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念狼》中,他剔出了大约20多条所谓文理不通的语句。我们只须随便找几条重新审视一下就不难判断贾平凹究竟是否粗制滥造。1.在大学就学习着写作……2.就算不认了我这个外甥……3.歪歪斜斜了两间土屋……檐头几乎就挨着了岩石,翠花突然兴奋了欢叫……4.村中的人都跑出在巷中。5.往后的日子里,要活着,要活着下去……6.狼是敏感着天气的。[43]这些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弊病在李先生看来,不是用得多余就是搭配不当。但我却觉得不完全如此。第一句中的“着”去掉似乎未尝不可,但意思就不相同,有“着”在,其意是:“在大学时他一直练习写作”,去掉“着”则变成了:“在大学里他练习过写作”,时间概念不一样。要不他可以写成“在大学就学习过写作”,他之所以不用“过”也不略掉“着”,目的恐怕正在这里。其他的句子有的看起来似有点不通,但这是我们太计较了普通语法和书面语的缘故,作家笔下的文字不一定非和汉语教材中的要求完全一致,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口语,只要我们能读懂,即使常常出现打破语法规矩的现象也不为怪,这不是他们“不好好说人话”,而是他们的确是特殊的人,每个民族的语言不由作家丰富和更新,那才是怪事呢!他们拥有这种破坏和创新语法的特权,因为他们是语言大师或语言规范的形象大使。如果让他们的言语处处循规蹈矩,不离经叛道,那么我们的文学作品就成了机器人的作业了。
毋庸讳言,贾平凹的作品不是没有毛病。但是,它的毛病不在李建军先生所指出的这几个方面,而是思想的杂乱以及艺术上的欠圆熟等等。我们也不是不可以指责他及其作品,但是我们一定要抱着真正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我们更是要抱着与人为善以及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的宗旨,而不是信口胡说或者无视事实。十几年了,我们确实应该平静下来,深刻、全面的对贾平凹的锐意探索作一番科学地梳理和理性地总结,但是我们在李建军先生的文章中看不到这些,所能看到的仍是火药味很浓的“攻击”和“轰炸”、嘲笑与挖苦,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作者为陕西省商洛师专中文系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