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又去向皇帝献璞。皇帝又把玉工找来,看了一通,结论还是石头。结果,武王又把卞和的右脚截去了。
待到楚文王即位,被砍去了双脚的卞和已经没办法再去京城献璞了。想到忠而获罪,识宝无人,便抱着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到了泣血的程度。文王得知后,命令玉工把这块石头剖开,果然是一块稀世的美玉。文王非常高兴,下令把它制成玉璧,名之为“和氏璧”。对卞和这种不畏伤残,坚持真理的精神,予以高度赞美。楚文王说:你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
后来,大诗人李白在一首诗里,满怀深情地写道: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残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一面是对卞和的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精神予以热情的赞颂;一面又对无知的“鱼目”者和恶意谗毁的“青蝇”进行无情的嘲笑与鞭挞。卞和地下有知,亦当有以自慰了。
清代诗人陆次云写过一首《题荆山石壁》的七绝:
寄语山灵听啸歌,连城再刖叹如何。人间碧眼应难遇,莫产琼瑶误卞和!
诗中表达了对卞和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借着卞和怀宝不遇的故实,对于旧时代人才不能遇合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愤慨。话说得很巧妙,很委婉,但批判的力量还是强大的。说是:山灵啊,你可再不要出产琼瑶美玉了,人间已经遇不到青眼识宝之人,到头来,徒然使得卞和之类的“愚人”跟着遭灾受罪,又何必呢?真是下笔如刀,力透纸背。妙在借题发挥,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对于卞和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在荆山抱玉岩下的卞和庙里,有人题写了这样一首诗:
一玉何须太认真,两遭刖足竟忘身。至今遗庙伊谁仰,嗤煞当年抱玉人!
对于这件事情,尽可以从多种视角来研究,做出不同的评价,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但有一点应该加以肯定,就是卞和那种“太认真”的精神、执着的态度,还是颇为可贵的,它反映了为真理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如果遭到一点挫折,遇到某种谗毁,就放弃坚定的信念,打退堂鼓,卷旗收兵,也就谈不上什么事业的成功、理想的实现了。
说起这种“太认真”的顽强精神,我倒想起另外一位古代的人士,那就是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他像卞和不遗余力地举报美玉那样,反复多次、不避风险地推荐贤才,直到最后贤才得到承认为止。据《宋史》本传记载: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看来,赵普真是算得上另一个卞和了。在封建专制时代,为了举荐一个“称职”之人,竟然不惜冒犯“龙颜”,据理请命,一而再,再而三,那种执着、认真的劲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987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