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逢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代的邢居实,少年有俊声,曾写诗给著名诗人陈无己,说:“微意平生在江海,尘冠今日为君弹。”意思是:我志在江湖,无意于仕进;今天,为您弹冠相庆,祝贺您即将出仕了。陈无己写了两首和诗作答,其一曰:

    汉廷用少公何在,不使群飞接羽翰。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

    诗人答复邢居实说:以你这样超迈凡尘的少年英俊,如果生在汉代,是一定能得到重用的。可是,现在不行了,只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才能登上高位。所以,还是尘冠高挂吧,如今并不是弹冠出仕的时候。

    原来,宋初以来即颇重老成。据《茶余客话》记载,何朝宗,十八及第。太祖曰:此人未有须,恐未老成,不宜与第,且令读书。《宋人轶事汇编》里,还记载了一个名相寇准为了升官进行“人工老化处理”的故事:“寇准年三十余,太宗欲大用,尚难其少。准知之,遂服地黄兼芦菔以反之,未几须发皓白。于是拜相。”迨至神宗死后,用老之风益炽。当时,哲宗即位仅十岁,实权握在保守派总后台、哲宗祖母高太后手里。她废除新法,斥逐变法派人物,同时起用了一批年高老成的守旧派人物。所以,诗中有“今代贵人须白发”的说法。

    逢遇

    实际上,这种情况古已有之。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从前在周地有个白发老翁,坐在路旁哭泣。过往行人问他为啥哭得这样伤心,他说:

    “我的命运太不好了。活了这么大岁数,却没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机会。”

    行人奇怪地问:“怎么会一次好机会都碰不到呢?”

    老翁回答说:“我年轻时学习为文,学成之后准备考官,却赶上当时的皇上喜欢任用年长的大臣。后来,这位专门用老的皇上死了,新上来的皇帝又崇尚武功。为了能登上仕途,我只好弃文就武。可是,等我学成武艺之后,又赶上这位喜好武功的皇帝去世。少主新立,专用年轻人,可是我年纪老了,武艺再高强也不被重用。就这样,碰来碰去,直到头白发秃,也没有碰上一次做官的机会,怎不叫人伤怀呀?”

    在封建社会,这种埋没人才的悲剧,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即使在所谓“文景盛世”也未能避免。史载:颜驷,汉文帝时为郎(内充侍卫,外随作战,职务不太高),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一次,武帝的车辇经过郎署,见颜驷庞眉皓发,问他“何其老也”。意思是,怎么这样大的年纪还在充当侍卫呢?颜驷对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老于郎署。”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中所谓“逢遇”问题,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最高统治者一人的习好。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凭一人之好恶,决定着万千贤士的命运与前途。正如王充在《论衡·逢遇》篇中所揭露的: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人才的选拔使用,全凭封建统治者的主观好恶,或尊老,或爱少,或论资排辈,或不次升迁,或好文好武,或专取容貌,都不是按照德才标准来选贤任能。在这种情况下,贤豪埋没,佞幸当朝,就成为必然的了。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