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三种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种境界说,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治学与成才三段必经的历程:

    第一种境界,引自北宋诗人晏殊《蝶恋花》词。原词是写恋人离别的愁苦心境:水阔山长,天涯望断,凭高远眺,百感交集。王国维借用它来说明,要想成才,必须高瞻远瞩,选定前进的目标,具有远大的理想。古人写过这样一首诗:

    天下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者难,为之难亦易。吾非千里马,但有千里志。旦旦而为之,终亦成骐骥。

    视野开阔,方能纵横驰骋,一往无前。树立了“千里志”,就会“旦旦而为之”,坚持不懈,奋力攀登。崇高的理想之光,是燃亮心头火炬,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冲出逆境,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种境界,引自北宋词人柳永《凤栖梧》词。本意是描写爱情的执着与坚定的。王国维引用它来比喻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之死靡他”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攀登科学高峰,犹如唐僧去西天取经,需要经受无数磨难,历尽千劫万险。这里有困难与失败的考验,有富贵与安逸的诱惑,也有诽谤、忌妒,围攻、非议直至疾病、死亡的威胁。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为真理、为科学而献身的抱负,是无法达到光辉的顶…点的。

    清代史学家谈迁,家境贫苦,嗜书如命。为了完成一部信实可靠的明代编年史,他到处借书、抄书,寻访史迹、轶闻,积累资料。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百卷的《国榷》。但是,这部呕心沥血的史学巨著,却在一天夜里不幸被人偷去。悲恸之余,他决心重新写作,几年后,一部新的《国榷》又问世了。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寥寥二十字,可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拼力著书的真实写照。

    第三种境界,引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词人在铺叙了元宵盛会种种绮靡繁华气氛之后,突然掉转笔锋,着意塑造一个迥异于寻常醉生梦死之徒的别有寄托的少女形象。情人到处寻觅她,起初以为她一定和大伙一起凑着热闹,观灯赏景;不想后来猛地回头,却发现她悄然独立在灯火零落、游人稀疏的所在。王国维借用这幅“彩绘”来比喻刻苦治学的人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经过艰苦探求,终于豁然顿悟,有所突破的情景。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七绝《观书有感》,描写的就是这种豁然顿悟的境界:

    昨夜江中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以春潮漫涌,巨舰轻浮,安然自在,放乎中流为喻,表达他在苦读精思的基础上,顿悟妙谛,融会贯通的愉快心境。

    三种境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治学与成才的发展过程。文字不多,内涵丰富,堪称今古不刊之论。

    (198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