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代州会馆及主人沉浮录-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崔有良先生在《雁门关》2012年第4期发表的《代州会馆的变迁》一文中描述道:

    一日,从下榻的宾馆不远处乘地铁到了正阳门站出来,孩子们要参观故宫,分开后,我去琉璃厂街的名店“荣宝斋”,买了几样文房四宝之类的用品,随便在街上遛弯,无意间走进一条小胡同,发现几家的大门上有“××会馆”的标识,立刻意识到这是早年某省某县的同乡会馆旧址。

    遇事好琢磨,于是一边走一边在想:从前京城有没有代州人创办的会馆?

    隔了几天,我去长椿街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参观,顺便买了关于京城会馆的几份资料,如《宣南文史集粹》《宣南会馆一览》《中国晋商会馆目录》等等,从中了解到,北京宣武区从前确实有座代州会馆,位于前门外西河沿街路南。

    昔日北京南城是各省会馆的聚集之地,主要集中在宣武、崇文两区,最多时达四五百座。现在广内大街沿线,仅从菜市口往东,可以说是会馆一条街,尚存大大小小的会馆计有二十余座。

    据史料记载,京城的会馆出现于明清时期。如果推测不误,代州会馆应当建于明中后期,其背景可能与代州出过驸马、尚书、巡抚等若干声名显赫的人物有关吧。

    代州会馆早期称代郡会馆。

    “代郡”不是战国时期的那个“代郡”,明朝时专指代州,这从现存的明碑中可以证实。另外,代州西门瓮城门洞上曾有一块刻着“代郡”的石匾。清雍正朝,代州升格为山西省的直隶州,代郡会馆自然而然就叫成代州会馆了,是州之莘莘学子赴京赶考首选的栖息之所。

    会馆或称同乡会馆,究竟有哪些公用呢?其一,设立庙堂,祭祀神灵,保佑平安。比如,山西人在会馆里主要供奉关公,“关圣帝君为吾乡正神,蒙福古恩,乌可不报?”江西会馆供许真人,两湖会馆供大禹,广西会馆供文天祥,福建会馆供天妃;其二,联络乡情,互帮互爱;其三,洽谈商务,疏通关系;其四,倡捐善款,扶危济困;其五,通融官府,牵线搭桥;其六,为同乡学子提供食宿、聚会、休闲娱乐之便。

    清三代(康、雍、乾)是代州会馆的盛期,这是因为代州人在京做官和行商的人较多,会馆得到的资助当然也多,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用。稍后的嘉庆年间,代州城内西北街人冯芝于嘉庆戊辰科得隽成进士,居官京师时,纠合同乡士、商对老会馆进行了扩修,遂使规模增大。道光朝以来,内忧外患,国势日衰,代州会馆逐渐破败。道光二十七年,峨口佛光庄的郝应宿考中进士,通籍京师后,去拜望时任礼部侍郎的冯芝大人。其时,冯芝年事已高即将退休,当面嘱咐他:代州会馆是阖州的公产,年久失修,房屋倾圮,你把会馆的修缮事担负起来。郝应宿爽快地答应了。

    自后,郝应宿从政之暇主持修缮工程。历时四年竣工,写了一篇碑文,详尽地记述了修缮的全过程。原碑石现在不知所终,仅能看到碑文的拓制复印件。(注:笔者考证,现拓片为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物,10093和10094编号,清咸丰三年1853年,136×65厘米)。

    兹录于下:

    重修代州合属会馆碑记

    吾乡勖堂冯少宗伯纠合郡人,创置会馆甚盛举也。其缘起已刻石存记矣,惟是基址非不宽宏,屋宇尚多倾圮。岁丁未,宿,通籍后,少宗伯高年欲致仕,即谆谆以馆事为嘱。适宫勖斋谒选入都,亦代为怂恿;宿,义不容辞,乃偕勖斋明府,请吾乡之经商于兹者共为料理。时则有若“玉成美”张少尉尧治,“如阜堂”刘封翁锡钺,国子生“泰来求”武公勋,“均和堂”安公而静,“异馥轩”李公沣塘、俊秀,“德成堂”丁公如山各出己资,广为劝谕。先后共募得纹银壹仟肆佰余两,制钱贰佰余吊。其帝君及侍从诸像□□□□,正殿三间,胥加黝垩,前后住房旧存及增修者共六十余间,缺者补之,废者修之,既茨丹碧,焕然一新。经始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告竣于咸丰二年壬子(公元1853),共靡金壹仟贰佰有奇,余项存公,以备不时之需。然,后居是馆者咸得其栖息之安焉,惜少宗伯不及见也。

    是举也,始共事者为勖斋明经,始终不懈;轮流值年者为张公尧治、刘公锡钺、武公勋、安公而静、丁公如山、李公沣塘。虽□□襄事,经营之力居多□。而落成之日,则专为乡会试及谒选者而设,经商者不得寓其中。而诸公之踊跃从事,初无一毫自私之心,其尚义急公,诚堪嘉劭。□□□□随时修葺,式廊屡增,则后起君子□有□□□□□□□,□□诸公之谊切桑梓也。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吏部考功司候补主事加五级郡人郝应宿撰并书

    咸丰三年岁次癸丑秋七月谷旦

    (原文字失真处,以□标示)

    下面将碑文中着重提及的两个人冯勖堂和宫勖斋略作介绍。

    勖堂是冯芝的号,亦号吾园。历任翰林院检讨、湖南副考官、河南正考官、内阁学士、顺天府学政、殿试读卷大臣、礼部侍郎兼武英殿总裁等要职,退休的次年就病逝于京师,因此他没有看到会馆的完工。

    勖斋,是繁峙人宫保祯的字,国子监贡生,碑文中说他“谒选”入都,“谒选”就是到吏部等候选派做官,略似现在的考公务员。这个人后来可能做了个县令的官,因为郝应宿也以明府相称呼。

    古礼,晚辈对长辈,位卑对位尊者,不可直呼对方的名字或官衔,只尊称字号或官衔的别名;如礼部尚书别称大宗伯,侍郎称少宗伯,明府即县令之别称,明经为贡生之雅称。

    主持修缮工程者——郝应宿,字柳垣,丁未二甲进士,授官吏部主事,与近代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李鸿章、张之万同科。

    宣武门外南城各省建的同乡会馆,多为士、商共用。代州会馆则“专为乡、会试及谒选者而设,经商者不得寓其中”,足见州人重视儒业之一斑。会馆不收住宿费,可是一旦有人考中,必然要举办庆贺活动,唱几台京戏,设公宴酬宾等,这就得由中榜者自己掏钱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参加乡试,一般指参加本省的考试,非京籍的学子要想参加北京的顺天府乡试,必得花钱请在京做官的人出具保荐书,获准后方可。

    代州会馆的地盘有多大?碑文里说,仅房屋就有60余间,若按每间13平方米计算,差不多有1000平方米左右,再加上几进院落的面积,保守估计有2500—3000平方米吧,相当于现在城内红旗中学里将军庙的占地面积。别看会馆的房子多,每逢三年一度的乡、会试时,就人满为患了。试想,除了代州本州的住宿外,还有州属之崞县、五台、繁峙的人,以及陪从赶考者而来的同年学友、业师、书童等。光绪朝,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全国各地纷纷要求兴办新式学堂,创立学校,科举制度最终在光绪二十一年诏准废止。

    那么,辛亥革命前后代州会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当时仍由代州人管理着,只不过游学京师者寥寥无几,有的房屋被商家占用,其余闲置,会馆成了山西部分同盟会员的联络点,诸如崞县的徐永昌、续桐溪、弓富魁、李服膺;代县的李嵩山、赵子瑜;五台的赵戴文、胡德文。武昌起义后,旧官僚出身的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徐永昌在代州会馆结识了河北的军官孙岳等人,策划反袁的斗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代州会馆又成为北平地下党秘密活动的据点,崞县的共产党人邢尚志、王景泉因革命斗争需要,还在会馆里住过呢。

    日寇侵华期间,会馆在兵荒马乱中难以为继,传说出卖给崞县阳武村的一个大财主。至此,北京南城一处规模较大的会馆——代州会馆,消失于近代的世事变迁中。

    2016年春节后,笔者去年因故未能出席在京召开的120师战史报告会,这次359旅后代新春团拜会提前一天到达,下午又在会馆旧址附近溜达,终于找到了崔先生去过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在一进门左手的一间房墙上的图版上醒目地标着代州会馆的具体位置。和馆中专家交流,方知他们只负责展览,不负责研究和保护,这里没有会馆拆迁前的照片和资料,在西四那里有个专门机构研究宣南文化和会馆,可以去那里问问,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去成,便留着下次去京考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