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材大难为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洪炉思哲匠,大厦要群材。”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盛衰、荣辱,事业的成败、得失。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呼唤着并实际造就出大批的人才。但是,在旧时代,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数人才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往往怀抱利器,悒郁以终。而且,越是槃槃大材,这种矛盾现象便越突出,越尖锐。

    杜甫写过一篇著名的七言古诗《古柏行》,是借咏叹孔明庙前古柏,表达他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夙志难酬的哀怨心情。诗的后半部分是: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当前急需栋梁之材,而这里已经生长出来。尽管它朴素无华,不自张扬,但其标格、才力却已骇世惊俗,引人注目。令人忧叹的是,古柏自身虽然不辞剪伐,甘愿为世所用;可是它重如丘山,又有谁能把它送进廊庙做栋梁之用呢?而且,它即使有献身事业的苦心,它的余芳也能为君子所赏识,却难免遭受奸人的谗毁。面对着这种既不合理又很自然的可悲现象,奉劝贤才志士不要伤怀怨愤。自古以来,就是“烈士多悲心”、“材大难为用”啊!

    杜甫通过咏叹巨材不见用,正面抒写他对怀才不遇的悲慨。而宋代诗人居简则借助咏赞“盆荷”这个细物,在“小”字上做文章,从反面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古柏、盆荷,一巨一细,恰成鲜明的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居简的诗是这样的:

    萍黏古瓦水泓天,数叶田田贴小钱。才大古来无用处,不须十丈藕如船!

    这里有个典故: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过一首题为《古意》的诗,开头两句是:“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居简引用过来,故作反语,以抒发他的愤激之情。

    在过去,长才能否得以施展,主要决定于当时政治制度的清明与浊暗,特别是君主的志趣、识见的高低和倚重、信任的程度。有雄图者始能驾驭雄才。三国时,刘备一心匡复汉室,所以格外重视人才,一时云龙风虎,济济一堂;而后主刘禅只知安逸享乐,胸无大志,结果身旁聚集了一些声色犬马之徒。从来英主识贤俊,未有庸人不忌才。岳飞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未能实现其“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壮志,就是一个显例。

    古往今来,都有这种现象:当拔尖人才尚未崭露头角,默默无闻的时候,大家可以相安无事,甚至有些褒赞之辞;一当出人头地,显露了杰出的才能,各方面的非议与挑剔立刻接踵而来。所以,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忌妒,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私有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它的存在,对于人才的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所以,鲁迅慨叹,在旧社会,“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凡是杰出人才,往往都有个性。他们不肯媚事权贵,阿谀取容,随俗俯仰,有的甚至桀骜不驯,结果难以见容于当时。这也是“材大难为用”的一个原因。

    现在,从根本上破除了摧残人才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志士幽人”再也无须“怨嗟”了,只要确有真才实学,又立志为祖国献身,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