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地处金沙、雅砻江上游。政府驻地更庆镇。著名景点有中国三大藏传佛教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格萨尔王故里阿须草原。
翻过雀儿山,我们沿着山谷的走向弯弯曲曲的前行,马路边的水流,起初为涓涓细流,在林中只闻其声而不闻其形的向峡谷中奔去,往下因为多条沟谷中溪水的汇流,逐渐形成河流的样子,在经过德格县最狭长的山谷“一线天”时,河谷的狭窄使温驯的河流逐渐不安起来,湍急的水流撞击着两岸,吐着白色的泡沫,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在路途中,每隔一定的距离,只要是山势开阔之地,以褐红色为基色的“崩空”式民居建筑鳞次栉比的散布在河谷两岸,其建筑物底层的围护墙是传统的夯土墙,为夯土本色,为柱顶梁结构。而其上的二层或三层叠放“崩空”,并被涂以褐红色的大色调,其效果更显得的古朴、贴近自然,并保持了传统的基本特点,虽然这里各层之间在结构的整体性上没有紧密的联系。
来德格之前,我们就听说德格县境内寺庙众多,确实,这一路走来,到处都能看见藏传佛教的庙宇建造在山谷的两岸,那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当我们来到德格县更庆镇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高原城镇,在狭长的山谷中,所有的建筑群罗列在河谷两岸,其中既有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也混杂有用钢筋水泥建造起来代表现代文明社会产物的高大建筑群。走在街道上,你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里的居民们在地理位置的制约下,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有限的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街道所在地的河谷两岸是坡度在五十度左右的山崖,因为坡度大,人们就用手中最原始的工具硬生生的从岩石中凿出一块块平地来,再依山修建起褐红色的“崩空”式民居建筑来,看着岩石上突兀的一座座房屋,就像是从停留在山崖中的兀鹫展翅欲飞。我想,对于那些初到此走马观花的游客来说,他们一定会被眼前岩石上的民居而惊出一身冷汗,其实,德格县更庆镇两岸的陡坡都是质地坚硬的岩石山体,这种山体适合人们在其中凿出基脚,修建起当地独有的空中楼阁建筑形式,这样的建筑,比修建在平原大坝中的房屋稳当得多。
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在侄儿的陪同下,向印经院走去。从县城出发,跨过色曲河,沿着一条有着一定斜度的弯曲街道,慢慢的踱步而行。街道边的房屋比城中心的房屋矮小了许多,许多头上缠绕着红色头绳的小商贩们将代表当地文化的念珠、转经筒、首饰等悬挂在商店的窗口边,用藏语和汉语不停的招呼路过的游人购买。越往上行走,路两旁的民居忽然间收缩起来向着山边靠拢,路旁白色的佛塔和巨大的转经筒代替了那些民居,我们分明感觉到宗教的气息越来越浓烈。转过街角,在山凹处,一座形似庙宇的褐红色建筑拔地而起,同行的侄儿介绍,这就是闻名整个藏区的德格印经院了。据说,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那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呢,褐红色的外墙、外墙顶端的四周有一条黑色的带状,楼顶上,金黄色的八幅法轮和神鸟雕塑在夕阳的照射下发出黄色的光芒,据说以法轮和神鸟作为金顶的寺庙建筑在整个藏区都不多见,在藏区,一般的金顶都是中间一个八辐金轮,两边各一只鹿的祥麟法轮。印经院的门前是宽约二十米,长约四十米的场院,其余三面墙外是宽约四米的道路,路和场院全是用石板铺就,在夕阳下,印经院的四周人头攒动,成百上千的信众,或穿着藏民族的服饰手持转经筒,或西装革履,每一个人都虔诚的默念着六字真言,按顺时针方向,沿印经院的围墙转动。其中有几位长者反复的爬下、站起,用自己的身体、虔诚的围绕着印经院叩着长头。随着气温的骤降,越来越多的人从家里走了出来,加入到转经的队伍中,一个挨着一个、最终汇成一股洪流,绕着印经院转动。在这里,虽然人员众多,然而除了细碎的脚步声以外,你再也听不见其它的声音,仿佛走进了一个无声的世界里,静谧中传递着藏族同胞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执着。
购买了门票之后,我们走进大门,从大门到大院是一个长约三米左右的甬道,甬道两边绘制有唐卡画,左边为地球上山川河流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整个世界中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全是茫茫水域。右边是藏传佛教的六轮回图,分别是人道、仙道、地狱、畜生道等,从图中形象的画出了世间所有的生存之道,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其中人类在地狱所受的酷刑让人不寒而栗,在整幅画中还有一个让人意味深长的画面,那就是在人世间干尽坏事、贪污腐败之徒,当轮回到一个世界里时,全部变成头小、脚细,肚大的人物,痛苦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在甬道的尽头出,悬挂着班禅大师亲自为印经院题写的全名,字迹遒劲有力,落落大方,显示出大师深厚的书法功底。走进院落,这是一个长方形天井,从一楼直至四楼顶部。整个天井因为较为狭窄,因此光线很暗,阳光仅照射到顶端部分墙壁,明暗反差极大。几位画师在脚手架上忙碌着,对于那些墙面脱色的地方补充颜料,在一楼的墙角,有一根长长的原木,中间被掏成槽状,沙江介绍说,这里是制作纸张的用具,人们将树皮、草料等装在其中,然后沤制、捶打,再添加一种含有毒性的草本植物,这样制作出来的纸张防虫蛀、防鼠咬。在一座阴暗的房间内,我们鱼贯而入,瞻仰了藏传佛教的的菩萨和修建印经院的土司头人雕像,一位念经祈福的喇嘛让我们摊开手掌,将净瓶中的圣水倒在我们手心里,我们虔诚的将圣水在额头上轻轻的擦拭,祈望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中得到神的护佑。走出门口,我们沿着窄而陡的小木梯爬上二楼,在紧靠天井的右方,有两组工人正紧张而熟练地印刷经文。他们两个一组,分工协作。其中一人拿一块雕版放在有斜度的木凳上,迅速的在雕版上涂上油墨,另一人拿起一张裁好的纸覆在图号墨的印板睡觉啊没干,压稳纸后、躬身用滚筒从上到下使劲一滚,然后把印好的经文放到一边,重新拿纸或换一块雕版,以此循环往复,据同行的侄儿介绍,印制经文的人每天都这样虔诚的工作着,每印一张经文,弯腰捡拾纸张间其实已经是膜拜了一次。经文所用的油墨一般都是用黑色或红色,待经文印制好后,有两位长者整理好印刷的经文,并抱着拿到三楼晾晒。在三楼,两位长者坐在天井的围栏边,一边将刚印制的经文悬挂在木柱之间的细毛绳上,一边将晾干的经书装订成册。三楼的布局和二楼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许多又高又长的木架,所有的木架上,都整齐地码放着带有木柄的木刻雕版。穿行其间,鼻尖萦绕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置身于古老而文明的文化长廊上,二楼和三楼的雕版主要有《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一位长者给我们介绍说,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此经版作为档案文献已经于2002年3月被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听完介绍后,我将自己的额头紧紧的靠在这些雕版上,用心触摸着它的灵魂之所在。在二楼三楼,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新雕刻的经板,它与陈旧的经板相比较,重量轻了许多,少了一些沉稳,少了一些古朴。同样爬上一个窄小的木梯后,我们爬上了四楼,四楼的光线比二、三楼好很多,在这里存放的木雕版的内容,和二、三楼有些不同,主要是各种画板,这些画板都很珍贵。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一位僧人介绍,德格印经院经板,从文字定稿到书写、雕刻,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包括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在每一个经板的手把上,都雕刻有经板制作者的名字,实行雕版终身责任制,如果雕版中发现有错误,那么就要追究其责任,一般要求赔偿双倍的损失费用,还要在佛经前受到良心的谴责。
冲破油墨的浓香包裹,我们终于爬上了楼顶,楼顶的平台边没有护栏,前楼低,后楼高,有着传统的碉楼建筑风格,楼房四个翘起的檐角铸有黄色的龙头,龙头的下颌处悬挂有风铃,风铃下坠有日月造型的铁片,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叮叮作响,为炎热的夏日送来清爽的清音。除了平台边的法轮和神鸟雕塑外,还有几座高约数米的宝幢,全部用纯铜铸造,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金黄色的光芒。在楼的顶部,还有三个宝瓶似的神器和用牦牛毛编制出来的黑色筒状帐幕,在微风的浮动下晃晃悠悠。这些宗教标志和装饰物,或铜质,或外涂金粉,阳光下金光灿灿,庄严而神秘。站在平台上,抬头间可以看到印经院后依山而建的藏族民居,远处的峡谷深处还有几座寺庙雄踞在山谷间。
在金顶的一间小屋里,一位年事已高的僧人正敲着鼓,口中念念有词,我们虔诚的双手合十,弓着腰走了进去,在这座小屋内,四周的橱柜里,装着各式宗教神器。正面,挂着一个披着哈达的镜框,镜中有一位慈眉善目的僧人相片,据说是一名萨迦教的高僧活佛。我们顶礼膜拜,匍匐在镜框前,喃喃祷告。
在暮色慢慢爬上来的时候,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印经院,向河谷底的更庆镇走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