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右军书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右军书扇”形容书法精妙、奇绝。

    此典出自《晋书·王羲之传》。

    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的官职,所以人们又常称他为“王右军”。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一个门生家里,看见榧(fěi)木案几光滑明净,非常兴奋,就在案几上面写起字来,一半真书(即正楷),一半草书。后来,这些字被门生的父亲误刮掉了,那个门生非常震惊,懊悔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见到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叫卖。王羲之为她题扇,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开始时,老妇人的脸上显出不悦的神情。王羲之对老妇人说:“你就说是王右军题写的,每把可卖一百个钱。”老妇人就照着他的话去做,结果人们都争着买她的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扇子来,请王羲之题写,王羲之笑了,没有答话。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器重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

    运斤成风

    “运斤成风”这一典故通常用来形容技艺高超,才能卓越。

    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有一次,庄子送葬,路经老朋友惠施的墓地。庄子回头对随从说:“楚国的国都郢城里有个人,在粉刷墙壁时鼻尖上不小心沾了一点苍蝇翅膀大小的白粉,他就请一位有名的工匠帮他把白粉削去。只见那个工匠抡起斧子,呼呼生风,应声削去,白粉被削得一干二净,而鼻子完好无损,郢城的那个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这个消息,就把工匠叫来,对他说:‘请给我表演一下。’工匠说:‘我很愿意表演给您看。遗憾的是,能与我配合的那个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子死后,我也没有伙伴了,没有可与谈话的人了。”

    造父习御

    “追父习御”说明学习各样技术,必须严格训练基本功。

    此典出自《列子·汤问》。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从他学驾车时,谨计礼节特别廉卑,但泰豆三年不给他传授技术。造父越来越恭谨,于是泰豆便告诉他说:“古诗说过:‘制造好的弓匠人的子弟学其技艺时,一定要先学习做箕;擅长冶金者的子弟学其技艺时,一定要先学习做裘。’你先跟着我学快步走路。走得像我那样,然后才可以手拿六根马缰绳,驾驭六匹马的车。”

    造父说:“我全都听您的。”

    泰豆便竖起一根根木桩子作道路,大小仅够脚踩住;按照脚步的间隔安放在路上,踩在上面行走。快步来回跑,都不会跌落下来。造父学习它,三天就掌握了全部要领。

    泰豆感叹地说道:“你真是很聪明啊!掌握得这样快啊!其实驾车这件事也是这样的。前时你走路,得之于脚,应之于心。推广到驾车,步法协调由辔衔约束,速度快慢用嘞口调度;御车的度数,掌握在心中,控制在手上。内得于心,而外合于马的脾性,因之能做到进退全乎绳墨,旋转舞蹈弯合于规矩,跑到远方而还有余力。真正掌握驾车的技术,应当是:马嘞控制是顺应着缰绳,缰绳掌握得好,是服从手的控制;手的熟练动作,是服从心的指挥。那就可以不用眼看,不用马鞭驱赶;理得心安,体热端正,六根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跨出去不会有差错;旋转进退,全都合乎节度的。这样,车道的大小能容纳车轮就足够了。道路宽窄能容纳马蹄也就可以了;不会觉得山保的危险,原野的平坦,它们都是一样的。我的技术全都传授给你了,你记住它吧!”

    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比喻射技高超。

    此典出自《列子·汤问》。

    甘蝇是古时候有名的神箭手,他把弓一拉开,野兽就倒在地上,飞鸟就掉了下来。徒弟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本领更超过了他的老师。有个叫纪昌的又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要先练习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底下,张大着眼睛,死盯首一上一下的脚踏板。两年之后,即便是锥子的尖头刺到他眼眶里,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了。纪昌把自己练功的经过告诉了飞卫。

    飞卫说:“功夫还没到家,必须锻炼视力才行。达到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大,把模糊的东西看得非常清楚,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回去用牦牛毛系上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它。十天之间,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看那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这时再看其他比虱子大的东西,都好比是山丘。于是就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梗做的箭,去射那虱子,不偏不倚正穿过虱子的心脏,而悬挂虱子的牛毛并没有射断。他把这情况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起来,拍着胸膛说:“你把射箭的门道真正掌握了!”

    空前绝后

    “空前绝后”这个典故比喻某件事情或某种艺术成就超绝古今。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

    晋朝时,有一位大画家叫顾恺之,他学问渊博,绘画闻名于当时。他画人物,从来不点眼睛,有人就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国,也有一位大画家名叫张僧繇,这个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及佛像,梁武帝时建了很多寺院佛塔,梁武帝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珠,别人问为什么不点睛,他说:恐怕点了眼珠后这些龙就破壁飞走了,人们再三要求他试一下,他便点了两条,果然两条龙都破壁飞走了,而没有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依然还在墙壁上。这一传说虽然很荒诞,但说明他作画的功夫是很深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一个更加有成就的画家叫吴道子,他对画山水、佛像造诣很深,笔法绝妙,有书圣之称。”据说,他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三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据说看过这幅画后,很多人都改过自新了。

    《宣和画谱》在评价吴道子的作画成就时认为,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两者兼而有之。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比喻不称职的人充占职位。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君王,姓田,名辟疆,又叫齐宣王,他非常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吹竽(竽是一种乐器,把很薄的铜片制成叶子,装在管子上头,吹起来能够发出声音;再把这样的管子一共三十六根,合在一起,装在一个壶子上面,才造成一个竽。)。宣王为了能常常欣赏那种竽乐的吹奏,又喜欢听合奏,便经常供养着三百名吹竽乐手,一吹起来,便三百人一起演奏着。当时齐国有一个人,自称为南郭处士的,他请求齐宣王让他加入吹竽乐队;齐宣王十分高兴,并且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一样地喜欢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喜欢欣赏独奏。他叫那三百名吹竽手,依次地每一个轮回演奏给他欣赏。命令刚下来,南郭处士就偷偷地逃走了。原来他根本是不会吹竽的,在那音乐大队中混了多年,也没有把吹竽这一种技艺学会;他害怕齐泯王要他表演独奏时,要露出马脚来。

    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形容诗文的通俗易懂。

    此典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白居易是位佼佼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白居易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厉处罚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摒弃“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在唐诗中是很出名的,受到后人的称颂。

    据宋代和尚释惠洪编的《冷斋夜话》记载,白居易作诗时,经常把酝酿好的诗句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然后问她们能不能听懂。老妇人说能听懂,他才采纳。不然的话,他便进一步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能解”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把事情办好。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够射中目标了,他兴高采烈地来告诉关尹子。

    关尹子问他:“您知道您为什么能射中目标吗?”列子想了想,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关尹子就对他说:“不行,您还没有学好。”

    于是,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三年后,他又来报告关尹子。

    关尹子又问:“您知道您为什么能射中目标吗?”列子立即回答说:“知道。”

    关尹子说:“行了!您已经学成了。这其中的道理,您应当永远记住,一定不要忘记了。而且不仅是射箭,治理国家和处事为人都应该这样。”

    面壁功深

    “面壁功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此典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南北朝时,有个和尚名叫达摩,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南朝宋末,他乘船来到广州。传说,他先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因与梁武帝面谈不愉快,就前往北魏洛阳,后来在嵩山少林寺住下。

    达摩到少林寺后,日日夜夜地面对石壁而坐,一言不发,人们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他这样坚持了九年,直到寿终正寝。

    达摩面壁九年,被立志修行的僧徒们传为佳话,后人还据此编出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有的说,在少林寺的石殿西边,有一块大石壁,隐约可以看到达摩静坐在那里的姿态,这就是达摩九年面壁修行留下的痕迹。

    妙画通灵

    “妙画通灵”本来是表现顾恺之为人超脱的故事。后人以“妙画通灵”一词形容画品绝妙,世上少有或形容画家技艺高超。

    此典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顾恺之(公元341~402年),字长康,晋代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代的杰出画家。他虽然博学犯错误,但却相信虚无缥缈的神灵变化之术,因而时常闹出笑话来。

    有一次,顾恺之站在画柜前,把画柜前面封糊、题署完毕,寄放在友人桓玄那里。而这些画都是他非常珍惜的。桓玄却从后面打开柜子,偷偷地把画取走了,然后又把柜子封闭好,使之同原来一模一样,又还给顾恺之,骗他说,画柜从没有打开过。顾恺之看见画柜前面的封条、题署一点也没有变,只是柜子里的画没有了,不住地说妙画通神,变化而去,就像成仙一样,没有流露出一点疑惑的神色。

    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此典出自《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战国时,有一个擅长宰牛的厨师,名叫庖丁。有一次,他为梁惠王宰牛时,显露出非常高超的技术。

    梁惠王非常赞赏他的熟练技术,问他说:“真是棒极了!你的技术如何能达到如此精湛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回答道:“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学习宰牛时,眼睛看到的全都是一头全牛。三年以后所见到的不是整个一条牛了。如今,我只用精神去感知,而不需要用眼睛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按照牛体的结构,我从空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着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与筋肉聚结之处,更何况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而我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杀过数千头牛,但是刀刃还像新磨的一样。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就觉得绰绰有余,运起刀来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所以,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磨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遇到筋骨交结之处,我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谨慎,集中精力,行动稳妥。这样,只要轻动一下刀,整头牛就骨肉相离了,牛肉好像土块一样散落在地上。这时候,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感到心满意足,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了。”

    梁惠王说:“妙极了,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雀屏中目

    “雀屏中目”比喻武艺高超。

    此典出自《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窦毅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觉得她很可爱,便用心抚养,到这个女儿长大了,出落得非常漂亮。窦毅心里特别疼爱这个女儿,更不愿她嫁个平平凡凡的人,于是,便想了一个替女儿招亲的办法,他叫人在屏风上绣了一双孔雀,如果有人来求婚,便叫他拿起弓箭来射,如果在百步以外能发两箭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将女儿嫁给他。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那些懂得武艺的少年就纷纷来应试。可是孔雀的眼睛实在太小了,半年来就没有一个人射中。有一天,来了一个姓李的少年,他拿起箭来,把弓轻轻拉开,“嗖”的一箭,正中孔雀的眼睛。窦毅喜出望外,就将女儿嫁给他。这个箭法高强的人,就是唐高祖李渊!

    善自为谋

    “善自为谋”形容善于为自己设想打算。

    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六年》:“君子曰:‘善自为谋。’又见《南史·王昙首传》: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虚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

    南北朝南齐人王僧虔,因为写得一手好隶书,出了名,紧接着,他对待工作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也出了名,他的友人替他概括出八个字:“戒益守满,屈已自容”。拿现在的话来解释,意思就是:“工作不能做得太巴结,让人家先走一步吧!人家好坏,只要对自己没有影响,何必坚持自己意见。凡事得过且过,不要有过高的要求。有时,为了少找‘麻烦’,也不妨委屈一下。”如果再说得通俗些,王僧度便是一个“刀切豆腐两面光”的人物。正巧,当朝的皇帝齐太祖也特别爱好书法。一天,他高兴起来,要在书法上和王僧虔比试比试。这位进退都为自己留一步的人,这次可不肯示弱了。他一笔一捺,非常用心,写好以后,自己也很满意。但是,当齐太祖要他作个评论,说说谁的字够得上第一的时候,王僧虔愣住了。他顾前顾后,心想,把自己的评做第一吧?不行,当面怎能说皇上差呢?惹恼了齐太祖,可不得了。故意推说皇上的字得第一吧?不行,如果以后被他发现了是欺骗他的,这也可不得了。思索了好半天,王僧虔才想出妥当的办法,他模棱两可地说:“我看,我写的字可以得第一,但是,我看,皇上写的也同样得第一。”齐太祖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王僧虔,你真不愧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替自个儿盘算的人。”

    升堂入室

    “升堂入室”比喻人的学习、技能等方面造诣很高。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开堂买,未入室也。’”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卞地人。他为人耿直,敢作敢为,常与他人争斗,平时喜欢戴一顶像雄鸡一样的帽子,衣服上佩戴着野猪样式的标志,以此显出自己的勇敢。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不过他的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有时,他还欺负孔子。不过孔子了解他的性格,也不和他计较。

    一次,子路问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崇尚勇武吗?”孔子回答说:“仁义是最重要的。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失去仁义,没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去抢劫别人的财物。”又有一次,孔子看见子路在自己家里弹琴,就十分生气地指责说:“你也太不讲礼貌了,怎么到我家里来弹琴?”

    因此,孔子的学生都蔑视子路。孔子发现学生们的这种情绪后,就解释说:“其实,子路也有他的长处。如果他与衣着华贵坐着漂亮马车的人在一起,虽然他衣衫褴褛,但他也不以此为耻辱;如果他治理一个中等国家,虽然他不讲仁义道德,但却可以管理好税赋。他来我这里学习,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还没有真正学到一个读书人应该学习的知识(“由也升堂,未入室了”)。”

    后来,子路去卫国做了大夫,卫国发生内乱,子路觉得很惭愧,就上吊自杀了。

    胜任愉快

    “胜任愉快”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干得很好。

    此典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亚严酷,恶性胜其任而愉快乎!”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以便维持其封建统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用严刑酷吏;一种认为应该用礼仪、德政。孔子就曾经说过: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暂时不会犯罪,但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德来治理老百姓,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因而也就守规矩了。司马迁非常赞同孔子的看法。他认为:法令是治国的工具,但并不是根除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汉以前,各种法律法令多如牛毛(秦就有“法密于凝脂”之说),但奸佞仍然层出不穷。当时的官吏只能治标,无暇治本,然本弊不除,则其末难止,若不是严刑酷吏,甚至都不能担起重任,令人满意地去完成任务。西汉开国以后,曾经废除前朝的严法,以仁政治国,虽然法令太宽,以致让一些坏人漏网,然而百姓却太平无事。由此看来,为政在于道德,而不在于严刑酷吏。

    师文学琴

    “师文学琴”比喻要使自己技艺上有精深的造诣,不但立志要高,还须下决心刻苦努力。

    此典出自《列子·汤问》。

    师襄弹起琴来,鸟儿飞舞,鱼儿跳跃,郑师之听到这事之后,就去跟从师襄学习弹琴。他按指调弦,三年奏不成乐章。师襄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自己的琴,叹气说:“我并不是弦不能调,乐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面,所向往的不在乐调上。内心里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应在乐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请让我再琢磨一段时间,看我以后的情况。”

    没过多久,师文再去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说:“你的琴得怎么样了?”

    师文回答说:“摸到门道了!请允许我试弹一弹。”

    于是当奏曲调的时候,拨动商弦以奏出南吕之音,凉风忽然吹过来,草木结子成实。在奏秋天曲调的时候,拨动角弦以激发夹钟之音,和风慢慢回荡,草木荣华。当奏夏天曲调的时候,拨动羽弦以奏出黄钟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冻结,正在奏冬天曲调的时候,拨动徵弦以激发蕤宾之音,阳光炙热,坚冰立即融解。乐章将要奏完的时候,让宫音来总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风微微吹拂,祥云浮现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从地下冒出来。

    师襄兴奋得抚摸着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来,说:“你的琴弹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师旷奏清角,邹衍吹律管,也根本赶不上你。他们应当带着琴拿着管跟在你的后面当你的学生了。”

    恃胜失备

    这则典故说明权智可恃又不可恃。如果一任因循守旧,则适得其反。

    此典出自《梦溪笔谈》:“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有一个人碰到一个强盗,他们格斗起来。刀枪刚要交锋,强盗把他提前含在嘴里的一口水,突然喷到这个人脸上,这个人蓦然一惊,强盗的刀尖已刺进了他的胸膛。

    后来,有一个壮士又碰到了这个强盗。壮士事先已经知道强盗喷水的花招。那强盗果然故伎重演,水刚喷出口,壮士的长枪已经刺穿了他的脖颈。

    就如同陈列过了的“纸扎”儿,天机已经泄漏,还想依赖这一套侥幸取胜的办法,结果就会失去戒备,反而遭到它的祸害。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形容所见事物已好到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一个儿子——吴公子札,即季札,人称季子。吴王寿梦死后,国人要拥戴季札为王,他坚决不肯。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札离开本国,历聘于鲁、齐、晋、郑、卫等国。

    季札来到鲁国以后,请求聆听周朝的歌曲和音乐,观看舞蹈艺术。每次观看演出,季札都会发表一通评论,表现出他对周朝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特殊感受,他的有些议论颇有见地。季札看到跳《象箫》、《南籥》舞,高兴地说:“美好啊!但还有不足之处。”看到跳《大武》舞,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可能就像这样吧!”看到跳《韶》舞,说:“这是圣人的辉煌成就,然而也有缺点,可见做圣人是很困难的!”看到跳《大夏》舞,说:“勤奋地为老百姓办事,而不居功自傲,除了大禹还有谁能做到呢?”

    看到跳《韶》舞,说:“功德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如同苍天无处不覆盖,如同大地无物不装载,盛德已经达到顶点,不能再超过它的水平了。欣赏这种舞乐,真正达到止境了!如有其他舞乐,我都不想观看了。”

    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比喻诗文或事物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此典出自《灵怪录·郭翰》:“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徐视其衣,并无缝。”

    天衣,是指天上神仙所穿的衣服;无缝,是说这些衣服都不是用线缝制的,因此全身没有缝。据说,从前有一个叫郭翰的人,由于夏夜天热,在屋子里无法入睡,便搬到庭园中去。睡下不久,他正在凝视天空时,忽然看见一个白衣女子从空中慢慢飘落下来,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神仙的织女。”郭翰惊异地看看这个白衣女子,发觉她的衣服都没有任何缝隙,觉得十分奇怪,便问她说:“你的衣服怎么没有用线缝呢?”那自称织女的白衣女子答道:“天上神仙的衣服,都不是用针线来缝制的,当然没有缝了。”

    误笔成蝇

    “误笔成蝇”形容画技高妙绝伦。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书·赵达传》注引《吴录》:“曹不兴善画,权使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就以作蝇。既进御,权以为生蝇,举手弹之。”

    三国时期,吴国吴兴人曹不兴文采超群,善于绘画,特别擅长画人物、龙、虎及马。至于画花、鸟、虫、鱼等,也是伸手拈来,浑然天成。

    有一次,孙权叫曹不兴画屏风。曹不兴不小心将墨点误滴在画绢上,他急中生智,就将错就错,把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屏风画好后献给孙权,孙权以为屏风上落着一只活苍蝇,就伸手去弹。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练。

    此典出自《辍耕录》:“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了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著名画家。他特别喜爱读书,读了许多经史,而且他也喜爱写诗,擅长弹琴、下棋。他最擅长的是画山水。

    李成尤其擅长描写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风雨、明晦、烟云、雪雾等景色。他的山水画特别讲究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他的笔势锋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落笔简练。因而,后人赞扬他说:李成作画不轻易落笔,先用淡墨,后用浓墨,爱惜笔墨就像吝惜金子一样。

    相门有相

    “相门有相”指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此典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文(孟尝君,姓田名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有一次,田文问他的父亲田婴:“儿子的儿子是什么?”田婴回答:“是孙子。”又问:“孙子的孙子是什么?”答:“是玄孙。”又问:“玄孙的玄孙是什么?”答:“不知道。”(按《尔雅》说: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田文对父亲说:“你在齐国为相,已经辅佐了三代君王。现在你家财万贯,但家里不见一个有才能的人(田婴有子四十余人)。我听说:“你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现在你和全家都节衣缩食,还在不断积累财富,不知您想把这些财富都留给谁。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田婴听了田文的话,就让田文广泛招揽门客。后来,田婴死了,田文承袭了他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田文门下的食客招到了数千人,声名闻于诸侯。

    一挥而成

    “一挥而成”形容文思敏捷,落笔很快。

    此典出自《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南宋大臣文天祥(公元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出生在江西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文天祥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长得很白净,秀眉大眼,顾盼有神。儿童时期,他见到学宫里供奉着乡人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杨邦乂、胡铨的画像,并且他们的谥号都带一个“忠”字,就很羡慕。他说:“我死后,如果不能被供奉在这里,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那年,他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去赶考,中了进士,在集英殿回答皇帝的策试。当时,宋理宗(赵昀)在位已久,昏庸无能,疏于政事。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意在针砭时弊,规劝皇帝。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宋理宗亲自选他为第一名。

    鸿门宴

    比喻危机四伏,有杀身之祸的宴会。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随即挥师西进,直抵秦都咸阳,指挥大军进攻咸阳,谁知刘邦已兼程改道,进入关中,抢先占领了咸阳,并驻兵于函谷关,阻止项羽军队前进。项羽大怒,奋力攻关,刘邦守关将士抵挡不住,弃关而逃。项羽指挥大军,一路追到新丰,在鸿门设下大营。

    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乘刘邦立足未稳,一鼓作气将他消灭。项羽接受了这个计划,准备以奇兵袭击刘邦,这个计划被项羽叔父项伯知道了。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私交甚厚,他既知项羽要消灭刘邦,张良在刘军必被连累。因此,他轻骑到了刘邦驻地灞上,让张良迅速离开刘邦驻地到项羽军中避难。

    张良获得到这个消息,连忙告诉沛公,沛公吓得目瞪口呆。张良说:“你现有的军队能战胜项羽吗?”

    沛公说:“不能!但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

    “为今之计,只有请项伯帮忙了,请他向项羽解释,就说你不敢背叛上将军而自立,外面的谣言请将军不要轻信。”

    沛公刘邦依言办理,设盛宴,把项伯请入席中,恭敬地说:“刘邦进关以来,连一根草也没敢动,秦国的府库,我封存起来,秦国的官吏,我登记起来,一切等候上将军进关处理。至于在函谷关驻守了军队,那是怕其他游杂部队骚扰关中,这是一种非常处置,绝非阻止上将军进关。我在灞上,日夜盼望上将军来,好有个交代。我怎敢谋反称王,拒抗大军呢?

    请你代我转言,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项伯是个老实人,以为刘邦说的是真话,就答应转告项羽,并教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刘邦自然遵命办理。

    项羽听了项伯的转告后,就取消了攻击刘邦的计划,改在鸿门设宴,等候刘邦前来谢罪。沛公刘邦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让谋士张良、勇士樊哙陪伴左右,提心吊胆地赴这鸿门之宴。虽然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宴会,但因有张良之谋和樊哙之勇,得以脱险归去。

    羊裘垂钓

    披着羊皮袄钓鱼,形容不慕官爵,隐居不仕。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没有贪图享受,仍然谋求发展,采取了在内整顿内政,在外吸收人才的有力措施。

    一天,刘秀想起了在长安游学时的同窗严光(字子陵),决意把他请来。但刘秀登基后,严子陵便更改姓名隐居起来,要寻找他很是困难。

    刘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按像查访。他叫来画工,把严子陵的长相说了说,让画工去画。画好后,刘秀看看还像,便让再画几张,然后派人将画分送到各郡,叫当地官吏和百姓寻找严子陵。

    过了不久,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上书给光武帝,说那里有个人,长相与画上的几乎一样。此人老是披着羊裘(羊皮袄)钓泽(在河水边钓鱼)。光武帝大喜,马上派使者备了车,带上礼品,到齐国去请他来京城。

    使者见到严子陵后,奉上礼物,请他上车,不料,严子陵却推辞说:“我是打鱼的,你们看错人了,我不想当官,让我安安稳稳地在这里过日子吧。”

    使者便硬把他拉上车,直向京城驶去。

    严子陵为了让刘秀放他回去,便在刘秀看望他时不搭理他,对他无礼,刘秀来了,他也不起身行礼,希望能如愿以偿。

    第二天,光武帝把他接到宫里来,以朋友的身份,同他谈论学问。严子陵这才同光武帝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

    当天夜里,光武帝就和他睡在一起。半夜里,严子陵大打呼噜,大腿压在光武帝身上。

    光武帝让他压着,也不怪罪。第二天一早,光武帝故意问他:“我比从前怎么样?”

    “似乎好一点。”

    光武帝哈哈大笑,当场就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严子陵却说:“你让我回去,我们还是朋友;你若硬要我当官,反而伤了和气。”光武帝本打算让严子陵协助他治理好国家,但严子陵志不在此,态度坚决,多说无益,只好让他回去,严子陵又过上了田园式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