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文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皖南之旅中,从宣城到当涂,当地朋友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有一条千古文脉。

    南齐的著名诗人谢朓,年轻时生活在建康,自幼接受了那里山川丽景的熏陶。弱冠以后,又广泛地接触了三江、荆楚的山水。三十二岁出守宣城,因为仕途的险恶引起了内心出处仕隐的矛盾,更加有意识地放情山水。而宣城恰是山水名都,为他的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富饶的资源,这个时期的诗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成就巨大。以他的五言诗为旗帜的“永明体”的出现,为诗歌由古体转变为近体架设了一座桥梁;对于盛唐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被文学史家看作是一个文学流变的分水岭。

    两个世纪之后,诗人李白曾经七到宣城,对于谢朓倾心追慕,写下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等许多抒发其景仰之情的诗篇。清代诗人王士祯有诗云:

    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李白对谢朓的追慕,当然主要是着眼于他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高度成就;但我以为,可能也和两人在政治抱负、仕途遭际、思想基础、生活阅历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有一定关系。正如杜甫所写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里面有悲慨,有同情,也有知己相托,惺惺相惜。同李白类似,谢朓始终期望着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他也是既缺乏政治家的胆识和气质,又没有适应宦海惊涛的经验与韬略,只是以一个才情洋溢的诗人,被卷进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推涌到郡守、尚书吏部郎的官位上,最后被诬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李白殁后六年,著名文学家韩愈诞生。他特别崇拜李白,由于深情怀念,“夜梦多见之”,晚年,跋山涉水,专门到宣城来筑室而居,以体认高怀,亲近遗泽。尔后,相继又有白居易、杜牧、欧阳修、梅圣俞、苏轼、黄庭坚、文天祥、李东阳、文徵明等无数文化名人接踵而至,在宣城写下了许多凭吊李白、谢朓的诗文。元帅诗人陈毅在抗日战争戎马倥偬之际,还曾在宣城题咏: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足见谢、李二公诗文影响入人之深。

    当涂城南十五里,有座名叫“青山”的小山,林壑幽深,风光秀美。谢朓出守宣城时,尝筑室于青山之阳,与客遨游吟咏,双旌五马往来于湖山杳霭之间。李白爱屋及乌,对青山怀有特殊的感情,曾多次前来凭吊谢公宅、谢公井,寻访谢朓的遗迹。太白既殁,原殡于龙山东麓,五十年后,友人之子范传正根据太白“悦谢家青山”和“宅近青山邻谢朓”的夙愿,迁葬于青山西北麓,李、谢终于结为异代之芳邻。

    一千二百年之后,有“诗书画三绝”和“当代草圣”之誉的书法艺术大师林散之先生,心仪李白,先后十余次驻足采石,放歌横江,泪洒青山,立誓“归宿之期定与李白为邻”。林先生1989年病逝于南京,经请示中央同意,马鞍山市政府为筑墓园于太白祠侧,并就地建立了林散之艺…术馆。

    谢宣城、李青莲、林散之,生前死后得偿其青山同聚、魂魄相依的夙愿,也是一桩文坛幸事。

    我以为,这种所谓“文脉”,实质上反映出一个文人相重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的文化传统。

    (199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