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马太效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对唐代诗人杨巨源这首传诵千古的《城东早春》,人们习惯于从“诗家三昧”去解释,认为说的是诗人必须感觉敏锐,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新鲜事物,这样才能写出新的意蕴,开辟新的境界。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这些理解,当然是不错的。可是,我却觉得,诗的蕴涵大概不止于此。我们能不能把它引申一步,看作是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论述发现、识别、选拔人才的道理呢?

    我们可以从中悟出,选拔人才须有卓识远见,不失时机地把那些确有才能但暂时还处于卑微地位、尚未被人注意的人发掘出来。这好比诗家写诗,应该抓住早春时节,及时描写那些清丽、活泼的新鲜景物。这个时候,柳枝刚刚发出淡黄的嫩叶,绿色尚未均匀地铺开,但已显露出发展的前景。人才也是一样,在开始显露头角时,可能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如果我们求全责备,等到他们像上林之花灿若云锦时再去识拔,那就错过了时机,为时晚矣。

    人才宝贵,古今并无异议。但人们的习惯往往是只注重“显人才”,只承认成功,而很少关心与注意“潜人才”在成功道路上的奋斗与挣扎。因此,当成功到来之前,这个阶段是难熬的。不要说按门阀取士、凭年资选官、靠恩荫供职的封建时代,就是在今天,由于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影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也往往是不服气者有之,挑剔者、忌妒者亦有之。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支持、鼓励、拔擢与帮助的。

    国内外人才学专家提出,人才从“潜”到“显”需要克服“马太效应”。原来,《圣经·马太福音》中记载一个“按才干授责任”的故事:

    主人要到外国去,找来三个仆人,按其才干给他们分银子:仆甲得五千,仆乙得二千,仆丙得一千。

    主人走后,他们分头去做买卖,仆甲用五千银子作本钱,又赚回了五千;仆乙也赚了二千;唯有仆丙怕失掉主人给的一千银子,将它埋在地下保存。

    过了许久,主人回来了,和他们算账。首先,赞扬了仆甲一番,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也表扬了仆乙,夸他能干、会理财。却把仆丙骂了一顿,并把那一千银子夺回,给了拥有一万银子的仆甲。

    故事讲完后,用这样一句话作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借用这句话提出一个“马太效应”的概念,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名家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潜人才”则不肯承认。

    要成事,必先成名,这在中外古今是一体皆然的。有了名,一切事都好办,“名人效应”随处可见;与此相对应,“无名小卒”则窒碍重重,所谓“最难名世白衣诗”,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清代著名文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刻过一方朱文印章,印文是“二十年前旧板桥”。原来,他年轻时虽然在诗、书、画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因为没有名气和地位,作品无人问津。二十年后,中了进士,声名大振,时人竞相索求,门庭若市。他在感慨之余,刻了这方印章来讥讽世情,针砭时弊。

    这种情况,今天也还存在。当人才没有崭露头角时,常常无人注意;而一当取得了某些成果,在社会上出了名,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采访、照相、编辞典、下聘书,包括一些庸俗的捧场和商业性的借光炫耀,弄得应接不暇,无法摆脱,产生了所谓的“名人之累”。这使人想起《聊斋志异》中那个胡四娘。最初,这个弱女子受尽了家人、亲友的冷遇和奚落;可是,一朝发迹,便声名鹊起,简直闹得沸反盈天:“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

    当然,这绝不是说,对声名显赫的人才不该宣扬与关心。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只是想提醒一下,爱才尤贵无名时。与其热衷于在人才荣显之后揄扬备至,优礼有加,干些“锦上添花”的事,何不“雪里送炭”,于幼芽掀石破土之际,多给一些实际的帮助呢!

    (1986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