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单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讲,在从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整个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言之,一曰导向,二曰支撑。譬如,我们讲经济、管理,必然要涉及到怎样进行资源配置、怎样生产、谁来生产、什么时间生产、为谁生产、生产多少、怎样销售、如何搞好售后服务、产品利润如何分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哪一点能够离开人文社会科学呢?单讲技术操作,单纯依靠自然科学,恐怕是无能为力的。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
这里的“科学”显然是指自然科学。近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这对于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综合国力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推行素质教育,就要仰赖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爱因斯坦讲得对: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却是最基本的。
现代科学技术纷繁万端,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人都能全面掌握;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却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的成长和前进的方向。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建立在技术上,其余的依赖于人文工程。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传授,只是着眼于德行的培植和信仰的形成,固然称不上现代的、真正的教育;但是,如果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是传授知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功能,简言之,在于做人,在于塑造人的灵魂。为此,台湾淡江大学索性就以“功在做人”作为自己的校训,这是有深刻寄意的。当代著名学者王向峰有诗云:
兴庠施教业多门,大旨功归在立人。未染素丝悲墨子,德馨孟母几择邻。
记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一位学者说过,从整体上说,城市规划界人士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如所谓“文化人”、人文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那么敏感。这和规划界人士大都是工程专业背景有关。这里绝对没有贬斥工程专业的意味,只是谈一种社会分工所带来的职业敏感或职业习惯。一般地说,从事建筑、工程的专业人员,对单体建筑工程的艺术感觉比较强,艺术要求也比较自觉,而对城市整体文化环境,对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往往认识不足。这不应归咎于某一社会群体自身,而是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领导工作重心长时期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有直接关系。
其后果,是造成了现代化进程中有些学术领域只重视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的偏向,致使一些学人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对社会现实问题淡漠,缺乏人文关怀与担当意识。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而无价值高下之分,抹杀了思想、理论的客观性。这对于整个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00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