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走向缓和的中美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中美关系的变化因素

    1.国际形势的变化

    首先,美欧、美日关系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明显变化。日本、西欧各国,经过战后二十多年的努力,本身的经济力量不仅恢复而且大大增强,它们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国。1950年至1972年,各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美国为4.6%,法国为5.9%,联邦德国为7.9%,日本为14.5%。这就使美国从战后初期在西方阵营中占有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美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西欧和日本不仅摆脱了战后初期经济上依赖美国的处境,而且强大到足以同美国抗衡的程度。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了相互关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1)西欧、日本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要求摆脱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控制,要求获得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而使它们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尖锐;(2)资本主义阵营从60年代起逐步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伴随着三大经济中心的形成,又出现西欧、日本与美国在政治、经济与外交上的分歧。如西欧、日本都要求发展对苏关系,西欧要求发展对华关系。它们开始推行有别于美国的越来越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第二,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向纵深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胜利之后,继续向着经济完全独立、摆脱大国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方向努力。他们从反殖、反帝进而发展到反对霸权主义;从要求政治独立,进而发展到要求经济独立。第三世界斗争的发展和深入,从政治上阻碍了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从经济上极大地冲击着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三,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的力量有很大增长,大大缩小了它同美国的差距。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1951年至1955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只分别占美国的27%和26%。实力的不足,加上赫鲁晓夫政策不当,使苏联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蒙受了耻辱。此后,苏联领导集团集中全力发展军火工业和重工业,利用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坑期间迎头赶上,1966年至197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达到美国的51%和54%。在经济差距缩小的同时,军事力量上更是几乎并驾齐驱。到60年代末期,苏联已经逐步完成了从战略劣势向与美战略均势的转变。并在世界各个地区,尤其是远东、中东、南亚、中欧采取对美国的进攻态势。苏联实行的霸权主义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美国霸主地位的相对削弱

    战后初期(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3.4%。出口贸易额1947年达资本主义世界的32.4%,黄金储备1948年达74.5%。1945年美军人数达到1200万人,又单独垄断着核武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外执行称霸全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战后美国大力输出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渗透和“援助”,造成了美国国内投资比例减少,国内固定资产更新缓慢,生产发展速度相对下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形成鲜明对照。服务于对外扩张的庞大军费开支,对盟国军事义务的重担,都大大增加了美国经济的压力,削弱了美国的国力。到60年代末,美国工业生产只占资本主义世界的30%左右。而战后几次对外扩张战争损失巨大。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损失了1646亿美元,在越南战争中又花掉了3520亿美元。这两次局部战争的费用相当于美国花在二战中的费用的78%。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外贸长期逆差。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价格暴涨,国际市场一次又一次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从1961年12月到1971年12月,美国为克服美元危机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无济于事,迫使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美元与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货币体系瓦解,同时标志金元帝国的衰落。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美国只得在60年代末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新的对外战略,这就是尼克松主义。

    3.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独特作用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中不畏强暴,既敢于对抗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又敢于反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坚决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增大,美国不得不同中国打交道。中国本身要对抗苏联,也希望同美改善关系。在这个阶段,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中国采取军事威胁政策,在中国边境陈集重兵,但中国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顽强地抵抗着苏联的重压,吸引了苏联相当大的力量,成了抗击苏联对外扩张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独立的力量,初步形成了美、中、苏三角关系。

    以上这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美国改变战后二十多年的对华敌视政策的趋向,也构成了美中接近的基础。正是在这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在各方面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关系千变万化之中,美中两国从各自所处地位、从共同对付各自主要对手的威胁、从取得最有利的国际力量联合考虑,采取了美中接近的外交政策。

    二、美中接近的准备过程

    1.1965年至1968年的美中关系

    在这一阶段的前几年,也就是约翰逊总统任职期间,美中关系是尖锐对立的。美国对大陆采取政治上敌视、不承认中国、支持蒋介石集团、组织反华包围圈、在国际组织中排斥中国的政策,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封锁,并且通过“巴黎对华管制委员会”控制各盟国的对华贸易,妄图阻止中国获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威胁态势,扩大对印度支那的侵略,美国军用飞机、军舰经常侵犯中国领空、领海。“美国之音”等宣传机构昼夜不停地对中国进行颠覆宣传。美国人不准到中国访闯,和中国贸易极难进行。

    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中国的这些敌视政策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减少,但减少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2.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是美国统治阶级面对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美国面临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时,决心改变对外战略的政治代表。1967年10月他在美《外交季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第一次提出和中国接近的主张。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担任美国新总统后,1969年7月25日,在关岛发表讲话提出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1970年2月,他发表对外政策报告,把新亚洲政策推而广之,施加于全世界。报告中提出美外交三原则:“伙伴关系、实力、谈判。”并把这一套理论正式提出,表明美国决心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这种对外战略人称“尼克松主义”。他认为:“美国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美国挑战,因为美国垄断着原子武器。美国的经济也处于第一位,那时美国实际上生产了世界全部财富的50%以上。过去的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在美国的时代里,美国将看到5个超级经济大国——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据此他宣布说:“对抗的时期过去了,美国正进入谈判的时代。”

    尼克松的言论说明,将以“缓和”取代冷战,以“谈判”代替“对抗”,开始了同苏联在“缓和”中进行争夺的新时期。美国被迫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是为了借助西欧和日本盟国的力量,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力量,借中国来牵制苏联,改善它的不利地位。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的战略要适应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三个重大步骤:(1)结束越南战争,从这个泥潭中解脱出来,重新集聚力量;(2)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变对抗为“合作”;(3)同苏联进行对话,缓和相互关系。这三项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攻势。

    3.美中秘密外交接触和“乒乓突破”

    尼克松总统上任初就着手准备和中国接触。1969年1月下旬,他对美国驻法国大使馆武官弗农·阿·沃尔斯特说,他觉得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没有接触,对世界是不利的。在尼克松的就职演说中,他说:“美国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珍宝岛事件后,尼克松认为有了接近的机会。他认为:由于害怕莫斯科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一次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美中之间在对付苏联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为此,美国开始了它的外交主动行动。中国政府密切注视着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的各种言行。对尼克松谋求和中国接触的政策,中国政府是欢迎的,并巧妙地作出了相应的反应。1969年7月,中国释放了两名在中国服刑的美国犯人,12月,又释放了另外两名。1970年7月,中国提前释放了以间谍罪被判处20年徒刑的詹姆斯·华理柱主教。

    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对美《时代》杂志记者发表谈话,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同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到联合国参加联合国成立25周年纪念会,与尼克松会晤,尼克松托叶海亚·汗总统说,美国已经决定设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要求他们作为中介人提供帮助。叶海亚·汗说:宿仇不容易成为新交,事情会进行得很慢,并且你要有遭受挫折的精神准备。这样就建立了“叶海亚渠道”。10月27日,尼克松又对访美的齐奥塞斯库总统说:即使不能达到同中国重新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最后理想,也可以进行高级私人代表的互访。罗总统答应转达,这就是“罗马尼亚渠道”的开端。1971年初,罗渠道活跃起来,博格丹大使带来消息说,罗10日后派一位副总理去北京,带来这个国家的口信:中美之间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诚地试图谈判这个问题已经15年了。如果美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这个口信是经过毛泽东和林彪审核的。

    从1969年7月开始,尼克松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作了一些具体姿态,逐步放宽和中国交往的一些限制。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到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

    对于尼克松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谋求中美接近的信息,中国都表示欢迎。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第一次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当斯诺问:会不会允许像尼克松这样一个代表垄断资本家的人来中国时,毛泽东回答说,尼克松将受到欢迎,因为他是总统,中美之间的问题毕竟还得同他解决。毛泽东表示,他将乐于同尼克松谈话,不论尼是作为旅游者或者总统来都好。

    1970年12月9日,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阿格哈希拉利向基辛格宣读了周恩来写给尼克松的一封正式个人信件,其中说,他代表自己和毛泽东,“中国一直愿意并且一直在设法通过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尼克松总统的一位特使将会在北京受到最热忱的欢迎。”“中国曾经通过各种途径收到来自美国的许多其他的信件。但是,这是第一次由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美国很重视来信”。(引自《基辛格回忆录——白宫岁月》3537页)此后通过秘密渠道,中美之间又交换了几次信息。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美国人民中扩大影响,争取新闻舆论力量的大力支持,打开封锁中国的铁幕。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决定,果断地抓住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乒乓球锦标赛上出现的机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问中国,这是25年来真正访问中国的第一个美国公民团体。这件事震动了美国和世界。“小球推动了大球”。

    尼克松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准许美国人按照与苏联在经济上交往的条件同中国进行交往。国务院明确表示美国欢迎中国的来访者,并突然取消了同中国做生意的对美国商人的外汇限制。

    1971年4月27日,出现了真正的突破,通过“叶海亚渠道”,周恩来送了一份照会给美国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一位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者是美国国务卿,或者甚至是总统本人,以便直接进行会晤和讨论”。4月28日早晨,尼克松告诉基辛格,要他准备去北京作一次秘密访问。中美之间二十多年人为的障碍就要被打破。

    三、周恩来、基辛格会谈

    1971年6月30日,尼克松在一次例行公告中宣布,他的助理亨利·基辛格将于次日离开华盛顿去远东和印度等作10天了解情况的旅行。美方为这次旅行保密,曾在国务院顶楼开辟密室准备文件,以防止泄密。基辛格一行经过西贡、泰国、印度,7月8日到达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突然,一位级别较低的官员若无其事地宣布基辛格因为胃部不适,将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休养几日。7月9日,在巴基斯坦政府严密保卫下,一个没有说明身份的旅客和几个助手登上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07飞机飞往北京,这就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国家安全委员会远东问题专家约翰·霍尔德里奇,他的中文很流利。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职业外交官、东南亚问题专家理查德·斯米瑟等。到机场迎接的中国方面领导人有叶剑英、黄华等。

    基辛格到后,马上被接去同周总理进行了近8小时会谈。会谈是讨论式的,并不要求取得一致,而双方中心议题是缓和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打开冻结了二十多年的中美联系渠道。经过两天的紧张会谈,双方商定: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以上公告,双方商定在1971年7月15日同时向全世界宣布。这个消息像炸弹一样震惊了世界,标志着在中美接近的道路上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毕竟中美两国相隔遥远,进行直接接触非常困难,为了保证中美间联系的畅通,双方又建立了“法国通道”。

    “法国通道”就是指美国驻法武官沃尔特斯通过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向中国传递消息。这个通道在保证尼克松顺利访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71年7月26日,基辛格第一次在巴黎同黄镇大使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大使宣布周总理已接受这样的原则,即基辛格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再去中国访问,时间定在10月下旬。以后通过这条渠道,确定了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的人选、日程、路线,甚至如座机和上海虹桥机场指挥塔电台联系的无线电频率,冲洗飞机设备,登机舷梯等。双方定期秘密见面,在某些细节问题上经常不一致,如基辛格曾建议让布鲁斯大使陪同,中国未同意,因为他是美国和北越谈判的代表。基辛格建议以渥太华为联系点,中方也未同意,而双方对尼克松访华的日期也不一致,美方原建议是11月23日,但那天有越南高级领导人访华,中方建议推迟宣布,最后定在11月30日宣布。

    1971年10月19日,基辛格带一个先遣小组第二次访华,这次是公开的,主要是安排尼克松访问的日程和后勤事务。在访华期间,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而基辛格在访华时发现中国对改善中美关系的热情,报纸上开始报道美国的情况,人民是热情友好的,而中国政府为尼克松访华成功作出巨大的努力。在这次会谈中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日程。基辛格提出两个日期:2月21日和3月16日,周恩来选择了前一个。在基辛格26日结束访问后,“法国渠道”继续工作。交涉中,中国拒绝了美国提出在北京安排尼克松总统与黎德寿的会晤请求。中国政府并且为防止蒋介石集团派飞机袭击美总统座机,准备了周密的安全措施,在中国领空内负责安全。

    四、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1日上午6点55分,美国总统的飞机到达上海虹桥机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战后二十多年来,美国一直对中国执行敌视政策,封锁、。孤立、包围、扼制中国,不承认中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并没有倒下去,而是巍然屹立在东方。而美国总统却要为着美国的利益,不得不改变政策,尊重中国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亲自到中国访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美方从1971年9月开始准备访华文件,由国务院中国科的沙利文·布朗负责,基辛格每天下午下条子交办作业。尼克松是在同他自己的共和党内大多数的意见对着于的情况下访华的。越南战争仍在进行,而北京还在支持河内。一旦基辛格打前站的访问消息败露,日本、韩国和台湾可能会出现反美的反应。且不说华盛顿会气得要死,第二号核大国苏联肯定会对尼克松作出强烈反应。尽管风险重重,尼克松毅然前行,这就叫做领导。如今在白宫中已很难看到这种素质。(访问长达8天,是历届美国总统对一个外国最长的访问,也是一位美国总统第一次在一个同华盛顿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度进行的谈判。)

    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到达北京,受到周总理等中国官员欢迎,在场的还有500名陆海空军组成的仪仗队。在尼克松、基辛格等到达3小时后,毛泽东接见了他们,他很兴奋,早早起身,5个月来特地理了发,不时打电话问周恩来尼克松何时到。毛和尼握手足有一分钟,并说:“中国是世界上头号共产党人,而您是世界上头号反共分子,历史把两国带到一起来了。”毛泽东还开玩笑说:对尼克松访华,“中美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委员长可不赞成这件事啊!中国喜欢右派。”毛泽东从总的国际形势出发谈了中国的对外战略,指出苏联对中国威胁较大,而“目前,美国侵略或中国侵略的问题比较小,……你们要把一些军队撤回本国;中国的军队则根本不到国外去”。这些话以后周总理也重复过,它消除了美国两届政府的忧虑,即中国可能在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预。毛泽东和尼克松的会谈为整个访问定下了基调。这就是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但可以为着世界和平和两国人民的利益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在世界各地舆论看来,访问气氛很好,中国人富有人情味,而且非常文明。美国舆论评论:尼克松的访问显示了美国恢复同中国的交往的能力和热情,就仿佛双方之间从来就不存在敌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俨如引用《圣经》。但毛泽东清楚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艰巨性,他曾说:中国是看不到中美建交的那一天了。

    尼克松访问中的主要问题是讨论国际形势、双边关系,起草《上海公报》。美国人的草案是用老办法写的,一方面重点表明一些模糊不清的共同点,同时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分歧点掩盖起来。周总理表示,他根据毛泽东指示,美国的草案不可接受。公报必须把根本性分歧摆出来,否则,措词就会具有一种“不真实的外貌”。周总理提出的草案是:以毫不妥协的言词表明中国的立场,在台湾问题上更是如此,而留下空页填写美国的立场。美方开始很吃惊,认为尼克松访华竟以一系列分歧而告结束,这是很少见的。但是考虑后认为这样写明分歧会使盟国和盟友们放心,它们的利益得到了保护,而双方也都表明是坚持原则的,因此同意了。公报中最难解决的是台湾问题,美国需要承认中国统一,又不放弃当时的美台关系。最后,基辛格提出了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如下立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的文字润色工作艰巨,周总理不间断地工作了24小时才就主要大纲取得一致意见。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这一公报主要有三部分:(1)阐明双方对国际形势的各自立场和态度;(2)双方就国际准则作出某些声明;(3)双方就两国关系分别或共同作出声明。

    公报中的较突出的内容为:美国在同新中国交往中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只有一个,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提,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公报中强调了反霸条款,这具有深远的意义:“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公报中关于国际形势的部分,中美双方各陈己见,立场很鲜明,也是公报特色之一。在中美双方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各自的外交战略根本不同,而且美国在世界上执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印度支那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时候,用这种双方各自表明自己的外交原则和立场的写法,明显地表明中国站在世界被压迫人民一边的原则立场是坚定的。中国不会拿原则作交易,中国的原则立场也不会被误解,而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造谣污蔑也不易得逞。因此中国方面声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该欺负小国,强国不应该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尼克松访华有重要的意义:

    1.这是美国承认二十多年来封锁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承认战后以反华为中心的美国对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战略的失败。

    2.这是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敌视政策,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巨大胜利。在中美二十多年外交斗争中中国取得的巨大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减少了两线作战的可能性。

    3.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人民友好交往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标志着中美迈出了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前进步伐。虽然美国并未完全放弃敌视中国、企图阻挠中国统一的政策,但是,尼克松访华毕竟表现了中美人民要求友好的潮流不可阻挡。

    4.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中国在和资本主义世界和其他民族主义国家关系方面有了大突破,中国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道路打开了。中国开始从国外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对国内的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美接近、关系走向正常化加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减少了发生世界战争的危险性,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