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与考据-清代第一女词人的信史——读金启孮《顾太清与海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太清东海渔歌》有云:“曩阅某词话云,本朝铁岭人词,‘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直窥北宋堂奥。”[1]将满族词人顾太清与纳兰性德并称,可见他对这位女词人的高度推重。其实顾太清词的艺术成就早已超越民族的界限,而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称之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亦当之无愧。

    顾太清(1799—1877),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号太清,满洲镶蓝旗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出生并成长于北京海淀香山健锐营,26岁入簉多罗贝勒奕绘(1799—1838)为侧福晋。因她是乾隆间被皇帝赐死的“罪臣”鄂昌的孙女,只得冒贝勒府二等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备案,所以有“顾太清”之称。若依本性,自以称西林春或西林太清为宜。奕绘的祖父乃乾隆帝的皇五子荣纯亲王永琪,永琪的嫡福晋是鄂尔泰(鄂昌的叔父)之子鄂弼的女儿,以行辈论,太清尚长奕绘一辈。太清与奕绘由相互倾慕到终成眷属,这一层旧戚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奕绘虽为天潢贵胄,却自幼好学,能够世其家风,学兼中西又擅长诗词绘画,与当时著名学者王引之、阮元等皆有交往过从。他15岁与副都统福勒洪阿之女妙华成婚。妙华姓贺舍里氏,名霭仙,字妙华,成为奕绘的嫡福晋时年16岁,长奕绘一岁。妙华夫人亦好文学,可惜享年不永,33岁即遽尔辞世,留下嫡长子载钧(13岁)、长女孟文(12岁)、次女仲文(10岁)。随后,奕绘即以太清摄行嫡室之责,没有再娶正室。两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极尽闺房唱和之乐。八年以后,奕绘亦归道山,年仅40岁。三个月之后,太清即奉太福晋之命移居府外,于是有关流言蜚语也随之而起。想来总因才高招妒,方令一代词人蒙冤。

    著名词曲家如皋冒广生(1837—1959),于20世纪初曾写有《读太素明善堂集感顾太清事辄书六绝句》,其中有“人是倾城姓倾国,丁香花发一低回”之吟。而一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的《己亥杂诗》第209首恰有“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的吟哦,后自注云:“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2]奕绘的老荣王府故址就在原宣武门内的太平湖畔,因而好事者关合龚、顾,以为两人有溱洧之嫌,飞短流长,不胫而走,乃至众口喧腾,三人成虎,甚至有人悬揣龚自珍暴死丹阳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即为奕绘家人追杀所致。这就是所谓的“丁香花公案”,曾朴又将之写入小说《孽海花》第三回“领事馆铺张赛花会,半敦生演说西林春”,第四回“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绘声绘色,毫无遮拦而外,又极尽小说家敷演虚构之能事。

    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孟森撰《丁香花》一文,以严谨的考证之笔明确此事之虚妄不实;随后,民国才女苏雪林又为顾太清辩诬,冒广生也对自己先前出语不慎深感追悔莫及。至此,所谓“丁香花公案”之真相本来已经了然于世,无须再辩。然而限于有关资料的先天不足,近年以来,一些论者仍以太清身世有若干扑朔迷离之处,坚持旧说不放,加之孟森、苏雪林的相关考证,因限于当时条件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笔者因较早见到学者从日本携归的顾太清《天游阁集》全帙,曾写过两三篇研究这位女词人及其文学成就的文章。1992年,笔者又曾就太清仓皇出府一事,致函向早已息影台南的苏雪林老人请益,老人时已96岁高龄,亲自复函千馀言,提起半个世纪前为太清辩白一事仍然激动不已,但于信函中仍认为龚自珍的暴卒与奕绘嫡长子载钧误信谣传有关。1998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璋先生编校的《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是目前国内较为完备之本,但终因材料所限,至卷末所附太清之年谱,也多语焉不详之处。200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邓红梅女士所著《女性词史》,学者对之有“史、论、评兼优”的评价,然而论及顾太清事,也因对其身世有不甚了然之处,致令出现一些揣测语。可见如果欲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位清代第一女词人,明其身世是非常必要的。

    2000年12月,金启孮先生所著《顾太清与海淀》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从书名看,貌似一部乡邦文献,实则全书着重于对太清身世及其亲友的考述,资料翔实可靠,对于廓清有关事实大有助益,堪称一代女词人的信史。全书分为二十章,多角度地观照词人之生平与社会关系,所附年谱尤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作者系著名的女真文专家,于满学、蒙古史皆有造诣,其治学以严谨著称,著述宏富。金先生属爱新觉罗氏,为奕绘与顾太清的五世孙,其父金光平(恒煦)即是我国女真文研究的巨擘。金先生由于有查考《爱新觉罗宗谱》与《荣府家乘》的便利,太清又是自家先人,因而研究这位女词人就有外人难以比拟的材料上的优势。外人迷惑不解之处,金先生恰能游刃有馀,洞见症结。

    即以太清出府一事而论,如果仅用“嫡庶之争”解释太清“亡肉含冤谁代雪”之叹,似嫌牵强。金先生在书中提出一个研究的重要线索,颇为可信。原来奕绘辞世于道光十八年(1838)农历七月初七日,而这一天恰是太清长子载钊的生日,这有《爱新觉罗宗谱》的记载为证:“追封镇国公载钊,道光五年乙酉七月初七日午时生。庶母顾氏,顾文星之女。”宗人府档的记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不会错。然而太清于奕绘卒后却似乎有意讳饰,如有所忌。太清有《初九清风阁望钊儿,钊儿生于乙酉七月初九日》一诗,诗云:

    老眼凭高看不清,忽闻林际马嘶声。今朝骑马登山者,十七年前此日生。

    此诗反复强调载钊的生日是七月初九日,而非初七,似为“立此存照”的有意之作。原来旧时迷信,如若长辈之忌日恰与晚辈之生日同,兼又涉及嫡庶问题,则此晚辈就有可能被家人视为“克星”,属于“不吉之人”而受到家中人的歧视。今人视为无稽之谈者,于旧时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载钊又与嫡室妙华夫人之次子载钦同一年出生,而载钦翌年即夭亡,这无疑更加重了庶室“克人”的说法。此外,清代王府中有许多“包衣”(奴才)人等充当护卫一类的执事人员,为数不少且各有其主,遂形成派系,人际关系复杂,俨然一个小型社会,远非汉人一般的八口之家甚至“五世其昌”的大家庭所可比拟。这种状况,读者如果熟悉小说《红楼梦》的相关描写,应当是不难体味的。

    太清以“罪人之裔”的身份,冒档进入荣亲王府为侧室,本来就易遭到府中人妒;她与奕绘的伉俪情笃,就更为嫡室一派人马所难容。加之奕绘身故后,太清为人明察精细,每为下人所畏惮,一班宵小在太福晋周围造作一些不利于太清的流言蜚语,甚至诬蔑她有“夺嫡”之心,皆可以想见。太清以“亡肉含冤”这一《汉书·蒯通传》中的典故,诉说自己被冤之恨,是恰切的。金先生书中对太清出府的有关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如果联系太清于事平之后写给定郡王载铨的《金缕曲》一词,问题就更明朗化了。这首词中以“虽有覆盆终解释”一句感谢载铨之援手,若果真有“丁香花”一类的风月事件,即使皇帝出面当也难于“摆平”,更不用讲定郡王的出面调解了。

    太福晋过世后,载钧因无子,即以载钊的长子溥楣为嗣。咸丰七年(1857),载钧病逝,其嫡福晋已经先于其夫而亡,只遗下侧室二人。太清重又入府居住。不过此时的王府早已经降袭为镇国公府,按清廷规矩,须搬出原王府,另奉旨到今北京大佛寺一带再建镇国公府。太清迁居大佛寺的镇国公府后,就资遣载钧的两位侧福晋移居府外。金先生书中对于太清家庭变故的如实讲述,透露出旧时满洲贵族之家嫡庶之争的激烈性,是可信的。

    《顾太清与海淀》一书以存信于人为目的,用多重层次讲述了太清家世以及她26岁才得嫁出的原因,又旁及许多清代掌故,往往涉笔成趣,引人入胜。这部书不仅可为治清词者取资,也可为喜谈清人轶事者所收藏。最近又有论者撰文将顾太清与蔡文姬、李清照、朱淑真列为“四才”,[3]可见对于这一位清代第一女词人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顾太清与海淀》一书的问世,恰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讯。

    (原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注释: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67页。

    [2]刘逸生等:《龚自珍编年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699页。

    [3]罗继祖:《四才图》,《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2月1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