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辨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去江州的船上,他忆起了多年来所经所见的世事,不禁激情涌动,感慨万千,当下写了五首富有哲理的《放言》诗。其中的第一首是: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所谓“放言”,就是任意而谈,不受拘束的意思。这样来写,易于鲜明地宣达作者的思想,揭示事物的本质。这首诗就是运用比喻,借助形象,放开思想,阐明政治上的辨伪,亦即近世所说的识别以伪装面目出现的两面派的问题。当然这里也包括透过假象,识别人才这方面的内容。尽管是以议论为诗,讲了一些哲理,但由于出语纡徐婉曲,行文跌宕有致,读起来还是富有情趣的。

    人的情况至为复杂,有时本质为现象所遮蔽,假象掩盖着本来面目。诗人颇有感触地写道: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都出现过。有的早晨起来还装得道貌岸然,俨然君子;可是,到了晚上就暴露了全部假象。春秋时的臧武仲,被当时的人目为圣人,实际上却是奸人;宁武子本来是贤才智士,却偏偏佯装愚蠢、驽钝。世人为假象所蒙蔽,不辨真伪,混淆贤愚,只爱臧生那样“诈圣”,而不愿赏识宁子式的真贤。实在可慨可叹!草丛间的流萤,尽管也有光亮,但终究不是大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也呈球状,可是,它绝不是珍珠。

    那么,对这类鱼目混珠现象应该如何识别呢?诗人认为,对比是辨伪的最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取来燔柴(借喻大火)和照乘(指明珠)与流萤、露珠一比较,就一切都看得分明了。遗憾的是,许多人往往不从本质上看事物、别真伪,惯常被流萤般的闪光和露珠样的晶莹所炫惑,结果,不免得出完全颠倒了的结论。

    至于有些人只凭“耳食之言”妄加臆测,根据传闻、舆情擅作结论,以之判定是非、臧否人物,就更容易出纰漏了。对此,南宋时期的大诗人陆游在一首《咏史》七绝中,曾做过尖锐的批评:

    南言莼菜似羊酪,北说荔枝如石榴。自古论人多类此,简编千载判悠悠。

    莼菜生于河汊湖泊之中,茎叶饱含黏液,如做羹汤,与羊酪迥不相同;用石榴来比喻荔枝,也很不准确,很不贴切。但是,由于没有亲见,就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实,只要按照“江州司马”说的去做:采用对比的方法,把两种东西拿来一比较,就什么都清楚了。当然,以之辨奸识人,是要比这复杂得多的。

    陆游《咏史》诗中讲的“自古论人多类此”,绝非空泛之言,当是有感而发。这里引述一桩发生在陆游青年时代的史实:

    张浚尝与赵鼎在一起论述人才,并极力推荐秦桧。开始时,赵鼎的头脑还比较清楚,说:“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可是,当赵鼎做了宰相之后,看到秦桧先意承旨,唯命是从,觉得张浚之言也有道理,于是,对秦桧由有所警惕变为产生好感,最后竟亲自拔擢他登上高位。秦桧得势后,反过手来,残酷迫害那些主战拒和、坚持正义的忠臣良将,不出几年,赵鼎也死在了他的手下。

    回过头来考究一下,张浚根据什么极力推荐秦桧呢?原来他有这样一个理论:“人才虽难知,但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则其人必不肯为非。”由此,他认定秦桧是一个“不畏死,有力量,可共天下事”的人才,这样,就把一个元凶大憝彻底地看错了。而赵鼎始则戒备,终获好感,结果为这个“千古罪人”搭设了晋身的阶梯。

    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不能以言取人,必须听其言观其行;不能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198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