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诗话人生-自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翻阅古籍,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宋代贫士胡清才冠当时,只因无人赏识,落拓山中。他不甘寂寞,借咏叹轩旁小柏写了一首述志诗:

    栽傍岩隈未足看,谓言斤斧莫无端。他时直入抡材手,不独青青保岁寒。

    本来是要写自己如何才华出众,但第一句却欲扬先抑,说我像这棵“栽傍岩隈”的小柏一样,本无足观;第二句揳入主题,意谓后生可畏,不可等闲视之,采樵者(象征豪强之辈)切莫无端地加以摧折。第三、四句接着讲,日后如能被“抡材手”选为栋梁之材,那就不独善保寒操,坚贞自守了,言外之意是一定能够经邦济世,大有一番作为。这首自荐诗,后来被一位文人出身的惜士怜才的浙江漕运使看到,当即加以遴选,厚礼相待,还赠与他一份官田。胡清由此得以致身富贵。

    自荐,古人也叫“自举”,就是自我推荐。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面直陈,像平原君的门客毛遂那样自告奋勇;有的通过给当政者写信,或向皇帝、大臣飞章、献表、上疏、进奏,李白写信给韩荆州,韩愈连番进书宰相,即属此类;有的呈递诗文作品,以求赏识,像白居易写了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使名士顾况击节称赏。这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

    清代文人邓嘉缉工诗、善书、能文,但半生沦落,抑居下僚,只捞得一个“候选训导”的闲职,他借着咏平原君,抒写其郁积的情愫,这里就包含着上干王侯,自荐求售的意思:

    翩翩公子有遗祠,想象风流奠一卮。臣亦毛生思脱颖,不知可有处囊时?

    古代有些帝王为了罗致人才,主动颁发诏书鼓励人才自荐。李世民、武则天都曾号召文武高才“诣阙自举”、“以求进用”。汉高帝《求贤诏》、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除了要求地方官举荐贤才,自然也包括了贤才自荐的内容。纵观历史,一些贤达之士,对自荐、自举的做法,一般都是持同情与肯定态度的。

    二

    在现代人才学上,有的把这种自荐活动称为“人才的自我表现”。它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献身社会为目的,以公开、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抱负,借以引起当政者的赏识与注意为其行为特征。今天看来,自荐确有其显著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浪潮所推涌,无数立志成才的青年,怀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不甘落后,勇于进取,渴望得到信用,接受重托。他们不隐瞒自己的感情,勇于表达个人对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自我举荐中获得一种动力:这里包括为实现自己诺言而奋力拼搏的献身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不安于现状的强烈的进取心。因而,这种行动是积极的、有益的,在多数场合也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支持。

    当然,由于传统观念和封建意识的束缚,也有的人把它视为异端,认为自荐是显示自己,妄自尊大,是利己主义,甚至看成有个人野心,而把安于平庸、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当作美德加以提倡。面对着这种情况,作为自荐者应该进行不懈的努力,通过一定量的优势积累,来冲破种种障碍,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关键在于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让具有保守思想的人在事实面前受到教育。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年轻时拜访哲学界的泰斗康德,希望得到他的提携与支持,不料康德却没有理睬。费希特知道这是因为他年少才薄。于是,废寝忘食,发愤学习,刻苦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写出了题为《一切天启的批判》的哲学论文。他把这份文稿寄给康德,并说明这篇论文就是他的自荐信。康德看后,大加赞许,当夜写信给费希特,祝贺他的成就,并邀请他前来一道工作。这个事例说明了,当自荐活动未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不应怨天尤人,灰心气馁,而要“反求诸己”,努力争取用创造性的成果来赢得伯乐们的青睐。

    三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在谈到自荐的积极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确确实实有那么一些人打着“自荐”的旗号,在那里钻营奔竞,伸手要官,直至跑官、买官。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一些人以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中央的方针政策,任何纯正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都会走样、变味。改革开放伊始,上级强调解放思想,放开搞活,他们就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样,组织上提倡自荐,有些人就“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要官,而把抵制这种歪风邪气的则斥之为观念保守,思想僵化。

    当然,他们“要官”时也并非赤裸裸地伸手,总还要包装一下。比如,在给上级领导写信或面谈时,一般都是首先表白一番自己“过关斩将”的劳绩;进而说明眼前的处境:官卑职小,难堪舆论的压力;最后,总要说一些“趁着年纪尚轻,身体还好,愿意更多地为改革发展出些力,担些担子”之类的话,从而扣住主题。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古人曹翰的一首诗。

    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初名将曹翰平江南有功,后归环卫,数年未得升迁。一日,御宴赋诗,曹翰因是武人未得参与,于是,写了一首七律,自陈太宗。诗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诗写得比较含蓄,较之今日之要官者算是委婉得多了,但意旨还是十分明确的。概言之,一曰夸功,二是诉穷,三是说,发展潜力还大,还可以担任更高的官职。《宋史》中说他“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看来,官声并不太好,但战功卓著却是事实,因而,太宗看了诗句之后,恻然心动,“骤迁数级”。

    引古可以鉴今。从曹翰这面土花斑驳、铜绿茸生的古镜里,约略地能够映出今天的一些官欲甚炽之人的路径和手法。当然,情况不同,气质有异,表达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别。有的对计较职位、待遇还有些羞于启齿,未免“足欲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也有些人却是惊人地“坦率”,丝毫不加掩饰,甚至理直气壮地质问组织:“我也没有什么错误,为什么老当副职?”“某某能力平平,为什么他能提拔,我就不能?”当组织上指出“这样伸手要官不好”时,他还会振振有词地辩解说:“这不是要官,而是勇于自荐。”

    四

    表面上看,要官与自荐有些相似,实际上,二者是有原则的分野的。自荐者出以公心,以尽展才能,献身社会为依归。他们为形势所鼓荡,怀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奉献一己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不甘埋没,勇于进取,渴望得到信用、接受重任;而伸手要官者萦心注目的无非是一己的升迁,满足个人的权欲,而很少考虑社会的责任。自荐,是把竞争机制引进人才选拔制度中来,是一种社会性的选择,立足于公开的、民主的、平等的竞争,像体育竞赛一样,完全建立在自己实力的基础之上。千里马在赛场上公开亮相,优胜劣汰,毫不马虎,可以避开择人者个人感情、认识、利害关系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弊端。而伸手要官者靠的是奔走权门,夤缘求进,馈遗往还,私相授受。一公一私,泾渭分明。

    令人深思的是,之所以有人敢于公然要官买官,总是由于有人在那里给官、卖官。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端正党风、严格组织纪律;二靠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199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