山之隔,又因为地理的原因盛产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所以徽州自古以来又是中国一块文化高地。因为人多地少,徽州人的眼光一直投向大山之外,经商的传统就一直承传下来。经商发了财,回老家修建深宅大院,造祠堂、办书院,几朝几代的努力,悠悠文风就在古徽州浩荡而起。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聪明好学的胡适来说,真是一种幸运。生在徽州这样的地方,不好好读书实在对不起这一方水土。从徽州上庄村胡适家老宅子出来,在小胡同里转两个弯,就是著名的徽墨世家胡开文,浓浓的墨香长年在这片幽深老巷里浮荡。这不独是上庄独有的气息,在徽州,所有的古镇老村全都是这样的学养深厚。乡绅大户人家也就罢了,就是一般的农家小户,也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女儿出嫁,会在她陪嫁的箱匣里放上几本绣像小说之类,沾染上一点纸墨书香,企盼着不久的将来她能生下一个小小书生——一代大师文豪,似乎只应出在这样的地方,也只能出在这样的敬重文化的地方。

    胡适虽生于徽州,并且也姓古徽州“胡程朱汪”四大姓中的“古月胡”,但他这个“胡”并非徽州著名的“金紫胡”或“龙川胡”,而是由“李”改“胡”,被民间称为“李改胡”。传说唐朝昭宗即位时,大将朱温谋反成功。为了保护太子,宫中仆役胡三带着太子李昌翼逃回故乡徽州。怕人追杀,由李改胡,世人称为“李改胡”。太子李昌翼死后就葬在江西婺远(原属徽州)考水村,这里至今仍有古迹太子墓。太子走了,而李改胡却在徽州代代相传下来,传承了一千年,假胡之假终于变成了真。

    胡适的父亲胡传(字铁花)就是李昌翼的后人,这个徽州男人也如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一样,在科举考试中久考不中,做做生意,修修家谱,转眼之间就是四十多岁。

    一个完成了编撰家谱、建造宗祠又年过不惑的徽州老男人,其实已经等同于老人,已经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老人,但胡传的从政之路却传奇般地从头开始:由家族富商胡嘉言资助一百块银元,他从上海借道水路抵达天津又至北平,寄宿在宣武门外椿树头头条胡同绩溪会馆。又得到族兄胡宝铎的鼎力相助,将他介绍给钦差大臣吴大瀓。吴大瀓是胡传生命里的贵人,他的四十岁人生从此发生惊天逆转,面对胡宝铎与张佩伦的两封推荐信,这个爱才如命的钦差大臣又看到徒步千里万里投奔而来的胡传,马上将他收留在身边做幕僚。身躯魁伟、浓眉大眼的胡传感动他这份知遇之恩,一会儿在东北深山老林编参户保甲,兼差十三道戛牙河勘测地势。一会儿被遣往海南岛天涯海角、黎峒山乡考察,或随吴大瀓调任河道总督,北上郑州,督修黄河大堤。继而又飘零台湾岛,驻守边关。尽职尽责的胡传,其人其行深得上司器重,最终驻守台湾岛,多次身染瘴疠,九死一生,甚至弹尽粮绝孤守疆城,却总能化险为夷。用民间的说法,便是命大福大造化大。

    这一年秋天,上庄又一次举办祭神敬祖的太子会,(大概也是为了纪念那个由李改胡的太子李昌翼),在外游历了一圈的胡铁花回来了。虽说他的官职并不算大,但回到上庄村,却是一个衣锦还乡的大官,人人对他都有点畏惧,甚至烟馆、赌场都关门歇业,不愿意给胡传留下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印象。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详细描写了其父归乡的情状:“只见路上行人都纷纷让开一条路,只听见许多人都叫‘三先生’,前面走来了两个人,一个高大的中年人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他穿着苎布大袖短衫,苎布大脚管的裤子,脚下穿着苎布鞋子,手里拿着一杆烟管……”这个威严场面是上庄人心中共同的记忆,许多年后,上庄人仍然对这一年的太子会记忆犹新,因为它是上庄人称“三先生”的胡传回家的那个太子会,这个秋天的太子会变得不同凡响。在上庄人记忆里,“三先生”就是个不同凡响的人,那个秋天的太子会自然也不同凡响。整个上庄的烟馆、赌场都关门歇业,村街上人们都在看太子会,大家也屏住呼吸分站两侧目睹着人高马大、面黑如墨的“三先生”衣锦还乡。

    这便是上庄人心目的男人,这是吃干饭(上庄人节省,平日从来都将干饭给家中男人吃,女人则吃稀饭)长大的顶天立地的男人,在走遍苍茫大地、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他成了一匹“徽骆驼”——也就是这匹徽州人心目中最能吃苦的“徽骆驼”,最终撑起了上庄胡家岌岌可危的门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