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看了岑陬的求救信,非常担忧非常着急,立即派出十名名医和大量的良药,派快马日夜兼行,护送十名名医带上良药来到赤谷城抢救病倒在床的细君。经过十名名医的会诊和抢救,吃下了许多排毒的良药,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依然咳出黑紫的血。
岑陬急切地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十名名医说毒液虽少,但已经渗入心脏,看来无法抢救了。
十名名医和乌孙以及西域的名医们会诊与检查的结果一样,说法也一样,岑陬简直急疯了,他不敢对细君说实话,也不准名医们对细君说实话,他怕细君知道了受不了,会加重细君的心理压力,会使细君精神崩溃了。
岑陬要想细君好起来,要让她多活些日子,他不愿让她过早地离开自己。他除了哀求名医们想尽办法抢救细君,还在暗中伤心地流眼泪,把眼睛都哭肿了。名医们看到岑陬伤心痛哭的样子和悲痛欲绝的心态,都感到很难受,他们怕他急出了病,就耐心地开导他、安慰他。但并不起作用。
聪明的细君从这么多的名医的神情中看出了自己病情的严重,也从极力装做坦然无事的岑陬的脸上和肿眼泡上看出了自己病入膏盲的情况,她已经觉察到她是半年前中了毒液而缓慢发作导致心脏衰竭了,但她依然强自挣扎着与病魔抗争,延长生命的时间。她感到自己的寿命没有几天了,她要抓紧时间安排后事,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无限的工作,她要考虑乌孙的命运,考虑乌孙的前程,考虑汉乌联盟的巩固与加强,考虑西域各国的和平与安宁,考虑汉朝统一西域的问题。她把这些问题都寄托在岑陬的身上,所以,她跟岑陬单独谈话了。
她很平静地说:“岑陬,我理解你的心情和苦衷。你别难过,别悲伤。我明白自己活不了几天了,你不用瞒我。生老病死是人的规律,你应该想开些。”
岑陬知道瞒不过细君,就流着眼泪说:“我害了你,早知道有今天,我当初不该让你吸毒疗伤,应该让我去死,我不该连累你,我实在太后悔,我该死!”
“你错了。你不仅不该死,还应当振作起来。不该为了我而毁了你自己。”
“离开了你,我还有什么活头!”
“这不是一个国王应该说的话。”
“没有了你,我这个国王还怎么当?”
“难道你是为我而当国王的吗?”
“难道不是吗?”
“你的目光太短浅,胸襟太狭小。”
“你要我怎么办?”
“心系乌孙,情牵百姓,考虑汉乌联盟,反击匈奴,造福西域,做一个目光远大,心胸开阔的有为国王。”
“我会做的,可我有愧于你。”
“如果你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办,你就无愧于我,我死后也会瞑目的。否则,我的灵魂永远不安宁。”
“我会听你的话,按你的要求做,请你说出来。”
“我死后,你必须再到汉朝去求亲,继续走联姻结盟的道路。你能做到吗?”
“这,我不能做有负于你的事。”
“这不是有负我的事。而是从大局出发。如果你做不到,我将死不瞑目。”
“好!我听你的话。”
“这不光是我的话。”
“还有谁的话?”
“我们的女儿少夫。她不能没有娘。为了她,你应该再娶汉朝的女子顶替我,做少夫的娘。”
“我懂了。我一定按你说的做。”
“你要始终坚持你爷爷猎骄靡所制定的国策。”
“我记住了,你放心。”
“为了国家,为了汉乌联盟,为了反击匈奴,你要节哀,要振作,不要为我而误了国事,影响大局。”
“我明白。”
“我放心了。”
细君说完这句话,吐出憋在心口的一团紫黑色的血,然后闭上两眼安详地归天了。
细君的不幸逝世引起乌孙举国上下无比的震惊,引起西域诸国臣民们的哀痛,引起汉朝君臣无比的悲哀。
汉武帝得到细君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位罕见的才女,他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含着热泪说:“细君的才智举世罕见,她为我大汉天朝统一西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创了新局面。愿她的灵魂与日月同在啊!与我大汉同在啊!”
汉武帝命令祭祀大臣在皇宫后院的祭典宫建造了一座细君的祠堂并塑造了一尊细君的神像,以供国内外的臣民们膜拜和瞻仰。
汉武帝亲自写出纪念细君的条幅,命令最好的刻字工刻在细君神像两边的汉白玉做成的高大的立柱上。
汉武帝以无比怀念的心情这样写出了颂扬细君的条幅——
大汉才女灭凶顽扬我天朝神威
英灵如月照西域捍我锦绣江山
汉武帝在长安皇宫为细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极力颂扬细君的丰功伟绩和忠于汉朝的品德,号召广大臣民向细君学习,为振兴汉朝做出应有的贡献。
乌孙国王岑陬守在细君的灵前哭得死去活来,几日里他不吃不喝,众臣看到他消瘦不堪的样子都十分担心,大家极力劝慰,要他节哀保重,为国为民着想,他才振作起来料理丧事。
岑陬在杨飞仙等人的扶持下,亲自为细君主丧并传令全国停止娱乐三日,不得在这三日内举办婚乐等事,以示对细君的哀悼。
在岑陬的亲自主持下,细君的葬礼办得非常隆重,其规模之大,其礼仪之威,其规格之高,其人数之多,其哀乐之悲,实在是空前的。
在哀悼的三日内,整个乌孙无论白天或者黑夜,都沉浸在无比悲痛的哀乐中。全国所有的人俱都很自觉地披麻戴孝,以实际行动表示沉痛的发自内心的哀悼。
人间的悲情感染了上苍,在三天默哀的悲伤的时间内,天上不时降下阴冷的细雨,如同人们的眼泪。
念经祭祀的人们煞有介事地对伤心落泪的人们说:“细君没有死,她是天上的女神,在人间操劳过度了,太累了,她要回天上去休息了,日后还会来到这里,跟大家在一起,大家耐心等待吧!别太伤心了,节哀保重吧!”
岑陬和哭成泪人的杨飞仙等人听了他们的话,都以期待的目光看着阴沉的天,盼望着升天的细君能够早日再回来。
细君的父母和弟弟听到细君离世而去的不幸消息,陷入异常悲哀的境地,他们一连好几天不思茶饭不能安眠。特别是细君的母亲声称绝食到底,要随细君去。
细君的母亲精神快要崩溃了,她快死了,她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跟她一同去找细君。细君的父亲和弟弟热泪盈眶地劝慰细君的母亲,但不起任何作用。
江都王刘建只好求助于汉武帝。让汉武帝出面阻止他的夫人自寻短见。汉武帝得到细君母亲要死的消息后,立即传旨刘建的夫人不得死,必须进食。并派大法师来说服悲痛欲绝的夫人。
大法师为了解救夫人,装神弄鬼地对昏迷的夫人说:“着迷的夫人听着,细君并没有死,她到王母娘娘的身边去了,她休息去了。她传下话来,让我告诉你千万不要死,要好好地活着等她下凡,说你死了,她就不能下凡了,不能再回到人间来看你了。所以,她说你赶快进食,赶快喝水,等你好了,她就会来见你。”
刘建的夫人听了大法师的话,想到细君还会回来见她,就产生了活的念头,逐渐恢复了神志,醒悟过来了,开始吃饭喝茶了,慢慢地又恢复了健康,成了正常的人。
西域各国的臣民们得到细君与世长辞的噩耗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他们也都流出了惋惜的眼泪,感到失去了一位抑恶扬善、造福于人类的和平与智慧的天使,他们也同样以各种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令他们永世难忘的巾帼英雄。
杨飞仙和可比斗日夜轮流守护着病床上的细君。当细君闭上灵慧的双眼后,他们恸哭不止,终日不思茶饭,无心就寝。
幸好在细君临终前再三对他们讲述了节哀保重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三要求他们为了很好安慰一国之主的岑陬不致于病倒,不致于一蹶不振,让他们忍住一切哀思和悲痛,说服岑陬从哀伤中超脱出来治理好国家,不要因为自己的逝世而影响国家的安危。
他们答应了细君的要求,才强抑悲苦劝导岑陬,才使岑陬振作起来了。
岑陬除了按照细君的要求处理好国政,还不断带领侍卫们到细君的雄伟壮丽的依山旁水的陵园墓前去祷告去哭诉心中的怀念之情,表达他对细君的爱恋和追思。
每到夜晚岑陬在汉宫细君的寝室面对墙壁上细君公主的遗像发出由衷怀念的哭诉。他饱含热泪虔诚地注视细君的遗像不停地发出哽咽的内心表白——
由于我的过错你过早地离我而去了,我饱尝了孤独和辛酸。
你是我举世罕见的贤内助,更是一位天才的好军师,在你的辅佐下我治理的乌孙国日益强大日益昌盛,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你总是出谋画策使困难迎刃而解。
由于你的存在我得到了汉朝天子的鼎力相助,使虎视眈眈的远逃而去的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西域和乌孙的和平与安宁、独立与自由。
你常提醒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我废除一切有害于国家和人民的不合理的制度,而以仁政和慈爱对待我的臣民。我听取了你的教诲而博得全国人民的拥戴,你有目共睹的美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耀。
我美丽善良的爱妻啊!你不讲究豪华的穿戴和奢侈的生活,一切都显得朴素而节俭,令我深受感动。
你生在大汉的扬州,浑身充满了灵秀之气,却没有美女的娇气。你自从嫁给我以后便入乡随俗,一切都以乌孙的风俗要求自己,跟我十分恩爱,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与一致。
你的临终遗言始终萦绕在我的耳际,你叮嘱我为了加强汉乌联盟,免遭匈奴的侵犯和欺凌,为了我们的女儿的幸福和前程,你要我在你归天之后与大汉再次和亲,再次联姻。
你美丽而永生的画像将是我一生的陪伴,将是我永恒的精神支柱。我每天瞻仰你的遗像,就如同每天见到了你。
为了兑现爱妻的遗言,将爱妻的嘱托成为现实。为了爱护我们可爱的女儿不致失去母爱,我决定再次向大汉天子提出诚恳的请求,求娶和细君一样善良仁慈而又富有智谋的女子,永结百年之好。
岑陬哭诉完之后去到乳娘慧婵的房间看他还在襁褓中的幼女。然而,女儿睡着了,她什么也不知道。他在心里默默地说:但愿我的女儿不要知道她善良的母亲逝世了,不要在她幼小的心灵造成没有母亲疼爱的阴影。我要代替她的母亲很好地疼爱她抚养她,使她长成和她母亲一样的聪明美丽,一样的才智超群,一样的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天使。
他回到细君的寝室望着细君的遗像安睡了。细君从画像上走到他的身边,对他微笑着说:“你是我永远的好丈夫,我爱你。我会永远辅佐你,保护你,给你勇气和智慧。你要好好听我的话,按我的话做,你定会再次得到一个重现的我,复活的我,明白吗?”
岑陬激动而又兴奋地拉住细君白嫩秀美的手,使劲点头说:“王后,我明白。你快睡在我身边吧!你太累了,让我抱你吧!”
他把细君抱在床上,二人搂在一起亲吻着,说着情话睡在一起了。他们情意绵绵地交颈而眠,一直到天亮。
刺目的阳光把岑陬从梦中催醒了,他坐在床上痴情地望着细君的画像,陷入怅然惘然的追思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