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集-母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些年去书店为小孙女选购读物,见到一本荣荣写的童话《住在贝壳里的老爷爷》,甚感惊异,想知道这本童话的作者是不是那位诗人荣荣?急忙翻看前言,不错,正是她。

    我并不认识她,却听人谈过她在当代诗坛上所创造的纪录:凡跟诗有关的林林总总的各种奖项,当然也包括规格最高的鲁迅诗歌奖,她几乎都拿过了,出版过多本精美的诗集。这样一位出色而勤奋的诗人,怎么会写起了童话?

    我当即买下这本书,读到作者写的后记时更是吃一惊,原来她曾“身患重疾,十几年来生命朝不保夕,悬而又悬地生下了儿子檀骐竹。”当儿子长到四五岁时,发现他性格和行为上一些应该注意的倾向,诸如胆小、乱丢东西、过于贪玩,等等,已经全身心担当起母亲角色的荣荣,不是呵斥儿子,而是即兴给他讲故事。现讲现编,现编现讲,越讲越多,越编越顺,有时连她自己也被这些故事感动。一位老编辑偶尔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便鼓励她整理出版了这本童话。细读之后果然不错,有空就读给孙女听。

    比如《很丑很丑的石头》中那块难看的石头,不满足于当一块安安静静的石头,发现那些能够花样翻新、大出风头的东西,是因为比自己多了一个“心”,于是便千方百计地也给自己弄了个“心”。从此它再也无法安分了,一会想变美,一会要出人头地,蠢事、坏事做了一件又一件,反弄得焦头烂额,结果几乎连石头也差点做不成了。既童趣盎然,又意蕴悠长。还有《太多太多的云》,讲一个好东西太多了也会生出麻烦的故事,本来很美的云彩,多到堆满了天空就成了灾难,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受不了啦,只好让那些不讲卫生的云朵变成了屎壳郎,爱撒谎的黑云变成了乌鸦,爱占小便宜的送雨云变成了老鼠,爱欺负别人的雷电变成了狼或狐狸……

    母爱丰沛而滋润,是最高的激情,能焕发出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世界经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就是瑞典女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伦讲给女儿的故事。但她们创作童话首先不是想自己出书成名,而是为了教育孩子健康成材。教育子女本来就是为母之道的重要内容,《广雅》解释:“母,牧也。言育养子也。”在古人看来,“育”重于“养”。是天性赋予母亲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尊为“镭夫人”的居里夫人,对还不满周岁的女儿就开始进行智力和体操训练,她不仅自己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其长女伊蕾娜继母亲之后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她们母女创造的奇迹至今无人能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不乏这样的经典故事:《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等等。

    而且那还是在“夫权社会”、“师道尊严”大盛的年代,讲究“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孩子送进学校交给老师,家长就可放心大吉。而今“师道尊严”大打折扣,教育产业化,没有家长敢完全信任老师和课堂,不能不带着孩子到处花钱“补习”。越如此越逼得中国人不得不拼孩子,竞争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母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蔼理士在《不生育的问题》中所言:“这种母道的任务,要是做得好,也等于一个必须维持上好多年的职业,而其所需要的惨淡经营、全神贯注,也还在一般专业之上呢。”根据家庭条件的差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现代母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不乏妙招绝活儿。荣荣为儿子写童话,不过是千万母道中的一种。

    许多年后,在舟山渔民文化节上我结识了荣荣,几句寒暄话后便打问她儿子的情况,很想知道她的母道效果如何?她告诉我檀骐竹在7岁的时候正式出版过一本小诗集,现在上小学六年级,功课中上等,比较调皮捣蛋,有一次因上课做小动作,不好好听讲,被老师叫到前面罚站,下课后就写了一首题为《罚站》的诗,调侃自己因为刚才动得太多,现在一动不能动,“像一条踩扁的蚯蚓”。他们母子经常一起写同题诗,在一首《雪花》中他写道:“雪花从很冷的地方来,像六角形的飞盘,它停在我手上,变成一滴眼泪。我把很多很多雪花放在被子里,我要给雪花温暖,这些冰冷的朋友很感动,把我的被子变成水被子。”荣荣是一家文学期刊的主编,校对时有拿不准的字句,就跟她儿子商榷,小家伙常常能随口就为她解疑答惑,可见他确实认字很多,且记得牢靠。或许是童话丰富了孩子的心灵,使他的思想保留了立体感,眼中的世界也丰富得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中心”。《礼记·大传》中说:“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母亲若是家庭的灵魂,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然就多行母道;家里的权威是父亲,当然就以父道为主。比如最近声名大噪的中国“狼爸”萧百佑,一贯奉行“在中国不打不成材”的理论,“因为我们的竞争太激烈,同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又比外国复杂,小孩没有分辨能力,不管很容易沾染坏习气。”他有四个孩子,分别从三岁起执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魔鬼式训练”,对他的孩子们规定了许多不许:“不许在校外跟同学接触,不许看电视,不许自由上网,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许随便打开冰箱门,不许吹空调……”

    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如今培养出了三个北大学生,目标都是拿博士,最小的还在上高三,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狼爸”的成功经验被媒体热炒之后,惹得许多当了父亲的男人羡慕他,想学他,却缺少他的气魄和狠劲,或半途而废,或闹出笑话。江苏海安一位老兄,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三,周六赖床不起,他嘴喊不管用,想打下不了手,情急之下竟拨打110向警察求助,反遭警察一顿抢白:让孩子多睡一会就房倒屋塌、世界末日吗?

    还有母道、父道的“双道合璧”,乃至爷道、奶道等“多道参与”。“誉满全球”的钢琴家郎朗的成功,就是“双道合璧”的典范。但这都是凤毛麟角,他们的经验很难推广,也就不可能大面积地收获天才。而有些民族,将一些具有普及意义的成功母道、父道,或“双道合璧”等变为风俗习惯,形成社会共识,从而整体提升民族素质和成材率。

    比如犹太人的优秀是举世公认的,随口就可说出一大串尽人皆知的名字,迄今为止全球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马克思、弗洛伊德,艺术家卓别林、毕加索,超级富翁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这跟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有关,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种习俗,最初给孩子看的书都涂上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渐渐养成“吃”书、爱书的习惯。犹太人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脑袋是离不开书的,书是大脑最好的陪伴和营养品。

    然而,欧洲一些国家,却严格禁止孩子在入学前读书认字。理由是那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会养成习惯,只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地创造性。德国甚至将这一条写进宪法,可他们照样也很厉害,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拿走了将近总数的一半!

    可见,世界上的母道、父道,有千条万条,似乎“条条大道都能通罗马”。说了归齐,还是老子高明:“道可道,非常道……”

    (2012年2月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