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明廷强化对草原的封锁,草原上铁锅、食盐、布匹、盆盆罐罐等生活必需品极其缺乏,蒙古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以致煮肉没锅,许多牧民把石板烧烫,把肉放在上面烤。据说,这就是“铁板烤肉”这道菜的来历。
土默特部可汗阿拉坦试图打破这一封锁,他寻求与明朝通商,但派往北京的使者相继被杀。阿拉坦汗盛怒之下越过长城,抄掠明朝境内的山西、陕西,一度打到北京城外。
然而,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就在阿拉坦汗徘徊之际,白莲教起义失败,丘富、赵全、李自馨等汉人遭明朝通缉逃到塞外草原。阿拉坦汗对这批人十分重视,凡是秀才、举人,阿拉坦汗一律按才授官,对于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阿拉坦汗划土地给他们耕种,不收或少收赋税。
此时,边塞之内的嘉靖皇帝忙于炼丹修道,以图长生不老,国家大事由严嵩、严世藩父子把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草原上的白莲教徒返回明境,一声呼唤,应者云集,一批又一批汉人冒着杀头危险奔赴草原。
草原上的汉人越来越多,由于生活习惯原因,他们不搭帐篷,而是筑土为屋,同乡人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最初,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称这些汉人为“百姓”,转音为“板升”,后来,汉人居住的村落演化为“板升”。
这就是至今仍然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遗存的“板升”文化。
这也是最初的走西口。
皇太极把土默特部纳入清朝版图后,“尽烧板升”,并在草原上推行盟旗制度,实行旗、参领、章盖(佐领)三级统治,旗与旗之间不得往来,不得越境放牧,不得通婚,也不得与汉人接触。从此,土默特部巴氏家族便驻牧于博托河两岸。博托河就是今天包头市东河区的东河。
清朝雍正年间,山西、陕西大旱,逃荒的汉人汇成了走西口的大潮,一部分汉人见博托河两岸土地肥沃,他们就在这里停下脚步。巴氏家族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衣衫褴褛的汉人,把自家的草场租给他们耕种。随着汉人的不断增加,在博托河两岸形成了“博托村”,也写作“泊头村”,后规范为“包头村”。
从此,巴氏家族与汉人相濡以沫,共同开发这片处女地。包头由村置镇,由镇置县,由县置市。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人物。巴氏家族有杭高、托博克、沙津满德勒、巴文峒、巴文峻、巴增华、巴增秀等,巴氏家族之外有经权、云亨、李茂林、郭鸿霖、王定圻、李裕智、多松年、王若飞、乌兰夫、刘仁、奎璧、吉雅泰、李森、恒升、王一伦、贾力更、高凤英、杨植霖,等等。如果把每个人物的事迹都写出来,那就是资料汇编而不是小说了。因此,小说根据情节需要,选取一些历史人物为原型,也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合并和艺术加工。
对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作者很是矛盾,如果把历史人物的姓名用谐音字或近义字代替,便有篡改历史之嫌;如果使用历史人物原名,又担心自己水平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从而引起他们后代的不满,甚至发生纠纷。真诚希望能得到这些历史人物后代的支持、理解和包容。
同时,作者也虚构了一些人物,用虚构的人物把故事串起来,以突出小说的故事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历史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写历史小说有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绝不能胡编乱造,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作者可发挥想象,信马由缰。所以,本套书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都是真实的,都是有确凿资料可查的。
这套书的创作历时10年之久,数易其稿,重点参阅了已故著名学者巴靖远先生所著的大量历史资料,期间采访了至今仍居住在沙尔沁章盖衙门旧址的巴建民、巴金柱、巴银柱先生,也采访了现已离世的巴秉清、巴奎勋、柳陆先生,得到了包头巴氏家族后人巴永福、巴奎寿、巴继武、巴彩霞、巴建和先生的大力支持,包头医学院教授张贵先生对书中的史料和民俗进行了细心指导,包头市供水总公司九原供水分公司王钧先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特别强调,巴建和先生对这套书投入了巨大精力,尤其是巴氏族谱作为一部重要资料,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他再三对我说,由于家族庞大,居住分散,年代久远,本人虽已努力,但漏误难免。期盼阅读此书的族人勘正,及时纠正与补充,以做修改。其中如有失误,还请同族多加谅解。我把建和先生的想法也一并呈上。
作者胡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