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说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古以来,流传过许多荐贤举能的佳话,也产生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学典故,“说项”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它来自一首唐人的七言绝句: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作者杨敬之,唐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也是一位十分爱才的诗人。当时有个项斯,诗才不凡,品行尤好,但不为世人所知。杨敬之发现这个人才后,就写了这首诗,极力加以举荐。人以诗传,从此,项斯声名大噪,第二年即擢为上第。诗的大意是:几次看见项斯的诗,都觉得很好,及至见到本人,却觉得他的标格(这里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亦即仪容、气度与才能、品德)比诗格还高,心中更为敬服。我平生不会隐藏他人之善,所以,逢人总要称颂这位项斯。

    类似的事例,还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当过应天府通判的祝枝山奖掖、提携唐寅的佳话。唐寅小祝枝山十一岁,其时在他父亲开的酒店里当跑堂。祝枝山常去喝酒,发现唐寅聪慧过人,便主动给他讲授艺术心得,悉心培养,并向一些社会名流大力举荐。一次,唐寅运用娴熟的水墨写意技法画了一幅竹,祝枝山看后,击节称赏,欣然题诗一首:

    唐郎写竹如写字,正以风情韵度高。我解平章不能写,未曾分得凤凰毛。

    寥寥二十八字,把一位前辈名家为使年轻后进脱颖而出,不惜贬抑自己,甘做人梯的赤诚,生动地烘托出来,确是感人肺腑。

    这种懿行善举,在国外也可以见到。李斯特巧荐肖邦,就是突出的一例。1831年,二十一岁的肖邦从波兰流亡到了巴黎,那时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匈牙利的钢琴家李斯特已誉满乐坛,他一眼就看出肖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为了使肖邦在观众中赢得声誉,在一次演出时,李斯特先坐到钢琴前,等剧场的灯光变暗了,他就悄悄让肖邦代替自己演奏。果然,观众被琴声所征服,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灯光一亮,人们发现,演奏者不是李斯特而是肖邦,这样,肖邦一下子就轰动了巴黎。当时,人们不仅赞美李斯特的高尚风格,而且称赞他巧荐贤才的智慧。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看到,奖掖后进,荐贤举能,首先必须具有远见卓识。如果杨敬之、祝枝山与李斯特不具识才之眼,或者说,如果他们本身不是贤才,那么,即使具有更多的项斯、唐寅、肖邦在侧,也会视而不见、交臂失之的。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荐贤者要有良好的品德,即“平生不解藏人善”的高尚风格。

    孔子说过:“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引自《韩诗外传》)光有知人之明,还不够,必须仁义为心,邦国为怀,才能乐于荐贤、推贤、引贤。如果不具备这种品格和胸怀,就会见人之善却不以为善;或者虽然知其为善,但因怕贤者超过自己,也故意缄口不言;甚或颠倒是非,指善为恶,蓄意倾陷。这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吕氏春秋·赞能》篇中有一句名言:“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有了伯乐,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千里马。宋代文学家苏洵认为,齐国大治,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然与管仲的辅佐有关;但首功应该记在推荐管仲的鲍叔牙身上。所以,古代有“荐贤者受上赏”的说法。

    (198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